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中,你揍過孩子嗎?

穆馬


在孩子的教育中,確實有過打罵孩子的經歷.打過之後又比較後悔,自責,為什麼不能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寬容.

對於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參與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發現孩子擅長和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家長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方面是望子成龍,一方面是來自於自身的焦慮,現在社會上販賣各種焦慮,所以很難不被這種情緒所影響。所以教育好孩子首先還是做好自己,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薰陶,自然也差不到哪去,不要把自己的壓力和要求強加給孩子.未來孩子拼的是創造力,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很重要,不能用我們現有的經驗和方法來看待孩子未來的發展和前景.


安妮姐聊學習


揍孩子是最失敗的教育。你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已經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了,發現了就儘快行動起來,去糾正。

方法一:生活中,如果孩子欺負別的孩子,可以模擬一種情景,讓他設身處地地知道自己被欺負的滋味,並如實交流被欺負地滋味,是不好受的,同時灌輸正確的三觀,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學會尊重別人;

方法二:如果學習不好,需要長期地引導,要讓他明白,應試教育不是為了給別人證明什麼,而是為了他以後能給自己一份滿意的答卷。可以給他出一個超過他能力範圍的難題,故意讓他不知所措,如果不履行好基礎教育,以後的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讓孩子明白,通過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最後,教育是一場持久戰,把握好正確的方向,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希望您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超越教育


不是所有對孩子的體罰都應該譴責,有些甚至應該鼓勵。所以, 換一個角度問這個問題可能更合適: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過應該捱揍的錯嗎?

許多人就體罰孩子有過自己的思考,其中非常有影響力的是畢淑敏的那篇《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那句“打與不打都是愛”,尤其應該引發那些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的反思。


畢淑敏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畢淑敏

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當紅衛兵,我也沒打過人。我還說,我這一輩子,從沒打過人……

你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裡很靜很靜。那一天我繼續同客人談了很多的話,但所有的話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執的一問,彷彿爬山虎無數細小的卷鬚,攀滿我的整個心靈。面對你純正無瑕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時候,我不曾打你。你那麼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莢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點兒輕微地碰撞,將你稚弱的生命擦傷。我為你無日無夜地操勞,無怨無悔。面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髮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離開的那一天。

你像竹筍一樣開始長大。你開始淘氣,開始惡作劇……對你摔破的盆碗、拆毀的玩具、遺失的錢幣、汙髒的衣著……我都不曾打過你。我想這對於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摔跤一樣應該原諒。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記不清了。人們對於痛苦的記憶,總是趨向於忘記。總而言之那時你已漸漸懂事,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異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嚮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並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後,我被迫拿出最後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髒的品質,當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於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後的金錢。每當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每一次打過你之後,我都要深深地自責。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願自罰,那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嚥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這道理可能有些深奧,也許要到你也為人父母時,才會理解。

打人是個重體力活兒,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將一千塊蜂窩煤搬上五樓。於是人們便發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雞毛撣子……

我從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樣的反作用力,這是一條力學定律。我願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這樣我才可以精確地掌握數量,不至於失手將你打得太重。

我幾乎毫不猶豫地認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而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麼不願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麼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這一切,只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孩子,聽了你的話,我終於決定不再打你了。因為你已經長大,因為你已經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嬰兒和已經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認為都不必打。只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毫不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嗎?

必須承認體罰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卻是最不應該放棄的一種教育方式。“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嚥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犯了錯誤就應該受到懲罰,否則一個犯了錯誤的人永遠不會長記性。

家長普遍抱怨現在的孩子特別難管。另一方面,卻常常有家長因孩子在學校受到體罰跑到學校大吵大鬧,甚至以訴諸媒體相威脅,教師因體罰學生被處理、被開除的報道也時常見於報端。廣大教師寒心的同時,收回自己的戒尺,希望以自己的隱忍換得太平無事。其實,我們應該跟蹤採訪一下那些因為孩子受到體罰而大鬧課堂的家長,看看他們的孩子到底怎麼樣了。

一個不明辨是非的家長固然可嘆,一個不明辨是非的社會卻令人心生絕望。

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嗎?!


盛世華章潤天下


目前和女兒關係親如姐妹,無話不談,成功度過逆反期. 人是social animal. 在一群體裡 最開始時需要明確誰是老大,孩子小時候得有規矩、立規矩的時候揍過. 打是親,罵是愛,也就最開始時有幾次,慢慢人大了,可以講道理了,和子女的關係從命令,到引導,再到有商有量,甚至需要尋求幫助,一路下來,會越來越融洽. 關鍵:多觀察,及時調整.


Helen麗EUVONO


我沒有揍過孩子。孩子的教育要有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學習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我有個網友,她小時候聽慣了父母的爭吵聲,看慣了父母的動作片,對家庭已經由灰心到絕望,所以她發誓不再嫁人!這是女孩子,如果是男孩子,就有可能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等到孩子做錯了事,再去打他,已經晚了。或許越打教育的效果就越差。這就提醒為人父母者,首先給孩子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在這個氛圍裡,父母相親相愛,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生活、成長,不會長成歪瓜梨棗,父母也不用生氣,更不用動手打人。

另外,好的家庭氛圍固然重要,但更要有對孩子的引領作用。父母勤奮努力工作,孝敬長輩,與鄰居友善,少看手機多讀書等,孩子就會懂事、勤學、善良、進取,到時候讓你打,你也不捨得打了。

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需要大打出手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教育孩子,要從不打開始!




一起來喝二兩酒


自己孩子還小,不能揍。輔導班上課,生氣時想揍過,不敢。自己從小倒是沒少捱揍,主要是我爸。不過每次被揍,幾乎沒有想過錯在哪,反而是很委屈或者很仇恨,想著等你老了我再揍回來。

後來大了,不捱揍了,也沒揍我爸,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了。

總結一下,不能一直揍,但需要有幾次,有時熊孩子真是不可理喻,需要武力威懾。但不能一直揍,對孩子成長真沒用。武力威懾加交朋友,講道理大概效果更好。



二胡大叔


在孩子的教育中,在我國的教育歷史中,老師揍學生是天經地義的,戒尺是很莊嚴神聖的。但隨著各種思潮的湧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允許小孩被揍,我認為不是好現象。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就如花木種植還要用繩子拉一拉,固定呢。


楊老師教奧數


沒有


吳立新


揍過,不是因為學習不好,是因為淘氣,下課打鬧找家長,而且還是那麼的巧合,每次都是他生日那天。其實打完也後悔,再道歉吧,補過一個生日。


用戶7253859043429


沒有,甚至都沒罵過!我父母也沒打罵過我!這是家風問題!(這是我爸爸和女兒的腳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