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殺害文學家蔡邕是出於什麼心理?

蘇軾吾師


我們現在對董卓有個刻板印象,就是董卓這個人就是個壞人,從一開始就壞,一直到死,都是壞人。

其實這個印象是後來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歷史記錄留給大家的印象。就董卓本人來說,至少是在剛入洛陽的時候,並不算特別壞,也還是有人支持的。

如果他從一開始就壞,一直都名聲很差,何進怎麼會招他入京,來幫他剷除十常侍呢?

後來證明董卓壞的一個理由就是,進了洛陽之後,廢了少帝辯,改立獻帝協,然後又逼死了何皇后,也就是何進的妹妹。

但這其實忽略了一點,就是在靈帝晚年的太子之爭中,董太后支持獻帝協,也有不少世家支持獻帝協,而何皇后和何進因為出身低微,所以不少人是反對立少帝辯的。

靈帝死後,何皇后和何進強立少帝辯,不少世家也是不滿意的,只是沒有發作。所以何皇后也逼迫了董太后,不斷的打壓她。

董卓進京的時候,何進已經死了,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也不是當時所有世家和大臣都反對,也還是有些人是支持的。而且,董卓一度是以董太后同族自居的。

王允和蔡邕其實就是在一開始支持董卓廢立皇帝的這種人,而丁原等忠於何進和少帝一系的人,要麼死了,要麼出逃了,王允和蔡邕就繼續留著。

蔡邕的經歷中,現在說得比較多的就是他在董卓時期的表現,但卻經常胡適他在黃巾之亂之前的表現。總體來說,他在之前因為和司徒劉郃不和,受到了中常侍的打擊。

王允也是同樣的情況。王允在黃巾之亂中表現非常突出,受命出任豫州刺史,以荀彧的叔叔荀爽、孔融等人為從事,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立功受獎。

但因為王允在征討黃巾的過程中,繳獲了中常侍張讓和黃巾軍的往來書信,上奏皇帝,靈帝只是批評教育了張讓一番,就拉倒了,並沒有處罰他。之後,張讓就找機會報復王允,王允也因此下獄。

也就是說,王允和蔡邕一樣,都是在靈帝時間收到了不公平對待的人,而他們又都有比較好的聲望,所以在董卓入京之後,就把他們都起復了,而且加以重用。

在獻帝繼位後,王允也升了官,從河南尹升任太僕。按照東漢的制度,太僕一般就是副宰相了,地位相當高。在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之後,因為楊彪不聽話,罷免了楊彪,王允就升任司徒了。

王允和蔡邕不同的地方在於,王允雖然遭受了打擊,但還是在當官,而且參與了何進密謀誅殺十常侍的活動,在董卓到洛陽之前,他就已經是河南尹了。獻帝繼位,他只是升官,和董卓之間不算有太密切的私人關係。

蔡邕就不同了。在桓帝時期,蔡邕就受到打擊,被罪下獄,之後又流徙朔方。桓帝死後靈帝繼位,蔡邕才在靈帝登基大赦的時候被赦免無罪,之後他就浪跡江湖去了,曾經遠到吳會,一度依附泰山羊氏十二年。

也就是說,在董卓入京的時候,蔡邕已經被罷免十多年了,也就是苟且偷生罷了,早已不復當初。董卓入京後,特地以司空徵辟的名義將他召還洛陽,不斷升官,而且還特別信任,甚至算得上言聽計從。

打個比方說,蔡邕和董卓的關係有些類似荀彧和曹操,沒有曹操就沒有荀彧,而王允和董卓的關係就不同了,王允最多算是降漢不降曹的關羽和曹操的關係,你給我升官,我給朝廷幹活,但我不是你的私人謀士、幕客。

東漢的舉主和被舉者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甚至舉主死了,被舉的人還要服喪。比如孫策殺了許貢,許貢的門客明知道刺殺孫策很危險,但還是去刺殺孫策了。

這也是董卓死後蔡邕一定要當街臨吊的意思,因為他本身就是天下名士,他和董卓的關係又人所共知,這時候如果他轉而唾棄董卓,對他來說,就是不仁不義了。

王允和蔡邕其實是不反對董卓廢立皇帝的,甚至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的,因為他們這種世家不一定能看得上何進兄妹這種屠戶家庭出身的人。王允開始反對董卓,也是在遷都長安之後,董卓的篡逆之心越來越明顯之後,他才開始密謀反對董卓。

但即便董卓篡跡已明,蔡邕也還是沒有任何反對董卓的行動。這一點也很像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他會私下勸諫董卓,但不會公開反對,因為他本身就是依附於董卓的。

王允殺蔡邕,其實也是把他當成董卓餘黨來處理的。因為當時董卓留在長安的親信多數都已經倒戈了,其他人都在外面領兵,王允能殺的其實也沒多少。在這個意義上,王允殺蔡邕,多少有些震懾董卓餘黨的意思。


蕭武


王允,東漢末年董卓亂國時期的司徒,與太尉、司空一同被稱為三公,可見地位不低。位居高位,卻能在董卓掌權之際穩居司徒之位,可見王允不簡單。就是這個王允,在人生末年,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是,一件是除掉權臣董卓,另一件是誅殺文人蔡邕。

若說殺董卓,可謂大快人心,畢竟董卓為人兇狠殘暴,除掉他,也是為民除害;可是蔡邕是個幾乎不怎麼問政的文人,眾人仰慕的知識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後卻將之逮捕入獄,縊死其中,令人惋惜,更讓人費解。

王允為什麼要殺蔡邕,一個直接原因是蔡邕自己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著錯誤的人,作出錯誤的舉動(當然,這個錯誤是針對當時的大多數人而言)。董卓被誅,舉國歡慶,漢室終於恢復正常了,大家也不用生活在董卓的陰影之下了。然而,蔡邕此時卻抱著董卓的屍首大哭。雖說董卓對蔡邕禮遇有加,蔡邕也能借用董卓對自己的禮遇為天下人謀福祉。蔡邕此舉可以說是感恩之心,也可以說是感嘆自己失去了為天下謀福祉的機會,還可以說是擔憂天下的未來走向…除掉一個董卓,還會有第二個。然而,蔡邕此舉不能說情商低,能得到董卓禮遇,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但此舉有自我中心之嫌,畢竟蔡邕有才,偶爾會恃才傲物,也可能是一時過於悲痛,不能自己。從蔡邕的角度看,他當時所作出的舉動有很多種可能的動機。

王允的性格使得他眼裡容不得沙子

王允和蔡邕,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王允雖然性格剛直,嫉惡如仇,但也氣量狹小,思想偏執。蔡邕則思路開闊,豁達開朗,傲氣疏狂。兩個人的性格形成巨大的反差。雖說性格有時可以起到互補作用,但倘若互補不成,迎接而來的便是往往是你死我活,王允和蔡邕大概就屬於這種類型。

王允是文人也是政客,玩弄權術堪比郭泰和許劭,能在董卓亂國之間穩居高位,並且疑心重的董卓還時常去串門,甚至想都不想便帶走貂蟬,要麼是董卓少根筋,要麼是王允裝得厲害,把董卓給忽悠了。可見,王允不但能避其鋒芒,伺機而動,還獲得了董卓一定程度上的信任,甚至於後來王允利用貂蟬在董卓與呂布之間挑撥離間,兩人也沒有覺察,足見王允城府之深。

然而,往往城府越深、還喜歡玩弄權術的人,往往眼裡越容不得沙子,越受不了別人作出在他看來忤逆的舉動,這觸及了他的控制慾。當蔡邕“伏其屍而泣”,註定會觸犯王允的逆鱗,他容不得這樣的舉動。如果不殺,他覺得起不到震懾董卓餘黨的作用。所謂政治大抵是殘忍的,必要的時候總有人要當炮灰。

兩人均在董卓手下做事,王允為何抓住蔡邕這一舉動不放,一定要趕盡殺絕,為什麼不是別人?

王允的嫉妒

蔡邕是當朝太傅馬日磾口中的曠世奇才,更是東漢末年一位能夠駕權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門類的文化全才。在文壇上,蔡邕擁有如此優勢,足以俯視當時大部分的大師級人物,可謂居高臨下。

而王允卻不是,論文學,他還差點火候,論經史子集、琴棋書畫,他與蔡邕比,更是相形見絀,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此巨大差距,加上王允的氣量不足,其失落感和自卑感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長期在董卓的陰影下討生活,王允自己也漸漸變得多疑,或者說他本就有點多疑。王允本身做事有點一意孤行,眼看蔡邕如此有才,又如此德高望重,他不得不擔心起自己來,因為自己除掉董卓的手段也並不光彩。因此,在王允看來,蔡邕必須死。

最終,王允不聽勸告,馬日磾曾說,“王公其無後乎”,但王允此時已經被權力和嫉妒衝昏了頭腦,殺了蔡邕,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董卓餘部譁變,反攻長安,讓好不容易恢復安定的東漢王室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就此陷入更大的兵變,從此漸漸拉開三足鼎立的局面。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裡外雅堂


王允殺蔡邕,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裡的確算不上什麼著名事件,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的文學史、書法史上還是頗具影響力的。至於王允為何要堅持殺掉蔡邕,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大局。

王允殺蔡邕,發生在董卓剛剛被誅殺之時。董卓之亂,是東漢王朝自從建立以來面臨的第二大威脅,第一是黃巾起義。但是從對統治集團的威脅來說,董卓則遠勝過了黃巾。

這是因為,黃巾雖然在地方上造成了混亂,但畢竟不能威脅到皇室,而且相對容易就被討平了。可是董卓就不一樣了,他所做的是“劫持漢帝,殘暴生靈”。董卓趁著十常侍之亂直接入主了東漢政局的核心地帶,把洛陽的皇室成員一網打盡,真可謂起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效果。皇帝說廢就廢,皇太后說殺就殺。上上下下都是他說了算。

原本董卓也未必不能做成曹操這樣的一番事業,他個人也未必不想,可是他的軍閥習氣不改,身邊又沒有多少真正的聰明人,因此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只是在貪圖一時的享樂。所以董卓的統治沒能支撐多久,也就忽喇喇似大廈傾了。

從大局上來講,董卓所作所為,給東漢皇室乃至整個東漢帝國都帶來了災難。而且,他開啟了東漢諸侯帶兵入京把持朝政的惡行之端。故而,董卓的罪行必須被徹底清算,否則何以殺雞儆猴呢?黃巾之亂以後,逐漸看出東漢朝廷外強中乾的那些個州牧、刺史們原本就各懷異心,要是再生出個董卓怎麼辦?

而蔡邕在這個時候哀嘆董卓,其實就是“不識時務”,抓不住主要矛盾。

第二,蔡邕的矛盾性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顧景星寫過一篇《蔡邕論》,我們未必完全贊同他的意見,但有些觀點未必沒有道理,摘抄如下:

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

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

這裡有一個生僻字,囮,讀為鵝,意思是什麼?人們抓鳥的時候,會找一些訓練好的鳥作為誘餌,這就是囮。

在顧景星看來,蔡邕其實被董卓當成了囮。

董卓對蔡邕是真好,史書記載: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短時間內,蔡邕被不斷升遷,董卓簡直不知道該讓他做什麼官好了。當然,董卓這麼做,有很大成分是出於收買天下士人的因素,而且蔡邕也是被他逼迫才出來做官的。

既然如此,蔡邕自己就該拎得清,知道以自己的功勞,原本不會如此,所以在關鍵問題上,理應不犯糊塗才對。

可是蔡邕很矛盾,他是一代大儒,寫字好,又懂音樂。可惜在董卓進洛陽之前,蔡邕的仕途並不順利,跟很多人搞不好關係,所以被排擠。反而是董卓這個竊國大盜給了他足夠的尊敬和禮遇,那麼隱隱約約地,董卓成了他的“知音”。

漢人重義,矛盾的蔡邕仍然選擇了以對知音的態度來對待董卓,只可惜,董卓哪裡真的是他的知音呢?

第三,王允過於剛強

有些人認為,王允殺蔡邕是出於嫉妒。答主以為這是把王允看低了。

王允出自望族,自己能力也不差,曾被名士郭泰譽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就是說,王允犯不上去嫉妒蔡邕。

王允曾經參加鎮壓黃巾,也曾與宦官作鬥爭,這兩項都給他增加了政治資本。董卓進京之後,王允被封為三公之一的司徒,這已經是莫大的尊榮。可是王允沒有因此而甘心賣命,他一面對董卓虛與委蛇,一面也沒有忘記自己是漢臣,史書記載,在這個困難時期,王允“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兩相對比,不得不說,同樣是在董卓統治期間做官,王允的表現優於蔡邕遠矣。

殺董卓是一件危險的事,在王允之前,其他人也幹過,結果都沒成功還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王允敢於做且做成了,這本身就需要大智大勇。

作為誅殺董卓的“總規劃師”,王允自然功不可沒。他本來就是一個很剛強的人,嚴於律己,嚴於待人。如今元惡已除,但是他並不覺得可以有任何的同情。對於董卓的舊部如此,對於有著遠近聲譽的蔡邕,更是如此。

所以,王允是一定會殺蔡邕的。


考古軍中馬前卒


王允殺蔡邕,主要兩個原因。

一、蔡邕只有比較高的文名,沒有什麼大的家族勢力。

二、蔡邕為董卓發出哀嘆,只是表達對董卓起復自己及五封官的感激,但以誅殺董卓而掌握政權的王允自詡世家、忠臣,哀悼董卓就是質疑自己的合法性,所以王允拒絕旁人勸說以董卓餘黨名義殺蔡邕。


四川達州


王允殺害文學家蔡邕出於什麼心理?

從王允的一生履歷來看,王允是一個剛直的人,忌惡如仇的人,在他眼裡不容沙子,性格孤傲,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當他可以左右大局的時候就必然成了他的性格缺陷偏執這就害死人了。

人一旦偏執就聽不得任何自己不認同的聲音,往往就認為自己怎麼做別人就應該怎麼做,自己的標準就是別人的標準,當王允用連環計除了董卓,和呂布控制了朝局,皇帝也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志得意滿居功自傲,認為別人都不如他,他一直隱忍於董卓這些就造成他膨脹了。

蔡邕是個文人,書法家研究文化歷史在行,不是搞行政的料,沒有眼力勁,雖然董卓對他不錯,剛開始強迫他出來為官,然後加官進爵,但是董卓的罪行之惡,死了給點了天燈,而蔡邕竟然還表示了同情,雖說蔡邕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但是最終逃不過實局大勢,碰到膨脹的王允,再多人求情也是罔然,作為掌握大權的人搞政治的你隊伍站錯了,同情敵人那你必然是要被打擊的對象。還有可能文人相輕的原因吧。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人。我國東漢末年名士。蔡邕在東漢得地位非常高,很多名士皆為其弟子,比較出名的有顧雍,顧元讓。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後漢書中記載,王允處死董卓之後,蔡邕發出一聲嘆息(也有野史記載蔡邕曾在董卓屍身旁痛哭)。且此事傳到王允耳中,董卓此前一向欣賞蔡邕。王允認為蔡邕為董卓同黨將其殺害。

2.董卓死後,王允成為群臣之首,迫切得需要樹立微信,蔡邕依附董卓,且聲望夠高,足以震懾世人。

3.王允公報私仇,王允嫉妒蔡邕之才華。同作為曾鬥爭過宦官專權得忠臣名士,王允偏執切心胸狹窄,交往之人很少。而蔡邕為人心胸寬廣,不拘小節,所以有很多至交,如曹操、橋玄、盧植等。同為名士地位不同,因故產生怨恨,所以公報私仇將蔡邕殺害。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各位看官若有不同意見可隨時提出。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一天胖一斤


董卓雖然殘暴,但是對蔡邕禮賢下士,蔡邕心存感激,董卓死後,蔡邕幫董卓說話,王允認為蔡邕和董卓一夥,斬草除根一併殺了,以免成為禍患。


全能百科書


王允殺害蔡邕這件事,還要從董卓被殺說起。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聽從袁紹的計策,召封疆大吏帶兵入宮誅殺十常侍。西涼刺史董卓接詔後,領兵進入洛陽城,並且先後採取廢少帝、立獻帝、遷都長安等策略逐步把持朝政,成為大漢朝廷實際的統治者。

在此期間,董卓為了拉攏文人名流,重用蔡邕,一個月內多次提拔,最終官拜侍中,成為董卓身邊的近臣。

當然,蔡邕本身確實有才華,他在書法、辭賦、音律等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此外,他品行高潔,不慕名利、遵守孝道,是一位集才華與節操於一身的人。

王允使用美人計,把貂蟬分別許配給呂布和董卓,離間二人的關係,最終利用呂布誅殺了董卓。

董卓殘暴不仁、把持朝政,被殺也是死有餘辜。可是蔡邕卻抱著董卓的屍體痛哭。

雖然董卓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少帝、何太后、袁隗等等都是死於董卓之手),唯獨對蔡邕禮遇有加,所以蔡邕為報知遇提攜之恩,伏身痛哭。

王允知道後,十分憤怒,就把蔡邕捉至朝堂審判。蔡邕自知罪大,甘願受罰。不過他祈求王允留自己一條性命,把《漢書》修完。

眾官憐惜蔡邕之才,都為他說情。馬日磾更是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活著寫史的典故,勸說王允。

王允最終不聽眾人勸諫,一意孤行,將蔡邕殺死。

王允殺害蔡邕的原因,我認為有如下方面:

①、王允的性格問題。王允性格剛強、嫉惡如仇,眼睛裡不容沙子,所以絕不容忍有人同情賊人董卓。

②、震懾董卓餘孽。董卓畢竟曾經權勢滔天,雖然身死,可朝中仍有餘黨。而王允剛剛接管朝堂,根基還不穩固,此舉可敲山震虎,讓董卓餘孽不敢有反撲的心思。

③、嫉妒蔡邕的才華。王允畢竟也是文人,碰到比自己優秀的人,難免會心生嫉妒,做出偏激的事情,

④、王允怕蔡邕寫史誹謗自己。蔡邕性格耿直,肯定會如實記錄歷史,而王允使用美人計誘殺董卓,本身並不光彩,載入史冊也是他無法容忍的。只有蔡邕死了,才有機會粉飾太平。


愛漂流的魯濱孫


出於對董卓的厭惡,而蔡邕的做法無異於再宣揚董卓的合法性,所以處死他也有合理性。


當時花開


王允殺害一代文學大家蔡邕是出於忌恨蔡邕之才又不為他所用,後又恨權臣董卓專權,因此殺了一代文學大家蔡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