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苏轼吾师


我们现在对董卓有个刻板印象,就是董卓这个人就是个坏人,从一开始就坏,一直到死,都是坏人。

其实这个印象是后来形成的印象,也就是历史记录留给大家的印象。就董卓本人来说,至少是在刚入洛阳的时候,并不算特别坏,也还是有人支持的。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坏,一直都名声很差,何进怎么会招他入京,来帮他铲除十常侍呢?

后来证明董卓坏的一个理由就是,进了洛阳之后,废了少帝辩,改立献帝协,然后又逼死了何皇后,也就是何进的妹妹。

但这其实忽略了一点,就是在灵帝晚年的太子之争中,董太后支持献帝协,也有不少世家支持献帝协,而何皇后和何进因为出身低微,所以不少人是反对立少帝辩的。

灵帝死后,何皇后和何进强立少帝辩,不少世家也是不满意的,只是没有发作。所以何皇后也逼迫了董太后,不断的打压她。

董卓进京的时候,何进已经死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也不是当时所有世家和大臣都反对,也还是有些人是支持的。而且,董卓一度是以董太后同族自居的。

王允和蔡邕其实就是在一开始支持董卓废立皇帝的这种人,而丁原等忠于何进和少帝一系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出逃了,王允和蔡邕就继续留着。

蔡邕的经历中,现在说得比较多的就是他在董卓时期的表现,但却经常胡适他在黄巾之乱之前的表现。总体来说,他在之前因为和司徒刘郃不和,受到了中常侍的打击。

王允也是同样的情况。王允在黄巾之乱中表现非常突出,受命出任豫州刺史,以荀彧的叔叔荀爽、孔融等人为从事,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立功受奖。

但因为王允在征讨黄巾的过程中,缴获了中常侍张让和黄巾军的往来书信,上奏皇帝,灵帝只是批评教育了张让一番,就拉倒了,并没有处罚他。之后,张让就找机会报复王允,王允也因此下狱。

也就是说,王允和蔡邕一样,都是在灵帝时间收到了不公平对待的人,而他们又都有比较好的声望,所以在董卓入京之后,就把他们都起复了,而且加以重用。

在献帝继位后,王允也升了官,从河南尹升任太仆。按照东汉的制度,太仆一般就是副宰相了,地位相当高。在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之后,因为杨彪不听话,罢免了杨彪,王允就升任司徒了。

王允和蔡邕不同的地方在于,王允虽然遭受了打击,但还是在当官,而且参与了何进密谋诛杀十常侍的活动,在董卓到洛阳之前,他就已经是河南尹了。献帝继位,他只是升官,和董卓之间不算有太密切的私人关系。

蔡邕就不同了。在桓帝时期,蔡邕就受到打击,被罪下狱,之后又流徙朔方。桓帝死后灵帝继位,蔡邕才在灵帝登基大赦的时候被赦免无罪,之后他就浪迹江湖去了,曾经远到吴会,一度依附泰山羊氏十二年。

也就是说,在董卓入京的时候,蔡邕已经被罢免十多年了,也就是苟且偷生罢了,早已不复当初。董卓入京后,特地以司空征辟的名义将他召还洛阳,不断升官,而且还特别信任,甚至算得上言听计从。

打个比方说,蔡邕和董卓的关系有些类似荀彧和曹操,没有曹操就没有荀彧,而王允和董卓的关系就不同了,王允最多算是降汉不降曹的关羽和曹操的关系,你给我升官,我给朝廷干活,但我不是你的私人谋士、幕客。

东汉的举主和被举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甚至举主死了,被举的人还要服丧。比如孙策杀了许贡,许贡的门客明知道刺杀孙策很危险,但还是去刺杀孙策了。

这也是董卓死后蔡邕一定要当街临吊的意思,因为他本身就是天下名士,他和董卓的关系又人所共知,这时候如果他转而唾弃董卓,对他来说,就是不仁不义了。

王允和蔡邕其实是不反对董卓废立皇帝的,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的,因为他们这种世家不一定能看得上何进兄妹这种屠户家庭出身的人。王允开始反对董卓,也是在迁都长安之后,董卓的篡逆之心越来越明显之后,他才开始密谋反对董卓。

但即便董卓篡迹已明,蔡邕也还是没有任何反对董卓的行动。这一点也很像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他会私下劝谏董卓,但不会公开反对,因为他本身就是依附于董卓的。

王允杀蔡邕,其实也是把他当成董卓余党来处理的。因为当时董卓留在长安的亲信多数都已经倒戈了,其他人都在外面领兵,王允能杀的其实也没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王允杀蔡邕,多少有些震慑董卓余党的意思。


萧武


王允,东汉末年董卓乱国时期的司徒,与太尉、司空一同被称为三公,可见地位不低。位居高位,却能在董卓掌权之际稳居司徒之位,可见王允不简单。就是这个王允,在人生末年,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是,一件是除掉权臣董卓,另一件是诛杀文人蔡邕。

若说杀董卓,可谓大快人心,毕竟董卓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也是为民除害;可是蔡邕是个几乎不怎么问政的文人,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后却将之逮捕入狱,缢死其中,令人惋惜,更让人费解。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一个直接原因是蔡邕自己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着错误的人,作出错误的举动(当然,这个错误是针对当时的大多数人而言)。董卓被诛,举国欢庆,汉室终于恢复正常了,大家也不用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了。然而,蔡邕此时却抱着董卓的尸首大哭。虽说董卓对蔡邕礼遇有加,蔡邕也能借用董卓对自己的礼遇为天下人谋福祉。蔡邕此举可以说是感恩之心,也可以说是感叹自己失去了为天下谋福祉的机会,还可以说是担忧天下的未来走向…除掉一个董卓,还会有第二个。然而,蔡邕此举不能说情商低,能得到董卓礼遇,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此举有自我中心之嫌,毕竟蔡邕有才,偶尔会恃才傲物,也可能是一时过于悲痛,不能自己。从蔡邕的角度看,他当时所作出的举动有很多种可能的动机。

王允的性格使得他眼里容不得沙子

王允和蔡邕,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王允虽然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但也气量狭小,思想偏执。蔡邕则思路开阔,豁达开朗,傲气疏狂。两个人的性格形成巨大的反差。虽说性格有时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但倘若互补不成,迎接而来的便是往往是你死我活,王允和蔡邕大概就属于这种类型。

王允是文人也是政客,玩弄权术堪比郭泰和许劭,能在董卓乱国之间稳居高位,并且疑心重的董卓还时常去串门,甚至想都不想便带走貂蝉,要么是董卓少根筋,要么是王允装得厉害,把董卓给忽悠了。可见,王允不但能避其锋芒,伺机而动,还获得了董卓一定程度上的信任,甚至于后来王允利用貂蝉在董卓与吕布之间挑拨离间,两人也没有觉察,足见王允城府之深。

然而,往往城府越深、还喜欢玩弄权术的人,往往眼里越容不得沙子,越受不了别人作出在他看来忤逆的举动,这触及了他的控制欲。当蔡邕“伏其尸而泣”,注定会触犯王允的逆鳞,他容不得这样的举动。如果不杀,他觉得起不到震慑董卓余党的作用。所谓政治大抵是残忍的,必要的时候总有人要当炮灰。

两人均在董卓手下做事,王允为何抓住蔡邕这一举动不放,一定要赶尽杀绝,为什么不是别人?

王允的嫉妒

蔡邕是当朝太傅马日磾口中的旷世奇才,更是东汉末年一位能够驾权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文化全才。在文坛上,蔡邕拥有如此优势,足以俯视当时大部分的大师级人物,可谓居高临下。

而王允却不是,论文学,他还差点火候,论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他与蔡邕比,更是相形见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如此巨大差距,加上王允的气量不足,其失落感和自卑感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长期在董卓的阴影下讨生活,王允自己也渐渐变得多疑,或者说他本就有点多疑。王允本身做事有点一意孤行,眼看蔡邕如此有才,又如此德高望重,他不得不担心起自己来,因为自己除掉董卓的手段也并不光彩。因此,在王允看来,蔡邕必须死。

最终,王允不听劝告,马日磾曾说,“王公其无后乎”,但王允此时已经被权力和嫉妒冲昏了头脑,杀了蔡邕,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董卓余部哗变,反攻长安,让好不容易恢复安定的东汉王室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就此陷入更大的兵变,从此渐渐拉开三足鼎立的局面。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里外雅堂


王允杀蔡邕,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里的确算不上什么著名事件,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学史、书法史上还是颇具影响力的。至于王允为何要坚持杀掉蔡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大局。

王允杀蔡邕,发生在董卓刚刚被诛杀之时。董卓之乱,是东汉王朝自从建立以来面临的第二大威胁,第一是黄巾起义。但是从对统治集团的威胁来说,董卓则远胜过了黄巾。

这是因为,黄巾虽然在地方上造成了混乱,但毕竟不能威胁到皇室,而且相对容易就被讨平了。可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所做的是“劫持汉帝,残暴生灵”。董卓趁着十常侍之乱直接入主了东汉政局的核心地带,把洛阳的皇室成员一网打尽,真可谓起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效果。皇帝说废就废,皇太后说杀就杀。上上下下都是他说了算。

原本董卓也未必不能做成曹操这样的一番事业,他个人也未必不想,可是他的军阀习气不改,身边又没有多少真正的聪明人,因此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只是在贪图一时的享乐。所以董卓的统治没能支撑多久,也就忽喇喇似大厦倾了。

从大局上来讲,董卓所作所为,给东汉皇室乃至整个东汉帝国都带来了灾难。而且,他开启了东汉诸侯带兵入京把持朝政的恶行之端。故而,董卓的罪行必须被彻底清算,否则何以杀鸡儆猴呢?黄巾之乱以后,逐渐看出东汉朝廷外强中干的那些个州牧、刺史们原本就各怀异心,要是再生出个董卓怎么办?

而蔡邕在这个时候哀叹董卓,其实就是“不识时务”,抓不住主要矛盾。

第二,蔡邕的矛盾性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顾景星写过一篇《蔡邕论》,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但有些观点未必没有道理,摘抄如下:

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

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

这里有一个生僻字,囮,读为鹅,意思是什么?人们抓鸟的时候,会找一些训练好的鸟作为诱饵,这就是囮。

在顾景星看来,蔡邕其实被董卓当成了囮。

董卓对蔡邕是真好,史书记载: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短时间内,蔡邕被不断升迁,董卓简直不知道该让他做什么官好了。当然,董卓这么做,有很大成分是出于收买天下士人的因素,而且蔡邕也是被他逼迫才出来做官的。

既然如此,蔡邕自己就该拎得清,知道以自己的功劳,原本不会如此,所以在关键问题上,理应不犯糊涂才对。

可是蔡邕很矛盾,他是一代大儒,写字好,又懂音乐。可惜在董卓进洛阳之前,蔡邕的仕途并不顺利,跟很多人搞不好关系,所以被排挤。反而是董卓这个窃国大盗给了他足够的尊敬和礼遇,那么隐隐约约地,董卓成了他的“知音”。

汉人重义,矛盾的蔡邕仍然选择了以对知音的态度来对待董卓,只可惜,董卓哪里真的是他的知音呢?

第三,王允过于刚强

有些人认为,王允杀蔡邕是出于嫉妒。答主以为这是把王允看低了。

王允出自望族,自己能力也不差,曾被名士郭泰誉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就是说,王允犯不上去嫉妒蔡邕。

王允曾经参加镇压黄巾,也曾与宦官作斗争,这两项都给他增加了政治资本。董卓进京之后,王允被封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这已经是莫大的尊荣。可是王允没有因此而甘心卖命,他一面对董卓虚与委蛇,一面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汉臣,史书记载,在这个困难时期,王允“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

两相对比,不得不说,同样是在董卓统治期间做官,王允的表现优于蔡邕远矣。

杀董卓是一件危险的事,在王允之前,其他人也干过,结果都没成功还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王允敢于做且做成了,这本身就需要大智大勇。

作为诛杀董卓的“总规划师”,王允自然功不可没。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刚强的人,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如今元恶已除,但是他并不觉得可以有任何的同情。对于董卓的旧部如此,对于有着远近声誉的蔡邕,更是如此。

所以,王允是一定会杀蔡邕的。


考古军中马前卒


王允杀蔡邕,主要两个原因。

一、蔡邕只有比较高的文名,没有什么大的家族势力。

二、蔡邕为董卓发出哀叹,只是表达对董卓起复自己及五封官的感激,但以诛杀董卓而掌握政权的王允自诩世家、忠臣,哀悼董卓就是质疑自己的合法性,所以王允拒绝旁人劝说以董卓余党名义杀蔡邕。


四川達州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出于什么心理?

从王允的一生履历来看,王允是一个刚直的人,忌恶如仇的人,在他眼里不容沙子,性格孤傲,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当他可以左右大局的时候就必然成了他的性格缺陷偏执这就害死人了。

人一旦偏执就听不得任何自己不认同的声音,往往就认为自己怎么做别人就应该怎么做,自己的标准就是别人的标准,当王允用连环计除了董卓,和吕布控制了朝局,皇帝也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志得意满居功自傲,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他一直隐忍于董卓这些就造成他膨胀了。

蔡邕是个文人,书法家研究文化历史在行,不是搞行政的料,没有眼力劲,虽然董卓对他不错,刚开始强迫他出来为官,然后加官进爵,但是董卓的罪行之恶,死了给点了天灯,而蔡邕竟然还表示了同情,虽说蔡邕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但是最终逃不过实局大势,碰到膨胀的王允,再多人求情也是罔然,作为掌握大权的人搞政治的你队伍站错了,同情敌人那你必然是要被打击的对象。还有可能文人相轻的原因吧。

(图片采用网络)


闵游记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人。我国东汉末年名士。蔡邕在东汉得地位非常高,很多名士皆为其弟子,比较出名的有顾雍,顾元让。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后汉书中记载,王允处死董卓之后,蔡邕发出一声叹息(也有野史记载蔡邕曾在董卓尸身旁痛哭)。且此事传到王允耳中,董卓此前一向欣赏蔡邕。王允认为蔡邕为董卓同党将其杀害。

2.董卓死后,王允成为群臣之首,迫切得需要树立微信,蔡邕依附董卓,且声望够高,足以震慑世人。

3.王允公报私仇,王允嫉妒蔡邕之才华。同作为曾斗争过宦官专权得忠臣名士,王允偏执切心胸狭窄,交往之人很少。而蔡邕为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所以有很多至交,如曹操、桥玄、卢植等。同为名士地位不同,因故产生怨恨,所以公报私仇将蔡邕杀害。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各位看官若有不同意见可随时提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一天胖一斤


董卓虽然残暴,但是对蔡邕礼贤下士,蔡邕心存感激,董卓死后,蔡邕帮董卓说话,王允认为蔡邕和董卓一伙,斩草除根一并杀了,以免成为祸患。


全能百科书


王允杀害蔡邕这件事,还要从董卓被杀说起。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听从袁绍的计策,召封疆大吏带兵入宫诛杀十常侍。西凉刺史董卓接诏后,领兵进入洛阳城,并且先后采取废少帝、立献帝、迁都长安等策略逐步把持朝政,成为大汉朝廷实际的统治者。

在此期间,董卓为了拉拢文人名流,重用蔡邕,一个月内多次提拔,最终官拜侍中,成为董卓身边的近臣。

当然,蔡邕本身确实有才华,他在书法、辞赋、音律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此外,他品行高洁,不慕名利、遵守孝道,是一位集才华与节操于一身的人。

王允使用美人计,把貂蝉分别许配给吕布和董卓,离间二人的关系,最终利用吕布诛杀了董卓。

董卓残暴不仁、把持朝政,被杀也是死有余辜。可是蔡邕却抱着董卓的尸体痛哭。

虽然董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少帝、何太后、袁隗等等都是死于董卓之手),唯独对蔡邕礼遇有加,所以蔡邕为报知遇提携之恩,伏身痛哭。

王允知道后,十分愤怒,就把蔡邕捉至朝堂审判。蔡邕自知罪大,甘愿受罚。不过他祈求王允留自己一条性命,把《汉书》修完。

众官怜惜蔡邕之才,都为他说情。马日磾更是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活着写史的典故,劝说王允。

王允最终不听众人劝谏,一意孤行,将蔡邕杀死。

王允杀害蔡邕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方面:

①、王允的性格问题。王允性格刚强、嫉恶如仇,眼睛里不容沙子,所以绝不容忍有人同情贼人董卓。

②、震慑董卓余孽。董卓毕竟曾经权势滔天,虽然身死,可朝中仍有余党。而王允刚刚接管朝堂,根基还不稳固,此举可敲山震虎,让董卓余孽不敢有反扑的心思。

③、嫉妒蔡邕的才华。王允毕竟也是文人,碰到比自己优秀的人,难免会心生嫉妒,做出偏激的事情,

④、王允怕蔡邕写史诽谤自己。蔡邕性格耿直,肯定会如实记录历史,而王允使用美人计诱杀董卓,本身并不光彩,载入史册也是他无法容忍的。只有蔡邕死了,才有机会粉饰太平。


爱漂流的鲁滨孙


出于对董卓的厌恶,而蔡邕的做法无异于再宣扬董卓的合法性,所以处死他也有合理性。


当时花开


王允杀害一代文学大家蔡邕是出于忌恨蔡邕之才又不为他所用,后又恨权臣董卓专权,因此杀了一代文学大家蔡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