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搪瓷也叫瓷,卻不是陶瓷。接來下說一下,搪瓷與陶瓷的區別啦。

搪瓷和陶瓷都是燒製出來的,不同的是搪瓷是用於金屬,尤其是鐵製品的表面,主要目的是防腐防鏽。陶瓷不僅是一種表面處理技術——釉料技術,主要是用陶土在比較高的溫度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搪瓷是在金屬表面塗覆一層或數層瓷釉 ,通過燒成,兩者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牢固結合的一種複合材料。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劑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並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而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見的日常用品材料。搪瓷製品也是每家都有的物件,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品常被當作“獎品”或“禮品”。年輕工人進廠,獲贈搪瓷杯;當選“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捧回的也多是印著“獎”字和單位名稱的搪瓷杯、搪瓷面盆;退休時,“老壽星面盆”則是發給老員工的紀念品標配。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搪瓷,又稱琺琅,將無機玻璃質材料熔融,凝於胎體金屬上經過制釉、塗搪、燒製等工序就成了內裡堅硬、表面光澤的搪瓷。厚厚的瓷釉隔絕了空氣,金屬就有了防鏽的保護層,瓷釉包裹的金屬已經隱藏起冷豔,剩下瓷的潤澤。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很長一段時間裡,搪瓷製品還是年輕人結婚時必備的“硬件”。帶有萬紫千紅、花好月圓等花樣的臉盆、痰盂等紅色套件最受年輕人喜愛。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國畫家穆益林曾為久新搪瓷廠設計了一套主題為萬紫千紅、花好月圓、芙蓉鴛鴦、竹編牡丹、金錢牡丹五朵金花的小配套描金系列產品。萬紫千紅主題的意境是,從窗格子裡望出去,望見梅蘭竹菊,又是牡丹花盛開的時候,一片紅調子,有種喜慶、吉祥,帶有春意的感覺。這款產品銷售了近20年。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最為緊俏的搪瓷產品,須憑結婚證明才可購買。一套定價122元,包括2個面盆、2個杯子、2個痰盂,月工資約40元的上海普通工人得省吃儉用上半年。饒是如此,搪瓷廠的職工結婚,也只能買到二等品。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結婚時購置的搪瓷用品叫小配套,俗稱四喇叭,職工知道廠裡的計劃科長手裡有票子,都會去問他要。那時候相當緊俏,拿票子買搪瓷用品,就相當於人家買自行車、縫紉機這類物件。


十八世紀前,搪瓷都以金、銀、銅為基底,是以藝術品的身份被製造的,與庶民無緣。而搪瓷真正作為日用品使用的歷史很短,日用搪瓷的製造始於英國,最初是為了防止鐵生鏽,此後以鐵為基底的搪瓷工業日益發達,逐漸在德國和奧地利生根發芽。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當時,日本的技術遠遠落後於歐洲,直到1866年,桑名的大鍋店才製造出日本第一口鑄鐵鍋,到了1885年,大阪的小田新助研製出了鐵板搪瓷鍋,1890年起,搪瓷被用於製造陸海軍的餐具。50年代是日用搪瓷的發展初期,當時主要產品為面盆、湯碗、飯碗、茶壺、飯盒箱。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其中不乏粗糙品,由此給人們形成了搪瓷“易脫皮”的印象。之後,隨著技術發展和工藝的不斷改良,鈦搪瓷取代了銻搪瓷,搪瓷製品的耐衝擊強度大幅提高。同時,鑄鐵難以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之後又出現了耐酸搪瓷等。


近來,各種性能卓異的搪瓷製品開始像雨後春筍般冒出,搪瓷製品又重新遍佈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現在不僅有過去隨處可見的搪瓷製茶杯、面盆,還有許多前所未見的搪瓷製品。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由於搪瓷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幾乎不產生造成環境汙染的化學物質,因而搪瓷製品是較為環保的,在回收搪瓷製品時,通過熔解就能簡單地分離鐵和玻璃,分離出的鐵再度成為優質的鋼鐵原料,而從搪瓷面釉中分離出的硅,其本身就屬於土地的一部分,在廢棄物填埋後就會自然還原成土。


搪瓷:回憶中七十年代的“緊俏貨”


搪瓷的背後濃縮了上世紀整整一個時代的記憶。”搪瓷的發展,也讓大家意識到時代在變,人在長大。讓搪瓷重新走進每個家庭裡,傳承這個美好的回憶吧!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