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於中醫的獨特價值 之二——體聯網帶來的幫助

上一篇:


中醫追求結合諸元,進行整合分析,體會疾病的來龍去脈,頓悟疾病的深層原因,往往能治病求本,藥到病除。麻煩就在這兒,如果我們宣揚中醫的高明,別人就會把我們領到西醫檢驗科,領到藥物研發中心,讓我們見識那些精密的儀器,讓我們理解那些複雜而精妙的方法,讓我們震撼於百年來的醫學大進展。再回過頭來看中醫,就非常寒酸了。

不用被巍峨所恐嚇,西醫技術只是技術大家族的一個子集,沒有全面反應生命特徵;西醫過分依賴於高精尖的工具,侷限於醫院,側重於疾病階段;技術分解了醫學的眼光,整體場景消隱了;工具導向對生命的降維觀察,醫學執著於物質而看不到生命。這就是西醫的策略:寧可損失整體,也要下到具體;寧可丟棄信息,也不要虛妄和模糊;寧可忍受機器的不足,也不要主觀發揮。

中醫持有相反的策略,要調動主觀能動性,以理解生命,協同生命。但中醫也只是構建了某種理想,人的本能感知有很多缺陷,療效往往更低,科學時代無法支撐中醫,所以遭受嚴重打擊。

時代在發生悄然轉向。在科技這邊,機械變革、電力變革、信息化變革、互聯網變革都體現了一條恆在規律:從理解外物到理解人,從應對自然界到協同人。現在,工具正從大型轉向小型,從專業變得大眾,在全面圍繞人,和人親密無間如影隨形;以往要求人們靠近,現在要靠近人,以往要求人們如此這般,現在要滿足人的需要,在調動人的慾望,在激勵人的參與;從看得見的設備變成看不見的小傢伙,從硬的變成軟的。

生動的例子,是電腦到手機的變遷之旅,雖說兩者內質相似,外在的表現大不一樣,帶給人類的進步更不相同。手機是接下來的生力軍,將引發世界發生深刻變化。

這容易理解:以往的模式已經充分挖掘價值,專注於物的,遠離人的科技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和人結合,還有廣闊空間,一切產品和服務,要獲得最大規模的應用,就要轉向人,易於人們接納。這不是創新,是人性的凸顯,是傳統的復興。正好符合中醫的氣質,有利於中醫發展。

在醫學這邊,疾病譜發生變化,內源性慢性病成為主流,很多難題長期不得解決,耗費巨大,導致長期痛苦,呼喚新的應對策略。

在資本和創業者這邊,似乎時代機會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能充分體現才智,能獲得鉅額回報的領域不多了,焦灼的人們聚焦於愈發有限的領域,費盡心思,謀求細節的改動,喧囂和盲動變得普遍。

其實是被西醫隔絕的緣故,生命保全是廣闊的領域,現代科技當然能發揮作用,互聯網當然有價值,空間巨大,但西醫追求精密和深刻,西藥阻止了人們的加入。

這就是中醫的機會,可激勵創業者,製造隨身傳感器,全面測量身體特徵,比如面色、舌苔、脈搏、皮膚質地、飲食狀態、精神狀態、作息情況、身體的熱信號、電磁信號;中醫可啟示人們開發各式各樣的軟件系統,諸如面部特徵分析系統、健康狀態評估系統;中醫可激勵時代力量,改造生活環境,比如改變馬桶而實現對尿便的全天候監測,改造洗臉池實現對口腔分泌物脫落物的監測,測量環境的輻射和各種致病微生物。

互聯網之於中醫的獨特價值 之二——體聯網帶來的幫助

基於現代化生產體系,利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它們能被大批量低成本地生產製造,擴散到人們可能去到的每個角落,附著到身體的內外表面;藉助技術的快速進步,它們會具備自動工作的能力,不需要人們干預,不影響人們,默默無聞地採集身體數據;基於互聯網,各種身體狀態都不分晝夜地傳送到雲端,以整合了把握生命狀態。

全面圍繞身體的網絡就在形成,可稱作體聯網。

西醫追求高精尖,缺乏擴展科技到生活的動力,中醫不一樣,來源於生活,今後的發展也一定要基於生活,所以中醫應當因勢利導時代力量,改進科學性,擴展中醫的空間。我們甚至不讓用戶因為經濟支出而拒絕使用,他的身體是醫學新知的來源,是其他病友的借鑑,從這個目標出發,中醫要協同創新者,致力於解決擁有成本問題,充分擴展使用人群。

相比西藥的療效,中藥顯得平和;相比西醫的專一,中藥更是全向的。中醫要在生命處於輕微失衡狀態時施加干預,正面或負面的干擾都會製造顯著變化。體聯網有助於這類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對細微狀態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施加干預措施。

體聯網看似信息化工具,更是互聯網成果,它們需要體貼入微,深諳人意,需要手機隨身醫療系統的支持,需要和網上醫療平臺配合,需要互聯思維運作。所以,互聯網帶來了中醫大發展的可能性。

西醫就沒有這麼迫切,它面對的是有病的軀體,人們必須去到醫院,要聽從各種醫學指示,互聯網只是錦上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