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文 | 易職尚暮音

《飢餓遊戲》故事背景梗概:

故事的開篇就說十二區是個能夠安全的把人餓死的地方。邊緣的圍障是帶刺通電鐵網,圍障的外面是兇猛的野獸和惡劣的生存環境,治安警禁止區內的人進入林子,禁止偷獵,禁止私自擁有武器。

通過12個區的勞作來供養中心聖城凱匹特城的奢靡生活。當12個區的人們被工作累的彎腰駝背無法享受生而為人的樂趣時,城市裡的人們為了威懾而製造出各種每年一度的飢餓遊戲以供凱匹特城的人們消遣,同時威懾發生過暴動的12個區,這是一種威懾,更是一種享樂式的消遣,聖城凱匹特的人們將之當做可以一場持續一年的狂歡。

12區的人們通過每年的收穫節獲得的食品券兌換來的少量食物生存,而飢餓遊戲的賽事中,貢品們必須戰鬥到死,最後的倖存者勝出,而後勝出者的所在區,能夠獲得一整年充足的食物和其他物資,其餘區只能繼續在飢餓煎熬。

將孩子們從親人身邊帶走互相殘殺,還迫使人們觀看,凱匹特用這種方式讓人們記住是他們平息了暴動,帶來和平,還要求人們舉辦收穫節,感激神聖中心凱匹特的所謂“恩惠”。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1.推崇用個人英雄主義的尖刀打破階層的界限

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尼采從“人固不平等”到“人生而平等”的奮鬥過程中的哲學理念,其中個人英雄主義成為打破這種界限的尖刀,被歐美強烈推崇。

影片裡的剛開始的世界觀是:有人生而為弱者,這部分構成了社會的大多數,有人生而為強者,是極少數的部分,如故事的13個被奴役區、一箇中心聖城凱匹斯,可以看出這種設定。

凱匹斯是強大的,無論是科技還是軍事實力,都強大無比,而剩餘的12個區則是缺乏生命活力的,缺乏個性的。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從凱匹斯城民眾個性的服裝設計、誇張的裝飾表示出強者的個性分明,是個體意志的充分體現,可以仿真模擬真實場景的高科技則代表著創造精神。而其他12區的人們則是統一的服裝、被奴役的黑暗生活,則代表了缺乏個性、生命活力低下。

強者與弱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可生命發展必然有一種向上的力量,打破這種規則,主角的身上讓人們看到了對生命的自我肯定,崇尚生命本源意志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成為打破強者與弱者界限的那把鋒利的刀,一種極致的個人英雄主義就被大眾所推崇。

這是一種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是西方所推崇的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即個人完全擁有自己的生命,不能無故被他人控制和侵犯的價值理念。

可以說飢餓遊戲就是塑造一個女性個人英雄,一個人可以成為抵抗強大權利意志的英雄,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極端推崇,這是歐美英雄電影最喜歡用的一種方式。

且這種方式千百年來從未發生過改變,也一貫受到歐美觀眾的強烈喜愛。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2.作品貫用古希臘文化中個人與命運的抗爭激發生命活力

歐美文化中一直都推崇古希臘文化,很多的文化作品中都能夠看到古希臘文化的影子,人們樂於在生活中表現和發展希臘神話,樂於在作品中反覆的運用希臘文化的典故。

《飢餓遊戲》這部作品的設定,同樣也採用了古希臘神話中,關於雅典王子忒修斯為了阻止米諾斯牛頭人身兒子米諾陶洛斯每年享用7名童男童女,自薦前往克里特迷宮,殺死牛頭人身的怪物的故事。

在《飢餓遊戲》中凱尼斯特也是如同忒修斯般的英雄人物,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忒修斯是極為相似的。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當主角凱尼斯特為了家人能夠吃飽,提供幾個自己的名字在收穫節上抽籤時,當為了保護妹妹,減少被選中的幾率,從不敢用妹妹的名字時。一切卻好似命中註定一般,被她保護的妹妹卻被選上了,而另一個被選中的人是曾經有過救命之恩的皮特。

當凱尼斯特因為父親的去世,母親陷入哀愁的恍惚中,無法照顧她和妹妹時,這個脆弱的女孩獨自撐起了全家,在花光父親少量的死亡賠償金後,餓得頭暈眼花去翻垃圾桶時,是皮特故意烤焦了麵包,並將兩塊麵包扔給她,讓她解了全家人可能飢餓而死的燃眉之急,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皮特麥拉克給了女孩麵包和希望。

皮特被選中的那一刻,凱尼斯特的命運之輪好似就開始運轉,而當皮特的父親特意過來看望女孩並給她一包甜餅並告訴她不會讓妹妹捱餓時,凱尼斯特看到了皮特和他父親身上如出一轍的善良品質。

善良總是能夠深入人心,讓人做出可能錯誤的決定。這種善良對於競技場上的凱尼斯特來說無疑是危險的。尤其是當她感知到皮特一系列的作為,都是在努力爭取活命機會時。

威力無窮的命運給人帶來了困惑和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在於命運抗爭中激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這令人們克服種種恐懼和艱難,最終實現目標。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3古希臘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多數人的權利剝奪

作者蘇珊柯林斯 雖然說寫作的動機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秀競賽和有關戰爭的報道,交織在一起,都令人感到不安。”兩者間界限的模糊才創作的這部作品,但是我們能夠通過作品看出反映西方民主自由的兩極分化弊端。

民主是少數派的民主,而大多數中下層階級都是權利被剝奪者。政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中下級的公民在很多時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於民主的假象間。

就像希臘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給予幾百人或幾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剝奪了數以萬計的奴隸和自由民參與政事的權利。

希臘民主的要義就是:多數人的統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人生活自由。

民主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只是對於公民的民主,而那些非公民的人,則在貧困或者資本剝削者所帶來的資源戰爭中掙扎求生。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4.權利掌控者更迭權利,並不是為了真正的民主

權力掌控者一方面通過製造各種娛樂以滿足少數人的安逸欲望,讓其發洩多餘的精力,以免引起政治權利之爭,另一方面通過不斷的壓迫和絕對控制讓多數人放棄抵抗,以維持權利的統治。

從《飢餓遊戲3嘲笑鳥》中13區的出現,可以看出通過絕對的控制以及所有人都統一著裝統一思想等行為,讓13區可以將絕對的權利掌握在少數幾人的手中,一旦出現不一樣的思想,就可以通過集體意志加以干預。

這種統治群體意識的行為塑造的13區領袖,依舊是沉迷於權利鬥爭之中,並不想改變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統治者所關注的依舊是權利的更迭。

如同13區的那位女領袖科恩,寧願損失自己的人員也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可在最終獲得政治勝利時並沒有要求改變現行的制度和方式,而是延續以往的政策。當新的統治者上位,飢餓遊戲繼續,也許未來新一輪的反抗也在繼續醞釀,一切都沒有改變。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前一種是藉助娛樂行為麻痺城邦少數公民的思想,後一種是藉助群體意志來達成統治目的。二者都是基於少數派的絕對權利,服務於權利本身,要求絕對的統治。

當有人試圖不遵守規則,使權利得不到絕對執行,就會出現危機。比如劇中所說如果凱特尼斯不認同13區的科恩是繼任者,那麼凱特尼斯就會成為反對者,這也是他們那批勝利者會遭遇誅殺的緣由,為了保持統治者的權利,沒有異議的聲音。

比如飢餓遊戲第一部中,凱特尼斯和皮特表演感人心絃的愛情故事,兩個人決定一同赴死,讓遊戲沒有勝利者,通過觀眾的呼聲影響統治者的決策,進而達成最終活命的目的。

這是第一次博弈,凱特尼斯以心底的真誠獲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勝利,在此之前的74年,12區只有一名獲勝者,12區一直是墊底的存在。終於74年來,這一場競技遊戲中,12區有兩個人同時取得了冠軍。

《飢餓遊戲》完結:塑造出每一個個體“成為你自己”的價值理想

5.用個人英雄主義來決定權利歸屬,完成真正民主界限的突破

凱尼斯特也一路進軍,成為嘲笑鳥的標誌,讓各區的人們在她的影響力下奮起反抗,個人的英雄主義在權利之爭中起到最大限度的作用。

主角凱特尼斯正如尼采在《權利的意志》中所說的那樣:“人的生命總有一天要終結,所以我選擇全力以赴向前衝。時間總是隻有那麼一點,所以我選擇把握此時此刻的瞬間。”

最終主角凱特尼斯通過個人英雄主義式,陰奉陽違將本該射向前統治者斯諾的一箭,轉而刺殺掉意圖恢復相同權利統治意志的13區領袖科恩,實現了各區平等,守望相助的局面。

整部劇中所體現出來的個人英雄主義,是自我精神的不斷覺醒,也是對“人生而平等”的一種追求,追求不再有壓迫的生活以及真正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最後反思:個人主義英雄所體現的一切為了保護個人利益的“個人至上”價值觀是否值得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