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筷的重要性及由来——大祥区公筷行动推广暨“公筷”赠送仪式


论公筷的重要性及由来——大祥区公筷行动推广暨“公筷”赠送仪式

大祥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罗骏)随着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向好,各行各业也正在逐步有序复工复产,部分餐饮业和机关食堂也逐步开放,但这并不代表“拐点”已经到来。现阶段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再小的环节都不容有失。

一双公筷,不仅文明更是健康,在外就餐的消费者大都有类似的经历,饭菜上桌后,你夹一块、我舀一勺,甚至还有人翻搅菜品,令人大倒胃口。这些不良的习惯带给我们的是健康的隐患,而病毒往往也是在这些不良的习惯中进行传播。

论公筷的重要性及由来——大祥区公筷行动推广暨“公筷”赠送仪式

“使用公筷 践行文明”

4月1日上午,大祥区“公筷”行动推广暨“公筷”赠送仪式在多功能会议室举行,大祥区免费向餐饮企业和居民发放6万双公筷。该行动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区创文办、区融媒体中心、区文明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文旅广体局联合承办。

会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卫东指出,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显文明。大祥区将全面启动“使用公筷践行文明”行动,同时也倡议广大居民朋友及全区餐饮行业的从业者要以身示范,做“公筷行动”的落实者和引导者。

“小筷子 大学问 ”

筷子有许多种名称,在先秦时期称作“ 挟”, 也作“荚”,在商纣时期称筷子为“箸”。而在明代时期,“箸”与“滞”谐音,船家怕自己的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著”为“快儿”,意思是让船跑快一点,而流传久了,人们也称之为“快儿”。由于筷子是竹子所制成,所以将“快”加上竹字头,便称作“筷子”了。

关于公筷使用,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公筷就开始使用了,而“公筷”使用的第一人,竟是宋高宗。历史记载,宋高宗虽然吃得很丰盛,但是他都会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饭,然后把剩下的菜分给有功劳的大臣或是宫女吃,使用公筷为了不让其他人不用吃到有自己口水的菜。

“论公筷的重要性”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大家围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吃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温馨热闹,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许多人便不愿意去改变。但是可以想见,你一勺子我一筷子,大家与嘴巴接触的餐具进了同一盘菜,往往给了病毒乘虚而入的机会。

一边是热闹的气氛,一边是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卫生,我们将如何取舍?一场疫情,应该能让我们对此有所思考和抉择了。

大祥区“公筷”行动推广暨“公筷”赠送仪式是希望更多的餐桌上可以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健康的保障,让我们抛弃和改变那些之前被忽视的不好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