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忠:引導孩子選對“跑道”理性“起跑”

蔣昌忠:引導孩子選對“跑道”理性“起跑”

蔣昌忠:引導孩子選對“跑道”理性“起跑”

教育焦慮症已經蔓延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有調查數據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網上也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一個4歲的孩子英語單詞量1500夠不夠?”“在美國夠了,但在中國肯定是不夠的!”這個看似荒誕卻又寫實的對話,無疑是當前教育焦慮的一個縮影。直面教育焦慮難題,尋求破解之道,既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構築良好教育生態的題中之義,更是回應百姓關切、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應有的責任擔當。

第一,聚焦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讓“起跑”更公平。

教育公平首先是起點公平。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領域則集中體現為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熱切期盼與優質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其中,不均衡主要體現為教育的“四大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群體差距)還比較大,如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仍然薄弱,“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還比較突出,義務教育城鎮學校擠、鄉村學校弱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還需要進一步保障等。不充分則集中體現為優質教育資源難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能很好匹配等。

解決好這些主要矛盾,是保證公平“起跑”的前提,其根本途徑是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特徵的內涵式發展。今年,湖南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工作助推公平“起跑”。

一是實施系列重大教育工程。結合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部署,組織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與能力提升計劃、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以及“芙蓉學校”項目建設等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項目,聚焦最貧困地區、最薄弱環節、最困難群體,努力縮小“四大差距”。確保到今年年底全省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達到80%以上,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整體通過國家驗收並向優質均衡邁進,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高中大班額比例降至15%左右。

二是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國家教育信息化2.0試點省建設為契機,加強對全省農村學校、教學點的聯網攻堅,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千方百計把優質教育資源做大做強,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到更多地區、更多學校、更多學生,而不是簡單地削峰填谷,把好學校“攤薄”。

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硬實力,更要提升軟實力。重點抓好去年省政府《關於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實施鄉村教師人才津貼由貧困地區擴大到全省的政策,加大“縣管校聘”改革力度,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第二,當好“劇場管理員”,努力杜絕教育“搶跑”行為。

在劇場看戲,前面一個人站起來看戲,後面的人必須跟著站起來才能看得到,這就是“劇場效應”。“劇場效應”在教育領域具體表現為:一個家長送孩子進培訓班,其他家長也不得不送孩子進培訓班;一個老師搞題海戰術,其他老師不得不跟著搞題海戰術;一所學校違規招生、補課,其他學校也不得不違規招生、補課;等等。“劇場效應”的出現,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劇場管理員”的缺位。

為加快破解“劇場效應”,當好“劇場管理員”,湖南將重點聚焦“四個規範”。

一是規範學校的辦學行為。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重點抓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普通高中招生管理以及民辦學校違規招生問題,嚴格執行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同步招生超員搖號以及公辦民辦普通高中“四統一”同步招生政策,杜絕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等行為。督促各地中小學嚴格按照課程方案、課程標準開展教學,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和考試次數,全面禁止“重點班”,建立彈性離校制度。

二是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重點整治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參與校內外補課、課後服務變相為違規補課和家教家養等行為,堅決杜絕“課堂不講課外講”現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建立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常態化管理機制,鞏固和深化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成果,加強對線上培訓的監管,及時通報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黑名單”,堅決遏制“超前教育”“過度教育”等傾向。

四是規範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貫徹落實教育部“減負三十條”措施,切實做好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繼續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專項監測。指導各地各校結合實際完善課後服務機制,做好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減法”和興趣愛好培養的“加法”。

第三,落實“五育並舉”,引導每個學生選對“跑道”。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雖然素質教育理念已基本樹立,但應試教育衝動仍然強烈,“五育並舉”在實踐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落實以“五育並舉”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引導每個學生選對“跑道”的基本途徑。

一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成績、分數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如何為人的生命奠基、如何打好人生的底色,才是教育的本質與本真。實施素質教育要的是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基的“綠色升學率”,因此要把德育擺在首位,大力推進教體融合,創造性地開展美育和勞動教育,真正讓“五育並舉”落地落細落實。

二是要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堅持普職和公辦民辦教育協調發展;深入推進多樣化辦學,豐富教學資源,加強特色課程建設,為不同素質潛力、不同性格稟賦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為他們的人生提供多條“跑道”。

三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指揮棒問題,徹底打破“一考定終身”“一把尺子評到底”的痼疾。當前,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與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改革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硬骨頭。面對硬骨頭,我們要有硬碰硬的勇氣和決心,更要緊盯重點難點,科學精準發力。要把眼光聚焦到新高考落地的各項工作上來,重點解決“為什麼考”“考什麼”“怎麼考”的問題,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考試評價體系。要把眼光聚焦到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上來,對標教育部即將出臺的國家基礎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具有全省指導意義、符合全省實際的質量評價體系。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教育問題同時也是教育的中國問題。我們必須深入推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協同合作,讓重視教育、尊重規律成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引導每個孩子選對“跑道”,理性“起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