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北島有一首詩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夢想、愛情、追尋、失去、遺憾……都是人生。


三十多年前,路遙在創作一部醞釀多年的小說時,兜兜轉轉,幾經考量,終於決定將這部後來成為他代表作的作品命名為《人生》。這部經典之作堪稱《平凡的世界》序篇,也影響、改變了馬雲、陳忠實、賈樟柯等大咖的人生。


《人生》只有十三萬字,卻道出了人生的寬廣與重量。主人公高加林的困境、期待與追求,在今天看,更有共鳴與啟發。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人生》立體封

01

彷徨、不甘,每個人都能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


故事開始於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鄉村青年教師高加林的職位被人頂替,他不得不成為農民。加林多年來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擺脫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的夢想破滅了,也第一次嚐到了名為“不公”的苦澀。


失業後,加林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境地。雖然他有一身才能,卻不會鋤地、不會分苗、不會趕牛。他痛苦地意識到,“在這個世界裡,成了一個最無能的人”。想到過去的同學們都在城裡工作,他卻在為幾毛錢奔波勞碌,他更感到屈辱。然而,父母已經上了年紀,他又怎麼能在家吃閒飯呢?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或許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特別不甘心的時刻(圖/電影《天氣預報員》)

縱有千般無奈,這就是現實。


路遙在《人生》中寫道,“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


幸運的是,在最困難的時刻,加林遇到了美麗善良的同村姑娘巧珍。巧珍熾熱而溫柔的愛,金子般純真美好的心,使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加林停止了自暴自棄,生活也步入了正軌。


可是,他多年來為了不被捆綁在土地上而做出的努力,難道就會這樣付之東流?他的才能不比在城市中工作的同學差,難道只因為境遇不同,就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麼他只能待在故鄉閉塞的天地中,而不能去見識更遠更廣闊的世界?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對遠方的嚮往和追求,在大多年輕人身上都是一樣的(圖/日劇《火花》)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加林拒絕向現實妥協,這使他痛苦,卻足以打動我們。


加林並不完美,他俊美、有才華、志向遠大,同時驕傲、敏感而過度自尊,甚至有時心腸很硬。在夢想面前,除了憧憬與勇氣,他幾乎一無所有。


但或許每個人,都能從他的不甘與痛苦、奮鬥與彷徨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父母漸漸老去,對前途卻還是一片迷茫,難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工作,理想中的生活卻似乎還是很遙遠,甚至越努力,越焦慮;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甚滿意,卻無法瀟灑地說一句“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圖/日劇《凪的新生活》)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鬥。”加林是一個在人生路上跋涉的普通人,也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無數普通人的縮影。

02

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


命運似乎向加林遞出了橄欖枝,他得到了到城裡工作的機會。加林很快脫穎而出,展現出過人的才能。然而,他面對著更加嚴峻的抉擇。


加林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向他表示了愛意。亞萍是個漂亮的南方姑娘,她不僅讀過許多書,和他很聊得來,身上也有種十分神秘的氣質。更重要的是,亞萍即將和父母一起回南京工作,她許諾可以帶加林到南京一同生活。


忽然間,理想中的生活似乎距加林只有一步之遙。現在,只要他說一聲“願意”,夢寐以求的工作、志趣相投的伴侶……一切就都唾手可得。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1984年,吳天明導演、路遙編劇的《人生》上映,攬下金雞獎、百花獎.(圖/電影《人生》)

然而,為了前途,就要拋下那個至親至愛、不離不棄的人嗎?就要離開內心深深眷戀的故鄉嗎?可如果放棄了這次機會,又怎能甘心一輩子囿於一個小天地呢?巧珍雖然美麗善良,但她畢竟不識字。如果要相伴一生,或許還是要選擇一個更加“合拍”的伴侶吧……


愛情,還是麵包?前途,還是感情?愛的人,還是對的人?安穩的生活,還是充滿挑戰與未知的人生?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棋局,然而,最終還是要有落子的一刻。加林又該如何選擇?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為了前途,就要拋下那個至親至愛、不離不棄的人嗎?(圖/電影《人生》)

路遙在《人生》的題獻中,引用了柳青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可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人生》中,路遙寫出了人生選擇的重要與艱難,甚至殘酷。


今天,加林面臨的難題,仍舊在上演。有人說,“畢業季”就是“分手季”,在面臨抉擇時,那個曾陪自己走過風雨的人,究竟有多重要?或許,分離並不是不再相愛,而是因為人生除了愛情,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親情、責任、夢想、工作、安穩的生活……但有些選擇,卻只能做一次,此後,便再也沒有可以回頭的機會。


然而,《人生》並不是一個“勵志”或“成功學”故事,路遙筆下的人生,也並不是成王敗寇。


《人生》中有句質樸有力的話:“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人生是豁達而包容的,如同一條寬廣的大河,容納得下一切眼淚、痛苦、幸福與不幸。

03

這本書,寫出了每個年輕人的困境、期待與追求


《人生》中蘊含著路遙對年輕人處境的深切理解與同情。


他說:“只要是青年,不管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和什麼樣的國度,在他們最初選擇生活道路的時候,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與挫折而仍然頑強地追求生活的青年。我永遠懷著巨大的同情心關注他們的命運。”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精裝版《人生》實拍圖

這部凝結了路遙對現實深刻關懷的經典之作,寫出了每個年輕人的困境、期待與追求,也觸發了許多年輕人的思考與感動,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人生》改變了馬雲的命運。他十八歲時第一次高考失敗,應聘了好幾份工作,卻沒有人要他。馬雲只好去當踩三輪車的臨時工。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雲讀到了《人生》,他很受觸動,決定一定要再考一次大學。考到第三次,他才終於考上了。


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這本書也使年輕的陳忠實深受震撼。他說:“《人生》給我帶來的撞擊,是那時我讀任何文學作品都沒有過的。”


與陳忠實同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清華大學教授格非也是《人生》的忠誠“粉絲”。他在年少和中年時兩次閱讀這本書後都淚不能盡,覺得他的“生活、人生和命運跟路遙產生了某種共振”。


這部作品不僅感人至深,也是一部思想啟蒙之作。知名導演賈樟柯第一次讀到《人生》後開始思考,為什麼同一個班的同學,畢業後卻會面對不同的處境?


《人生》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想起了自己的夢想與痛苦;在讀完後,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體悟,也更平靜、更有勇氣地面對人生的得到與失去,高山與低谷。


這是路遙的《人生》,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