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癌中之王”之二

原發性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如果發現時候是局部晚期或者已經多發轉移,沒有手術的機會了,就是我們老百姓口中的“晚期癌症”,在普通人眼裡就相當於離告別這個世界不遠了。晚期肝癌這個“癌中之王”預後很差,有多差呢?自然生存期3-6個月。說實在的,這個時間,基本上剛剛夠讓親人勉強接受現實的時間。

那麼發現是晚期,送到醫護水平較高的大醫院去能不能有希望呢?在2007年之前,很抱歉,基本上不能保證送到醫院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活的長一點,並且連症狀能不能改善也不能保證。對,就是這麼殘酷。為什麼這樣呢?很簡單,因為……,沒有藥可以用。也就是說,當時臨床上沒有肝癌適應症的藥物。沒有武器,拿敵人就沒有太多辦法。

當時,臨床上晚期肝癌全身治療沒有標準方案,用的藥物都是根據傳統習慣決定的,也就是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的藥物,但是可能有一些專家使用過,覺得效果不錯,就推廣開了。當時有三大藥物認為有用,分別是阿黴素、順鉑、氟尿嘧啶,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藥物是阿黴素。就是會讓人掉頭髮的“紅藥水”。這種副作用很大的藥物,客觀緩解率有多少?說出來大家可能有點失望,但是這就是當時的事實,大概1.4%,所以和安慰劑差不多,也就是說,當時晚期肝癌沒有標準治療,如果一個藥物想要成為晚期肝癌的標準用藥,做臨床試驗,選擇阿黴素作為對照藥物是可以的,選擇安慰劑作為對照藥物,也是可以的,因為,兩者差別不大,考慮到副作用,選擇安慰劑作為對照似乎還更人道和安全一些。

難道就沒有人研究怎麼治療晚期肝癌,弄出一種藥出來嗎?怎麼會沒有呢,而是很多很多。腫瘤相關研究一直是基礎醫學研究的重點,關鍵是,病理機制太複雜,長期以來沒有可以轉化為臨床應用的結果。對於肝細胞癌,人們對它的印象就是長的特別快,還有血管特別豐富。所以,基礎醫學科學家們也就開發了一些對腫瘤生長和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希望可以對這種腫瘤有用。

經過不斷的努力,2007年,平地一聲雷,無藥可用、捉襟見肘的狀況終於得到了改善。在當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上,L.Lovet這個人報道了他主持的一項名為SHARP(鋒利)的III期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公佈了一種叫做索拉非尼的藥物可以改善晚期肝細胞癌的生存期,這個索拉非尼,就是在理論上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和血管生成的小分子藥物,從此以後,索拉非尼這個讓腫瘤醫生和患者“又愛又恨”的藥物,逐漸正式進入晚期肝細胞癌全身治療的舞臺(我國患者也已經常規使用),並且至今仍在這個舞臺上的角落裡活躍著。

決戰“癌中之王”戰役的大幕,就此拉開。後續,我們就把這個蕩氣迴腸、體現人們探索精神、直至今天取得了一點成績的故事一步一步講出來。

文中主要參考文獻

Sorafenib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uly 24, 2008,N Engl J Med 2008; 359:378-390,DOI: 10.1056/NEJMoa0708857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決戰“癌中之王”之二


決戰“癌中之王”之二


決戰“癌中之王”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