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這幾年的環境治理,讓越來越多的地方成了禁養區,即使沒有成為禁養區的,也在機械設施、飼料投放、尾水排放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限制,特別是針對一些水庫養殖區域,在水庫顯眼的位置,都樹立宣傳牌,對投入品進行限制。面對諸多限制,有些養殖戶顯得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魚塘以後還能不能養,就算是想投入資金進一步擴大規模的,也駐足觀望起來。

未來的水產養殖會不會在用水、尾水排放借鑑西方發達國家,進行限制,政策會在什麼時候出臺,哪些區域會成為禁養區,都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2019年的6月24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了《淡水養殖尾水排放要求(徵求意見稿)》,從中或許可以看到未來養殖規範的發展方向。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標準修訂的原則就是保護環境,對於尾水的排放要達到相應的標準,對環境不產生危害。所以在養殖用水上,有些區域會出臺一些相應的政策,限制尾水的排放。像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些區域會成為禁養區,原有的養殖要退出,不能退出的尾水不得外排。

而對除此之外允許養殖的區域,進行兩種標準的尾水排放限制。什麼是尾水呢?就是養殖中或養殖結束後,從池塘排出的不再使用的養殖用水。如向有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和外圍保護地帶、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驗區、風景名勝區,在此區域從事水產養殖,要按一級排放標準進行尾水排放。對於水產養殖區、游泳區、工業用水區、人體非接觸的娛樂用水區、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排入該水域的淡水池塘,養殖尾水執行二級標準。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標準具體是什麼內容呢?是五個項目,一是懸浮物,一級是小於等於50毫克每升,二級是小於等於100毫克每升;二是pH,這個一級和二級沒有區別,6-9都可以;三是高錳酸鹽指數,一級標準是小於等於15毫克每升,二級是小於等於25毫克每升;四是總磷,一級標準是小於等於0.5毫克每升,二級是小於等於1.0毫克每升;五是總氮,一級標準是小於3.0毫克每升,二級標準是小於等於5.0毫克每升。

從上面各項排放標準可以看出,倡導的方向還是水質調節。第一項的懸浮物,以及第四項的總磷和第五項的總氮,這些在養殖用水中都需要微生物的分解,未來,養殖戶在用藥中,需要更多的用到調水的產品,諸如芽孢桿菌、乾酪乳桿菌、酵素類產品。以期達到養殖用水排放標準。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在《淡水養殖尾水排放要求(徵求意見稿)》中,第五項規定的就是總氮,一級排放標準是小於等於3毫克每升,而二級標準是小於等5毫克每升。這裡的總氮不同於養殖用水檢測中的氨氮。總氮是水體中存在的5種形式氮的總量,包括溶解空氣中游離態的氮氣、氨態氮、硝酸態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態氮。而養殖用水水化學分析測定的氨氮實際上是分子氨和離子氨含量之和,數值是小於總氮的。

在平時檢測中,有時發現氨氮很高,但魚並沒有出現死亡,但有時養殖戶一投生石灰,魚就出現中毒死亡。按正常的劑量,用生石灰把魚毒死的案例每年都有發生,其原因就是大家忽視了氨氮的毒性,是隨著鹼性的增強而增強。真正把魚毒死的,其毒性主要來自於分子氨,而離子氨的毒性卻很弱。這裡就涉及到氨氮標準值的由來。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我們現在通常要求氨氮最佳值是不超過0.2毫克每升,這個值來源於89年國家頒佈的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89),標準中規定了非離子氨的最高限值是0.02毫克每升,有的文獻認為離子氨的毒性為分子氨的十分之一,或是更弱,所以綜合下來,就以全部是離子氨計,氨氮的標準值就是低於0.2毫克每升。

關於離子氨與分子氨的毒性差異,來源於離子氨與分子氨的電離平衡,而這個平衡又受到酸鹼度的影響。溶解在水體中的分子氨能通過魚體體表滲入到魚體內,滲入的量取決於水體與生物體內的pH差異,如果任何一邊的液體的pH發生變化,魚體表面兩邊未電離的分子氨的濃度就會發生變化。為了保持平衡,分子氨總是從pH高的一邊滲入到pH低的一邊。當施入生石灰,鹼度升高,水體中的過量的分子氨,就會從水體中滲入到魚體內,魚就會出現中毒。而離子氨,由於帶有電荷,通常不能滲過魚的體表,所以毒性較低。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我們在水產養殖中,想要尾水排放達標,想要魚蝦健康生活,就要知道氮的來源和去向,以便科學有效的調節水質。就來源而言,天然水中,部分細菌及一些藻類有特殊的酶系統,可以將空氣中溶入的氮氣轉變成化合態,通過氮素循環,最終轉變成我們希望的魚肉。這是許多大型水域進行投入品限制之後,通過補充芽孢原粉、酵素和乾酪乳桿菌,用活藻素調節藻相,照樣實現養殖效益的原因所在。也是許多花白鰱養殖中,不可或缺,增加效益的項目。以上的固氮作用,據國外在羅非魚養殖上的報道,要佔到總氮輸入的11%左右,可見其發展前景還是具有很強的開發利用價值。

對於有外來水源匯入的水域,雨水隨著地表徑流,會把從岩石和土壤中溶解的含氮物質匯入養殖水體,這也是氮的一種輸入形式,對於河流型水庫,或是途經生活集居區的河流型養殖區,我遇到的某些水域,此等形式氮的輸入要佔到30%,甚至更高,像此類水域,稍加利用,就可以實現花鰱、白鰱150-200斤以上的畝產量。而對於更多的氮的輸入,還是人為投入。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像精養塘,投入的飼料殘餌,魚類的排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謝產物,是養殖水體中總氮的主要來源。而養殖水體底質中沉積物中溶入的氮,對於較肥的水體也有一定的佔比。像一些水庫,過去允許投肥時,養殖戶所投的肥會有較大一部分沉積於水庫底部,通過機械和芽孢原粉、酵素和乾酪乳桿菌,可以把這一部分肥效進行充分利用,且還有進一步改善環境的作用。

氮可以給池塘帶來肥效,促進藻類生長,轉變成花白鰱的產量,但同時也會給養殖池塘帶來危害。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分子氨,池塘水化學檢測的指標氨氮,就是分子氨與離子氨的總量。如何降低其危害,那就是從源頭截汙,減少汙染水體的匯入,同時減少投料,增加微生物製劑如芽孢桿菌原粉、酵素和乾酪乳桿菌等的補充,增加水體自淨能力。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精養水體中,投料越多,飼料蛋白越高,那池塘中含氮的有機物就越多,相應的經過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釋放出的氨氮也就越多。當水體中溶氧不足時,氨化作用不僅生成氨氮,還會生成酸類物質。例如常年不清淤的池塘,塘底有機物沉積很厚,在缺氧狀態下經微生物氨化生成的酸類,常使底質酸化,容易引發底層魚死亡。

解決池塘氨氮的問題,重點還是保持微生物分解與投入的含氮有機物達到平衡,這就猶如產品加工與工人數量的問題。投入的含氮有機物就是需要加工的產品,而微生物則是對產品加工的工人。含氮有機物越多,相應的工人也就越多。尤其在陰雨連綿天氣,飼料照常在投,而調水的芽孢、酵素卻因為天氣原因,擔心效果或是缺氧問題,而讓好多養殖戶沒有使用。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我們建議養殖戶可以化整為零在料治局部投菌,或是在投飼料時,按整個水面五分之一的量,添加到飼料裡投餵。在飼料裡添加微生物,有諸多好處:一是提高消化;二是芽孢桿菌隨著飼料投入到料臺周圍,有機質多分解更加充分;三是降低有機質分解消耗的氧氣,提高魚吃料的積極性;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養殖戶,當魚一多了之後,投餵飼料,大量的魚集聚在料臺附近,使得料臺周圍的溶氧迅速下降,然後就有大批的魚在吃料後,頭在那水面上一冒一冒的,許多養殖戶還以為魚有什麼問題,當把芽孢原粉少量多次的在料臺使用之後,這種現象很快就得到改善。

氨氮過高,對魚蝦都是有毒性的,常年的水質檢測發現,氨氮極少有達到89版的用水要求。所以在考慮到許多超了一點,但不死魚的例證,我們通常都是以超過正常值兩倍才把其考慮為引發魚病的因素之一。具體考慮到氨氮毒性時,會參考一些症狀特徵,如氨氮干擾魚蝦的滲透壓調節系統,破壞鰓絲粘膜層,就會降低其溶氧的吸入,故鰓絲的富氧血紅細胞會減少,鰓絲呈現出暗紅、發紫。當氨氮過高,容易引發魚體表出血、內臟、腸道及胃的粘膜層的損傷,引發炎症。通常水質檢測氨氮高於0.4毫克每升,每天死魚量不大,當排除寄生蟲因素,就通過調水,大多數時候就可以解決死魚的問題。這個方法我已反覆多次使用,大家不妨去驗證。

降解氨氮,芽孢原粉無疑是最好的產品,在確保產品菌數含量足夠的情況下,水深一米的水體50克就已足夠。另外考慮到芽孢桿菌是耗氧的,且對營養有諸多要求,所以當菌數量足夠的情況下,我是不建議養殖戶浸泡的,外潑時加點紅糖一起潑是可以的。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芽孢的清水與廋水的問題,任何事都正反兩方面,再好的東西也不能過量,如果有機質多,為了迅速降解,可以適當加量,但如果有機質不是特別多,也去加量使用,就沒有必要。並且過量的添加就會發現水的透明度增大了許多,有人就片面的認為芽孢桿菌廋水。最近我們參加入了幾個環保水質提升工程項目,為了達到甲方對水質的要求,我們就是通過加大芽孢原粉與酵素的使用劑量,在一定時間段內就得到預期的效果。如果認識到這一特點,那平時少量多次的添加,其實芽孢就是在肥水,肥水與廋水,全在劑量之間。

當氨氮過高時,如果有死魚發生,本著急則治其標的原理,可以用物理沉澱的辦法快速處理,如:常用的有沸石粉、硫代硫酸鈉、活性碳等,如果要效果更好,那就用復配製劑(水體解毒護水寶)。同時加註新水,通過稀釋氨氮的濃度,也有降低氨氮毒性的作用。其次保持養殖水體中足夠的溶氧,保持水體中的溶氧不低於4.5毫克每升,有助於氮素循環的順利進行,氨氮的降低。最後經常改底,特別是用生物菌種酵素改底,和用活藻素培養水體中的藻類,通過藻類對氨氮的吸收,都是有效降低氨氮的途徑之一。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養魚界有一句話,叫養魚先養水,水好,魚就好。這裡的水好,主要就是指水裡的亞硝酸鹽、氨氮不超標,同時酸鹼度、硬度適宜,溶氧充足。而亞硝酸鹽、氨氮則是這重中之重的指標,亞硝酸鹽是氨氮的下一級產物,一個池塘,在氮素循環中,往往受阻在某一環節,要麼氨氮超標,要麼亞硝酸鹽超標,極少有兩者同時都很高的。如果兩者同時超標很多,那則說明水質已經極差了。

這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管是農業,還是工作,以及生活汙水都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時我去檢測池塘的外來水源時,發現水源地的水質就已經氨氮或是亞硝酸鹽超標。像這樣的水體,好多魚類在自然環境下,都不能實現自然繁育。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一到冬天就可以到水田裡撈魚,隨便一網兜下去,各種小魚小蝦多的是。可現在卻很少能見到這些魚蝦的蹤跡。正是由於水質受到了汙染,魚產卵繁殖的環境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大量野生狀態下的魚蝦減少了。

具體到亞硝酸鹽中,1998年,柯清水就發現在低濃度下都會引起魚蝦的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種疾病,被視為魚蝦患病的根源。1999年,吳中華等根據對中國對蝦的研究推測,環境中亞硝酸鹽濃度的增加,會導致對蝦體內的酚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的活性下降,使對蝦體內自由基過氧化物增多,抵抗力下下降。尤其連綿陰雨後,由於光合作用減弱,藻類產氧不足,常使塘底溶氧低於2毫克每升,就會對亞硝酸鹽的硝化反應造成抑制。許多魚塘 在雨季後常疾病多發,一檢測水質,大多數都會亞硝酸鹽超標,就屬於這種情況。檢查時,我們常發現魚體的內臟器官容易發生炎症,易發生內臟及體表出血現象,還同時伴有鰓絲棍棒化,鰓絲末端出現火柴頭樣腫脹,嚴重時都分不清鰓絲結構,出現粘連。

養殖尾水須處理後排放,根本上防治水質問題的解析

對於亞硝酸鹽過高的池塘,餌料係數也會升高。一方面當魚的鰓絲出現炎症和粘連時,會減少水中溶氧通過鰓小片的交換進入血液,另一方面,亞硝酸鹽進入血液,會把血液中的載氧的血紅蛋白(蝦是血藍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失去載氧能力,由於魚蝦機體內部溶氧不足,就會影響到腸胃對飼料營養的消化吸收,從而影響到魚蝦生長。

一是在溶氧不足的情況下,當生成的氨氮轉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卻不能順利的轉變成下一級產物硝酸鹽。

二是由硝酸鹽還原產生,據最新的研究結論,亞硝酸鹽是由亞硝還原酶作用產生的,酶的活性隨水溫升高而活性增強。當達到某一臨界溫度,在魚體內就會使血液內的血紅蛋白,在亞硝酸鹽還原酶的作用下,生成亞鐵血紅蛋白從而引發病理性出血。

過去許多公司都是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來降亞硝酸鹽,發現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是不論是硝化還是反硝化反應,都是化能自養的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在分解的過程中長達20小時才能繁殖一代,所以見效特別慢。且硝化反應還需要溶氧充足。而反硝化菌則要在缺氧情況下分解,同時還有可能把原有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出現不降反升的結果。故市場上推廣了許多年,用硝化菌和反硝化功降亞硝酸鹽的產品越來越少。

而現在用得最多的就是利用一些氧化劑,把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如片片氯、二氧化氯等;還有就是用一些還原劑,把亞硝酸鹽還原成氮氣回到空氣中,像工業上降亞硝酸鹽就是在酸性情況下,加熱到100攝氏度,加上鑄鐵屑的方法來降亞硝酸鹽,但在水產上也有一些廠家在使用類似的產品。但這些產品都同樣具有反彈性,一般持續的時間大多不會超過十來天。通常最好的辦法,還是用微物製劑如芽孢原粉、酵素和乾酪乳桿菌等,在平時去分解有機質,保持投入與分解間的平衡,才能從根本上防治水質的問題。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本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