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俗语说:“见人只说三分话”

说的就是要让人在说话的时候要多留个心眼,不能在还没了解对方是敌是友的情况下就将一切都进行坦白。这样百害无一利,如果对方是个好人,那自然没有什么关系,只怕万一对方并不是把你当成朋友的话,那一溜烟说漏了什么,反倒会成为别人的把柄。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自古《论语》和《道德经》都曾讲到过要做一个能知人、识人的智者。他们认为真正的智者是身处人群中可以一眼看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孔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也提倡要学会“识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豪杰命丧小人之手,又有多少朝代被小人缩短命数。就拿秦朝的赵高来说。赵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朝中收买人心。其中就包括李斯。李斯本和赵高不在同一队列中,但因为赵高的忽悠,戳中了李斯的痛处。这才让李斯全心全意和自己密谋着沙丘串改圣旨一事。后来,胡亥当上了皇帝,一朝得势的赵高于是就反过来咬李斯一口,在胡亥耳边陷害李斯,让皇帝杀了他。李斯最终的下场是悲惨的,因为他信错了人,他没有认识到赵高的为人,没有看清隐藏在赵高笑容下的那把刀。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由此可见“识人”是很重要的。曾国藩老先生就为我们总结了三条口诀。只要我们按着这三条口诀来看一个人,那就可以减少很多上当受骗的机会。

曾国藩的三条口诀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这三条口诀曾国藩记载在他的《冰鉴》一书中。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提现一个人的品质的。原话这样说到:“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这句话曾国藩融入了道家思想的“气”。他认为当心中的杂念还没有去除的时候,就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戒骄戒躁,能够做到进退有序,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当一个人已经去除杂念的时候,就要看他的思维逻辑是否缜密,所思所想是否合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这个人就是表里如一了,不是光光为了好看摆摆样子而已。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其次是“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曾国藩认为,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不同性格的人的处事方式也是不同的。曾国藩认为要想看出平时处事小心谨慎的人的真实想法那就得花点心思。一般来说这种人的心气比较高,所以要想让他原形毕露,那就得不断地打击他,让他的优越感降到最低。

一旦他的优越感失去的时候那他就会乱了阵脚,到时自然而然就把最真实的一面给展示出来了。

曾国藩的三条识人口诀,能辨别人的虚伪,防止中小人奸计

最后一条是“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曾国藩认为要看出性格豪爽之人的真实面目,就得看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否考虑周全,思维是否缜密。因为性格豪爽之人若不仔细看他们的行为,只会觉得他们过于粗枝大叶,但仔细看去其实可以知道在他们看似粗略的行为背后,却有着紧密的逻辑,他们时刻关注着周围的一切,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所以,

曾国藩认为如果豪放之人表里如一,那么他自然会估计细节之处,但若他并不是真的表里如一的虚伪之人的话,那自然就不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之处。

曾国藩的三个口诀如果能够烂熟于心,并且应用自如的话,那很多虚伪之人就逃不过众人的火眼金睛了,那些善良单纯的人如果也能学习到其中的精髓,那么就可以减少上当受骗的机会,避免中了小人的计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