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改成美剧的纪录片,真实记录美国最繁忙的医院

《黑色警报》是“2周7部纪录片挑战”的最后一部,没有想到有将近一半的伙伴可以一起经历14天的观影计划,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每部纪录片看后每个人的思考角度,感谢大家!下次挑战再见!


一部改成美剧的纪录片,真实记录美国最繁忙的医院


应该是美剧《黑色警报.Code.Black》的真实前传。


讲述了美国新医保法案后的医疗现状,就像片尾说的,全美的医疗机构中,只有2%是属于郡立医院,他们提供的免费医疗却占全美的20%.............


大家怎么看?或许准备要看这部的伙伴有所启发!


墨子之途:原片标题是黑色“代码”(code),并非“警报”(alarm),代码code更贴切的含义应该是指繁琐的就医程序下,美国纽约郡立医院急诊区就诊患者繁琐复杂的信息“字母”code填报,这严重影响了救治效率和医护人员治疗热情,而且是病痛死亡率生存质量悲伤等其它有关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美国医疗制度以及医改的失败是纪录片制作人想要第一表达的主题。


翻译的片名《黑色警报》可以看作一个双关语,既表明重症患者的病情危急、急诊室医生任务的紧急,也代表合理成功的医疗改革的紧迫性。


影片中英文结合含义扩展,实际含义极其丰富。


美国纽约市郡立医院急诊室作为普通市民医保定点单位、急诊救治的最前沿阵地,是救治患者人数最多的地方,因为急诊患者人数多,死亡率高,这里还是培养大批骨干医生的地方,这里的医生都怀抱治病救人的理想来到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人迫切希望得到救治,但一种不合理的医疗体制消磨了医生的救治热情,大量无医保贫穷患者排着长龙等待就医,使这家医院急诊区仿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成了大量无医保贫穷市民日常治疗中心和中世纪教堂这样的庇护所。


影片在开始采用倒金字塔叙事结构,开篇就揭示重点和矛盾冲突主线:

将美国医改这一富有争议的媒体话题和急诊室现场急救场景进行切换对比,揭示矛盾主线。随后通过医生访谈层层展开,深入剖析。展示医生和患者的各自困境,最后以一个治愈患者出席医生会诊大会的圆满结局暗示期望,结束影片。


郡立医院旧大楼是纽约市民十年纳税款筹集所建,主旨就是是提供公共充足医疗资源,让所有人得到应有及时的救治,但2012年因为大楼抗震能力不足启用新大楼后,随之而来繁琐医疗就诊程序也出现了,一个几分钟的腰椎穿刺需要医生必须事先填写9份表格和一份病历,否则将要面临罚款。如果医生查询患者档案时没有登录,也将面临罚款。新大楼虽有宽大的空间,但医患之间无形的距离感产生了,影片中一个医院清洁工明确表示不喜欢这里,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要清理更大的面积吗?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医疗费用高昂排名世界第一,市民医保以高额商业医保为主,由政府担的特殊困难人群免费医保不仅覆盖面不足,而且由于政府连年财政赤字资金不足,奥巴马实行的全民医保改革出发点很好,曾在竞选时得到人民支持,2014年实施有关措施后扩大了医保覆盖面,但强制所有人购买医保的改革举措表面上劫富济贫、实际上也加重了普通市民和贫困人群的经济负担,实际上触动了所有阶层的利益。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对医疗保障这一基本民生问题都不能处理好,值得深思。


本纪录片更多是从医生和患者的视角看待医疗体制的不合理,重在揭示矛盾,并不抱多大期望能解决问题,这也不是拍一部纪录片就能解决的。


L君:这是一部调查式纪录片,由医院现实场景加医生当事人口述组成,貌似像美国版的《生门》或《急诊室故事》,后者有所借鉴,反映了美国的医疗现状。看病难其实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不仅体现在医患关系吧,更体现在繁琐的制度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上。医生们首先也是个人,其次才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否则“学医毁一生”的想法难以从内心得到控制。每一个职业都需要被尊重。


拍摄制作过程,毕竟片子里出现过这么多人,素材的协调以及当事人形象权的使用肯定花了不少功夫,毕竟不只有医生护士,还有大量病人,而恰恰拍的可能是他们不想被拍到的一面。但这部影片,音乐剪辑感觉有些问题,bgm有时候有有时候却没有。前后貌似也像不同的剪辑师拼凑起来的,因此整体看上去并不完全协调。


周明亮:这部纪录片画面拍摄并不精美,很多抖动的画面,但是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体现了急诊抢救过程的争分夺秒,不同的医生的采访穿插在整个影片中,讲述不同医生的经历,影片没有聚焦于治疗了什么疾病,而是通过医生的故事,抨击了医疗制度,比如填表耗时很长,从原来的医院搬到新医院,但是却并不方便。


相比国内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生门》《急诊室故事》,我感觉这部纪录片更多地体现了导演的一种思考,对于医疗体制,对于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其中一位亚裔医生,对于自己经历的介绍,更让我们这些华语观众有一种认同感,一位曾经成功的职业女性,因为公司破产失去医保,只能到公立医院接受治疗的律师,一位因车祸导致植物人,因为没有医保,得不到更好的治疗的患者的故事,一位医生讲述了自己为什么从医的故事,包括对院长的采访,因为待遇太低而不断有护士离职等现实问题,包括患者拉尔夫的再次出现,这些无不体现着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能这就是纪录片跟故事片最大的区别,导演的使命和价值还有责任!


周若:这部纪录片,信息量很大,记录了美国一个郡立医院急诊区的方方面面。有关于急诊医生职业状态的记录,有关于美国医疗保险,社会福利方面抛砖引玉式的讨论,还有关于贫富差距,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思考。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急诊医生们,在制度体制的拖累下,在官僚形式主义泛滥的表格中,依然坚守着自己救死扶伤的初心,没有消极懈怠,没有放弃努力,想尽办法,不断缩短病人排队等待的时间,希望黑色警报不再响起。同样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我也在扪心自问,能不能像这些急诊医生一样,即使深陷文山会海般琐碎的事物之中,也要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


Asheng:

这部纪录片展现着真实的一线急诊场面,凌乱的空间,拥挤的位置,陈旧的地面,灯光看起来也毫不起眼,但这却是人们无数次和死神擦身而过的地方。这里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看似淡定职业的基层急救医生也不例外。他们承担着医疗系统和治疗病人的双重压力,每天的劳作让他们看起来消瘦而憔悴。“工作加倍,薪水很少”,支撑他们的是自小的特别经历,或是对救死扶伤的追求。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也展现出贫困人口面对疾病的无奈。强如美国,也面临着公立医院资源不足的问题。个人认为,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能稍稍减轻医生们的负担,但如何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问题,仍需要政府的进一步规划。


水光生:国内有一部很有名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展现的是个体的故事,展现的是医患双方的故事。而《黑色警报》则把目光锁定在了医护这一群体上,片中没有完整展现任何一位患者的故事,只是通过医护人员去展现美国医疗制度的一些问题。


譬如患者多而医疗资源紧张,患者不得不进行长时间的等待;治疗患者之前要填写多个表格,以至于有时填写表格占用的时间远远大于治疗患者的时间。


片中新旧郡立医院的对比很有意思,在旧郡立医院,医患双方共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医生没有私人空间,看起来有些程序并不规范,但这却又有着一些好处:譬如医护人员之间更加亲密无间,不必为过多的程度花费精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新郡立医院则有着大量的繁文缛节,消耗着他们的精力,也影响着治疗的效率。


本片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医护们对于制度的反击,他们把走廊里的椅子搬到治疗室,以此来更有效率地治疗患者。规范的制度与治疗的效率构成了一组矛盾,医护们解决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还得一个一个慢慢解决。


片中展现的态度是乐观的,这让人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缪缪:这是一部令人身临其境的医疗纪录片。想说点其他的感想。去年为了写一篇稿子,和长海医院的医生聊了一下午人体器官捐赠的话题。两位年轻医生谈吐中流露出的无论专业素养或人文情怀,都给了我以极佳的印象。我觉得当一个人的专业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够长的话,比较有助于增加其对职业的荣誉感。


无论是近几年国内的《急诊室的故事》还是《人间世》,又或是这部美国的医疗纪录片,医生最感人的部分永远是他们自身需要克服内心的巨大压力,有时候还要承受体制带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但始终有种专业主义的精神在支撑他们。今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有太多优秀的医生护士们牺牲离世,他们大概也是秉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荣誉感,最后竟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希望这场疫情赶紧结束。各国的医疗体制各有不同,但医生在治病救人这件事情上,他们的精神和情怀往往都是趋同一致的。


文文儿:看这部电影的后半段一直在流眼泪,因为想起了前段时间北京发生了好多起恶性伤害医生的事件。作为医生大部分的人都怀抱着人道主义精神,希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和本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不管是美国还是国内都有很多因为制度化被限制的地方,患者、医生、制度这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冲突和矛盾的地方。但是我真的很想说,我们也不应该只看了新闻,之前北京那几起伤害医生的事件,如果有心有人有能力的话,真的应该去跟一跟受伤或者受害医生的现状,以及未来他们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体制内有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改善?这部纪录片的运动镜头拍摄的很精彩,特别是一开始在老医院C区的很多组镜头都极其的鲜活,我真是捂着眼睛才看的下去,因为太真实了。代入感的真实性也让观众被带入进去,不像旁观者而变身成了参与者。不知道一部纪录片能改变什么,除了影响观众的心,是不是也能反馈一些问题促进一些变革?补充个题外话,没有人想去追踪下朝阳医院被砍眼科医生陶勇的后续纪实么?据说医生已经清醒前段时间还给自己的书写了出版序言,他说,即使遭遇不幸,他还是要继续看病救人,即使不能做手术他就去教书育人做科学研究。我觉得这可能是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中,一个非常值得记录和延续关注的事件。


以上文章源自:爱上纪录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