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世界糧食危機的分析和報道比較多。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糧食和“三農”問題關注較多,遂對近期資訊進行了仔細梳理,希望站在百姓飯碗的角度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一、背景分析

(一)多重原因疊加,世界糧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

可能導致糧食危機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1、 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多國禁止糧食出口

越南從3月24日開始,暫停大米出口;

3月26日,泰國宣佈禁止雞蛋出口7天;

埃及自3月28日起停止各種豆類出口;

哈薩克斯坦對小麥、胡蘿蔔、糖、土豆等11種農產品限制出口;

塞爾維亞暫停葵花籽油等農產品出口;

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放緩;

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出口幾乎停滯;

俄羅斯將每週對農產品出口進行評估

……

2、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極端氣候頻發

2019年旱災,人類三大主糧小麥、玉米、水稻連遭極端天氣的打擊,澳大利亞、菲律賓、美國等糧食大國大規模減產和歉收。

3、 蝗災等病蟲害肆虐

當地時間3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表示: 非洲爆發肯尼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預計蝗災在今年6月仍將進一步擴散,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二)、疫情影響下,一些國家已宣佈糧倉告急。

伊拉克:在未來幾周內,需進口25萬噸大米和100萬噸小麥,以保證糧食儲備並向國民提供食品。

印尼、菲律賓宣佈糧倉告急:糧食最多隻能維持3個月。

(三)“破壞性措施”和資本市場屯糧相互作用,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持續走高

當地時間3月31日,世貿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衛組織(WHO)三大機構發佈聯合聲明:

呼籲各國政府儘量減少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涉及食品貿易的邊境限制,確保全球糧食安全,避免“破壞性措施”的重現。


聲明強調,食品供應的不確定性可能引發一波出口限制浪潮,導致全球市場短缺。這種反應會改變糧食供求之間的平衡,導致價格飆升和價格波動加劇。

在此背景下,對世界經濟敏感的資本市場開始屯糧,在過去幾個交易日以來,大豆、燕麥、小麥等價格持續走高,美國小麥期貨半個月上漲15%。投資者開始大量買進穀物,此舉直接拉高了糧食價格。

截止到4月2日,國際糧食市場價格走勢如下圖: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大豆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稻穀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小麥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玉米

二、中國糧食儲備現狀究竟如何,業內存在兩種聲音

(一)第一種聲音:中國的糧食產需將長期處在“緊平衡”狀態

所謂緊平衡,即目前夠用,但供需平衡比較脆弱,長遠看,仍要加大籌措力度。

2016年4月26日,時任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產需還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近12年中有10年沒有實現當年糧食產需平衡,也就是出現了產需缺口。從長遠來看,我國人口還要持續增長,肉蛋奶消費轉化的糧食還會日益增多,這就將直接導致糧食消費量的剛性增長。

(二)第二種聲音:目前糧食供求總體寬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2020年3月28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對王遼衛的採訪中,透露了幾個關鍵點信息,梳理如下:

1、 米、面無憂,口糧絕對充足

大米:從2019年我國進口大米的情況來看,進口數量持續走低,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我國稻穀供給充裕,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

儘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於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面:小麥供求平衡有餘,連續多年產大於需。

今年全國冬小麥長勢良好,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國家穩定投放最低收購價小麥,2020年以來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儲備小麥陸續輪換出庫,小麥價格走勢總體偏弱。

2、 對大豆等依賴進口的農產品沒有提及

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其中大米、小麥兩大主糧進口僅佔消費總量的2%,受進出口因素影響較小。

大豆是典型的對外依存度高的農產品,2019年大豆進口率佔88.52%,主要進口國為美國。

在國際糧食價格持續走高的大背景下,農產品的進口,勢必需要動用更多的外匯儲備,由此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三、從長遠看,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農產品少量進口,用於豐富百姓餐桌,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現。但要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就得“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不能依賴進口。

真正做到這一點,試提出以下三個解決方向:

(一)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供需錯配。

以依賴進口的大豆為例,中國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大豆需求國,也是大豆原產國。東北大豆曾憑藉口感好、易儲存遠銷世界。

隨著美國現代化農業的興起,一方面大豆種植工業化、機械化,大幅降低了種植成本;另一方面,美國普遍採用了轉基因科技來培育大豆,病蟲害少、防倒伏,產量高。另外,轉基因大豆出油率為21%-23%,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出油率僅為19%左右,因此美國大豆在價格和品質上具有很強競爭力,很快佔領了全球市場,中國的東北大豆也受到強烈衝擊,生產大豆的土地越來越少。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要解決大豆依賴進口的問題,一方面需依靠機械化等方法降低種植成本,一方面依靠科技攻關,改善豆種質量,只有這樣,國產大豆才有競爭力與進口大豆抗衡。

(二)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切實解決農業勞動力和農資農具的現實問題

1、切實解決農業勞動力問題

中國經濟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換句話說,就是以前很多低端貼牌加工的廠子將被轉型了,換之以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高科技產業,那許多剩餘勞動力怎麼辦?農民工在城市立足會更難。

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最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尤其是大豆等依賴大量進口的農產品價格。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農產品價格都有政策保障,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市場驅動,也是最好的產業結構調節劑。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2、切實解決農資農具的現實問題

傳統農資農具市場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賒賬問題。農資企業、經營商、種植大戶之間層次賒賬,由來已久,形成惡性循環。

傳統銷售手法單一。農企和銷售商通過產品說明會、技術講座,在行業媒體上打廣告等方式進行銷售,收效不大。

市場主導已悄然改變。互聯網企業、新銳農資電商平臺的加盟,對農資企業和經銷商的衝擊較大。

因此,要解決農資農具的現實問題,也需從三個方面出發:

要加快新產品研發。隨著國家佈局農業現代化和生態農業,高效農藥、有機肥、生物農藥等新興農藥和肥料受到市場青睞。

在今後幾年,佔我國農藥使用量70%左右的5種劇毒化學農藥將會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低毒生物農藥。

為廣大三農經營者提供高效便利、成本低廉的融資服務。解決大部分農業經營者資金短缺的難題。

要改變僵化的傳統營銷模式。沉下心來做服務,將買賣關係逐漸轉變為深度服務。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三)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

飯碗要捧在自己手裡,飯碗裡不僅要有飯,還要有肉。

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必需品,在居民肉類消費總量中的比例高達60%以上,是絕對的餐桌主導,儘管近年來畜禽以及牛羊肉的佔比有所提高,但是豬肉的餐桌地位難以撼動。豬肉價格的波動不但直接影響著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情況,也影響著中國宏觀經濟的波動和宏觀調控政策走向。

2019年,“二師兄”價格一路飆升,一是來自非洲豬瘟的影響,另一方面,生豬產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豬價受到價格、疫情、成本等風險的影響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如何打破“豬週期”的限制,國家已在統籌推行多項扶持政策。如金融扶持方面:推行生豬養殖抵質押貸款、養殖場戶貸款貼息、農業保險等金融支持。資金扶持、技術創新、政策扶持多管齊下,落實落細各項扶持政策,加快生豬生產恢復。

四、寫在後面

3月17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撰寫長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三農”工作 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就如何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等問題提出一系列措施,切中癥結。

若能不折不扣實施,中國人面對危機依然能端穩飯碗。

未來可期!

世界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能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全文完——

秋意居:以淺淡的筆,書寫冷暖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