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01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這幾天在看《陸榮行為金融學講義》,這些年行為金融學越來越被主流學界認可。


作為行為金融學開山鼻祖的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另一位行為金融學家,查德.塞勒也成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011年11月,哈弗大學爆出一則新聞:大約70名哈佛大學學生集體退選了格里高利.曼昆教授的經濟學基礎這門課。曼昆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寫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是全世界大多數高校的經濟學專用教材。


然而如此厲害的曼昆教授被學生質疑:你告訴我們世界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金融危機呢?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其他運行規律了嗎?


如今包括哈弗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了行為金融學課程,行為金融學也顛覆了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傳統認知。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的一些行為金融學家都推崇另外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類大多時候其實是非理性的。


丹尼爾.卡尼曼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在很多情況下,人都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投資這事入門很簡單,但成功很難,難的並不是他有多麼複雜的知識,而是人們很難克服心理的缺陷。


丹尼爾.卡尼曼目前仍然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為什麼卡尼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因為他是將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實驗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先驅者。


他獲獎的研究課題是,人在不確定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依據。


一直以來,傳統經濟學把人假設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認為人會理所當然的做出理性決策,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出一系列理論和論斷。


但是卡尼曼的研究說明,這種建設是有缺陷的,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就這樣,卡尼曼開創了經濟學一個新的分支,行為經濟學。


02 大腦的兩種思考方式


最近黑白想寫幾期關於行為金融學的文 章,這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為什麼我們的決策往往是不理性的。


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並把她們簡稱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

我們常用的是無意識的“系統1”,它依賴感情、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得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為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中都是系統1在運行,這時的我們就是非理性的。


比如我們觀看一場演講,剛進場就看到舞臺大氣、燈光絢麗,演講者外表出眾且充滿自信,往往就會對其大加讚賞,他可能並沒有這麼優秀,甚至我們還沒有聽到他演講的內容,就已經對他產生了信任。


又比如投資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上漲股票人們就會對他讚不絕口,並覺得他會一直漲下去,可能實際上並沒有深入瞭解這家企業,依然會想當然的覺得他充滿優點,下跌的股票人們就會對他嗤之以鼻,並覺得他一文不值。


這種先入為主的情形是有據可依的,即光環效應,這一效應使得我們更容易信任和賞識第一印象好的人或物。


系統2


我們大腦中還有一個“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在系統2運行的時候我們通常是理性的。


但系統2有個缺點,就是非常耗費精力,我們的大腦很懶惰,除非你經常刻意訓練,大部分時候大腦都更願意走捷徑,直接採納選擇系統1的判斷結果。


所以理性與非理性,這並不是說智慧高低的不同。有些人智商很高,但他更習慣採用自己系統1的結果,就會成為一個非理智的人。


同樣有些人更善於使用自己的系統2,他就會變的越來越理性。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靠系統1作出的決策、採取的行動都是恰當的。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跟著印象和感覺走,憑直覺引導行事,而且我們覺得這種直覺和偏好很可靠,這種自信通常也是正常合理的,因為那些直覺和偏好常常出現重大錯誤的人,已經在進化中被淘汰。


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直覺和成見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比如我們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我們很久才能改變對他的認知。


04 感興

和理性,大象和騎象人

我們的軀體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另一個是理性。也就是丹尼爾.卡尼曼所說的,系統1和系統2。


而這二者的關係就像是大象與騎象人。看起來理性是騎在感性這頭大象的背上,手裡握著韁繩指揮著大象的行動。事實上,騎象人的力量很小,一旦大象不聽招呼,它根本就無能為力。


感性大象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承認我們曾經切實體會過或者當下直觀的結果,而不認可理智構建的未來的好處。


比方說,我們理智知道,早睡早起,精神更好;不拖延,效率更高;控制飲食,保持鍛鍊,身體更好,這些都是我們理智構建的未來的好處。


而睡懶覺被窩的溫暖,打遊戲的快感,胡吃海塞的享受,這些是切實感受過的經驗的好處。所以很明顯,當二者發生衝突的時候,騎象人雖然想要未來的好處,可大象自然而然的就去追求經驗的好處了。


比如股市下跌的時候,理性告訴你耐心持有優秀的企業不用在意短期的回報,但感性告訴你賣出後就不用承受壓力,不會看到賬面繼續損失。一些股民就會為了短期的舒適感,放棄未來的好處。


買入股票的時候,理性告訴你買股票就是買企業,但感性告訴你別人都在追熱點並看似獲利豐厚,這個時候感性又會驅使你也去選擇充滿題材但毫無業績的企業。


03 直覺帶來的誤判


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被系統1也就是感性支配,所以我們也就更容易通過表面現象來做決定。


生活中類似的直覺影響判斷的例子有很多,科學家做過一個直覺影響判斷的實驗:預測孩子未來的職業。


實驗者找來幾個孩子,讓平時和孩子密切接觸的人對他們的未來做出判斷,預測的結果驚人一致。


人們確信3歲大說話很有條理的的孩子,將來會做律師,那個有些呆板但很愛讀書的孩子可能會成為老師或教授,體諒人又循循善誘的孩子可以做心理醫生,認為好動的孩子,會成為運動員。


最終,經過長時間跟蹤,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這樣,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出了某種特徵,就會說:將來這個孩子長大一定會怎樣怎樣。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試驗,觀察下面這張圖片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圖片上有2條長度不同平行的橫線,並且下面一條直線明顯比上面一條長,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內容,而且我們肯定絕對不會出錯。


但如果拿來尺子量一量,我們會發現其實兩條平行的橫線是等長的。如果你曾經見過這幅圖,會知道這是著名的繆勒-萊耶錯覺圖。即便我們現在知道了答案,用肉眼看起來依然是下面那條線比較長。


我們選擇相信測量的結果,但是依然無法控制住系統1帶來的直觀感受,能做的只是再次遇到類似的圖片時,必須學會懷疑自己。


所以生活中我們必須具備識別這種錯覺模式的能力,提高這種能力就需要我們具備更多的知識。只有這樣,才不會掉入繆勒-萊耶錯覺陷阱。


以上試驗告訴我們,我們所見的,以為的,記住的也許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大腦中的系統1也就是直覺,大部分時間是正確的,但有些時候也會被一些假象矇蔽,從而導致我們作出錯誤的判斷。


05 直覺帶來的誤判,不會影響生活但會影響投資。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輕信系統1的判斷變的非理性,比如:


1、錨定效應:一個商品先標了高價,然後在打折我們就覺得自己佔了便宜,瘋狂購買,但很有可能打折的價格就是商家想讓我們購買的價格,之前的高價只是在你心裡建立一個價格的錨。


2、光環效應:如果一個人看起來英俊瀟灑、穿著得體、舉止不凡,我們就會輕信他說出的觀點。


3、定型效應: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他人依據的標準。


4、可得性偏見:對時常看見、聽聞、特別是親身體驗到的事,人們會傾向於給予更高的概率估計;比如飛機失事事件有媒體報道,這也會暫時改變人們對飛行安全的看法 。


以系統1直接作為依據的結果,往往都是錯誤的,只是平時的生活中這樣的判斷錯誤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或者說他的結果大部分我們都可以承受。


但在投資中,我們靠系統1的直覺來作為決策的依據,就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因為錨定效應,漲了幾倍的股票跌了20%我們就會覺得便宜,而不是從基本面去思考他的價值。


因為光環效應,很多投資者都覺得看起來高大上的科技行業能賺到更多的錢。覺得市場上人人都說好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因為定型效應,我們會因為對某些行業某些企業天生產生厭惡,從而錯過很多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因為可得性偏見,我們會在下跌的時候覺得股市一直會跌,上漲的時候覺得股市一直會漲。


芒格常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其實都是讓我們儘量不要靠直覺去做判斷。


我們為什麼會不理性呢?因為當面對一個問題時,如果問題很難,一時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我們的直覺就會發揮作用。


我們的個人認知越低,對我們來說困難的問題就越多,我們就會更多的使用到靠直覺來判斷的系統1,也就會越不理性。


比如今天我們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錨定效應、光環效應等等,這些容易產生誤區的地方,下一次再遇見商品先標高價在打折,演講時看見充滿自信的演講家,看到穿著得體的推銷員時,我們就會變的理性很多。


06 如何讓自己變的理性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否理性對人生影響不是很大,比如你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理性不理性沒什麼關係。


但如果我們從事投資這件事情,就必須要求自己理性。


芒格說:追求理性應該成為投資者的一種道德標準!


那我們如何讓自己變的理性呢?


第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知道的越多,頭腦就會越少運用系統1的直覺做出判斷。


第二,凡事“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後在做決定。


第三,不要在情緒極端的時候做出決定,“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話易失信”;“大醉易失德“;”大懼易失節“;“大驚易失態”,當我們在情緒極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不理性的。


所以如何變的理性呢?提高認知、三思後行、遇事冷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