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阳明心学是什么

阳明心学到底是什么?阳明心学是后人给追述的,实际上当时创建这门学说的时候,王阳明先生说他的这门学说是圣学,即学习如何做圣贤的。

阳明心学最精髓或是最精华的地方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有时候只是一个方法论,或是一种价值观,不过它有一个最高境界,就是“传习录”里说的一句话:此心不动。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在阳明先生看来,“此心不动”并不是说让我们的心像禅宗那样纯粹地静下来,真正的不动。

阳明心学所说的定心或静心是去事物上,在定心的时候,我们能对事物做出一下精准判断,从而避免做错误的事。阳明先生说良知是能知是非善恶的,但他有时候更注重的是是非,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件事情的是非,然后精准地把它择出来,然后去做,做正确的事情是不会错的。

此心不动,也可以说阳明心学的定心法或定心策,如何能做到心不动,然后随机而动?首先我们得了解阳明心学,了解心学的精髓,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定心策”。

《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在朱熹看来格物就是探究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达到知识或天理。但王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则解释为:格物是在事情上正念头。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龙场悟道的“道”一共有三个方面:

(一)佛道之非

阳明先生悟到了佛道是错的。因为佛家道是抛弃人民,抛弃伦理,然后才能成仙成佛。他认为人的伦理这一块,如忠、信,离开人,这些是不对的。

二是逃避是没有担当的,在儒家看来,任何一种逃避社会,想要拒绝承担五伦这些责任,这些是不对的。阳明先生从佛道思想上面的错误,悟到了担当精神,即现在所说的:为人民服务。

(二)吾心自足

悟到了心即理,也就是吾心自足。他说圣人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用的是“性”,人性的性。心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性,二是七情六欲和情感。情感是自足的,人性也是自足的。心即理,或吾心自足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知行合一。

心学家和理学家最大的不同:心学家认为真正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要用到情感(如对东西的欲望),通过正当的手段,以良知的指引去获取,这是正确的。

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他对事情付出了无数的感情,而这种情感才是真正推动我们人性,使人性的是和非的判断真正付诸行动的唯一条件。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吾心自足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有人性还有情感,情感可以推动着人性去做正确的事恶性肿瘤,只要对一件正确的事情付出所有的情感以后,这件事情就能成。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心里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

事情只要你知道对错即可,对的事情你自然就能找到办法去做,错的事情自然能找到方法去遏制。因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即说心外是没有理的,你只需要在内求就可以了,不需要外求,就是吾心自足。任何一个事物,只要你爱上它,所有的技巧就都会出来。

(三)知行合一

即知即行,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是道的层面,另一个是术。王阳明根本没有纠结在术的层面,而是把知行合一提到了一个高度,即道的层面。

道:与生俱来就会,一种本能。术:需要学的。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知”即是良知,然后按照良知的判定或指引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三个境界

知行合一的三个境界事上练。即让我们去事上磨练,实际上在练我们的心:荣辱心、得失心、善恶心,你只有在不停地在事情上有意识的来练自己的心,最终遇到再大的事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把心给定下来。

阳明先生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大的军功,一个最重原因就在于他打仗之前所有的谋划只针对一件事情,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之外的任何东西。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什么是定心?即把心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关于事情之外的所有东西全部放着。

(一)自尽于心

德鲁克效率和效能。效率即执行力,所有的执行力都能提高效率。在阳明心学里,效能就是知,效率即行。效率和效能无法兼顾时?先照顾效能,即这件事情是对是错。

自尽于心即说我们尽心尽力做一件事情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我们在进行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愉悦的,归根结底是让你做的所有事情和自己的心关联起来,当我们尽心尽力做一件事情时,真正带来的最大的利润是你内心的愉悦。

(二)自得于心

自行于心,即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两把刷子,在任何平台里都要有一个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即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权威说的一句话,跟我们的良知判定不契合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是对的,即“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我们有独立的思想,同时能产生一种自由的意志。

(三)自快于心

当我们做到了前面两个,自愉于心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尽心了,然后又有了自己的方法,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对这件事情付出你所有心血,那么你的心就是最乐的。

阳明先生认为:你只求这种做事情的快乐就可以了。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知:良知。良知的三个特点:一、与生俱来;二、一种直觉和本能;三、能决定是非善恶。良知是我们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看千古第一人的大智慧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在道层面来讲,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找到这个答案。

第二个就是术的层面,怎么做?

第三个就行事,即如何做。

知行合一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离开哪一方面都不行,所以知行合一,知与行本来就是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