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司马家族的后人把祖宗留下的大好基业挥霍一空,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最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再次进入大分裂状态,由于这是一段明显的南北分治时期,所以史称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这一百七十年,中国基本上是划江而治(“北方人”、“南方人”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人文区域划分名词也是由这一时期“发扬光大”,直至现在),南北两方势力各自都有朝代更迭,但总体上来说,又是处于长期对峙状态,所以不管南朝还是北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短暂分裂而已。

有人抱怨说,南北朝太乱了,怎么记得住这些朝代啊。分享个简单的思路,北朝先是北魏,后来分为东西两部分,自然就是东魏和西魏了,东魏被北齐取代(齐是山东,所以自然就是东边的政权),西魏被北周取代(周朝首都在西边,所以当然是西边的政权),最后西边的赢了东边的,北周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其实就是一个分开——分别被取代——再次统一的过程。南朝就更好记了,宋齐梁陈,所以说,找到方法,没啥难记住的。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因为南朝的历时更长,与前后的朝代衔接更紧凑,所以先聊一聊南方的故事。南朝包含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政权,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实此地在风水上乃是罕有的龙腾之地,所以才能成为六朝古都,但起家快,并不代表能够长久,这些朝代的结局其实都不怎么好,甚至有点黯然神伤(话说某些人就不参考一下历史嘛?怪不得被。。。别误会,我说的是李煜,大家都学过他的词,伟大的诗人皇帝,多悲怆啊,对吧?)。上篇说的前秦与东晋大战,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刘裕,他原本是东晋的北府军将军(北方战区司令员),在东晋赢得淝水之战后的内乱中,伺机出动,掌控朝廷。此后刘裕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称帝,趁前秦战败内乱,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回来后就杀掉了晋安帝,改立好欺负的晋恭帝,并在两年后成功僭位,立国号宋,史称刘宋,东晋正式灭亡。

刘宋是南朝四朝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宋武帝刘裕是军人出身,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是力行节俭,这一点十分难得,所以刘宋一时政治、经济两开花,逐渐繁荣昌盛。但是人无完人,刘裕在皇室教育这一方面就很不注意,以至于胡乱托付,最后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过重,皇帝权威不足,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微世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皇族宗室。宗室掌握了军权,所以心生篡位之意——皇帝你做得,我做不得?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了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宋少帝继位,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所杀(那几百年是真的乱,哪怕是皇帝,说杀你就杀你),改立刘义隆为宋文帝。宋文帝是个狠人,上位后立马拉拢开国名将、护国将军檀道济,铲除了把持国政的辅政大臣(这些人刚刚才把你推上皇帝宝座。。。不过也好理解,谁不想自己掌握权力啊),然后再次让皇室掌管朝政大权,同时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参与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现了宗室、士族、寒门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不再一家独大,至此政局稳定。在此基础上,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宋文帝政治上可以说是一把好手,但狠人是不会轻易满足的,他还想战场建功,统一全国,于是仓促中连续发动了好几次北伐,本来就准备不足,再加上宋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还因为功高震主,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此狠人好像很喜欢过河拆桥),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抗衡的大将。后来北魏发生内乱,刘宋也没能及时北伐,北魏平定内乱后,反而趁刘宋不稳,发动多次南征,双方在淮南展开拉锯战,北魏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兵北伐,南方逐渐式微。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刘裕制定的国策是让皇族掌管军权,以避免某些外族将军势大,像他一样夺权。外人虽然无力争夺,内族可就乱了,所以后来宋文帝的太子能够举兵造反,杀了他老爹。但他却没能如愿,反而被三弟又带兵抢了位子,三弟登基成为孝武帝。孝武帝是个标准的中位皇帝(皇帝中的中位数),前期克己努力,国力仁和,后期贪图享乐,回到原点(这里多说几句,当一个人有了无边的权力,是很难克制自己的,所以贪图享乐是正常的;先努力,再享受,就算是好皇帝了;至于一辈子都奋发克己,那绝对是凤毛麟角了,千古一帝的那种好皇帝)。孝武帝病死后,太子继位,所谓上行下效,太子没多久就被兄弟所杀,兄弟登基为宋明帝,但宋明帝只从他老爹那学到了怎么夺权,没有学到怎么治国,导致刘宋每况日下,最终开国皇帝刘裕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将军萧道成把握军权,逐渐势大,最后篡位,称齐高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刘宋灭亡。

南齐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经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朝代。齐高帝学习刘裕前期的政治作风,国力日渐恢复,可惜在位4年就死了。齐武帝继位,延续了老爹的国策,而且还不打仗,这就让国家和人民迅速发展,国力大增。但可惜齐武帝死后,皇室之间争权不断,各自举兵,互相讨伐,最后被萧衍抓住机会,篡位夺权,改国号梁,称梁武帝。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梁武帝萧衍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每次都是大臣们花重金把他赎回来,为了劳苦大众,他只能先放下自己的修行,拯救天下苍生为先。萧衍其实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世,国力慢慢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皇亲宗室的相互屠杀,萧衍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而且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因此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年纪大了(活到86岁,皇帝中仅次于乾隆的89岁,当然,南越武帝赵佗不算数,因为他没入正统编年,不过他确实厉害,活到103岁,中原汉朝的皇帝都换了9个,他才死,而且儿子已经全部先他而去,只能孙子继位,那个年代,活到这个岁数真的是恐怖了),都喜欢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宣布免去僧侣道士赋税,以致近一半的人都把户口记名在寺院、道观,使国家财政收不上税,蒙受重大损失。因为萧衍的纵容,当时的宗室及官员大都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不能自拔,所以国力逐年下降,以致北魏内乱之时,大好的北伐时机,都没成功。

萧衍仁慈到什么程度呢?甚至连叛徒都能原谅,最后也吃亏在这上面,有个叫侯景的,从东魏叛逃过来,萧衍照样重用,结果侯景反手就带兵包围了自己,可怜的萧衍,堂堂皇帝居然落了个饿死的结局(关键那时他的身体还很好,要是没饿死,他得活多久啊……)。萧衍死后,侯景攻陷建康,大肆屠杀江南世族,同时各方皇族也都举兵起事,争夺大权,江南也陷入了类似北方的无限战争,国力惨淡,民不聊生。经过几个短暂的皇帝后,跟之前一样,又是一个将军成功篡位,这个将军的名字很酷,叫陈霸先,改的国号也很特殊,跟姓一样,都是陈,历史上也是仅此一例。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陈武帝陈霸先称帝时,江南还在战乱之中,同时又被北方偷袭,以致陈朝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国力单薄,所以陈霸先采取了安抚的方式,逐步站稳脚跟。后来儿子陈文帝继位,励精图治,复苏经济,终于使陈朝国力强盛起来。陈文帝死后,太子继位,但被叔叔废掉,叔叔自立为陈宣帝。此时北齐式微,北周邀请陈朝一同攻打北齐,陈宣帝早就想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在陈军打下淮南后,本可以一举攻灭北齐,但他却只想守成,不图天下,于是北齐被北周灭掉,北周统一北方。陈宣帝死后,太子陈后主继位,他可是个正常的皇帝,虽然有才华,但却只顾享乐,没多久就被隋朝灭国,南朝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然后是北方的故事了,相比南方的朝代更迭,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冲击、融合,所以更加混乱复杂。淝水之战是个历史转折点,可以说参战的两个朝代都因此灭亡,东晋胜利,却被刘裕灭晋立宋;前秦失败,导致之前被灭掉的各个小国纷纷独立、复国,其中代国的后代在河北举兵复国,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来北魏打败后燕、北凉等国家,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北魏由太武帝统一北方,但他却被宦官宗爱所杀,还好他的皇后特别厉害——就是大名鼎鼎的冯太后(有一部唐嫣主演的电视剧,就是讲的冯太后的故事)。冯太后先是毒杀了自己的皇帝儿子,立孙子拓跋宏为帝(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生性猜忌,智力过人,而且滥用刑罚,但却使国政平和,稳步发展(可以说是女版曹操了)。孝文帝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想巩固统治,必须要深入汉化,因此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后因洛阳比平城繁华,地理位置上更易控制全国,也便于发兵江南,所以孝文帝想迁都洛阳。可是人性复杂,无论事情多好,总会有人反对,某些保守派势力就反对迁都,幸亏孝文帝聪明,找准机会,假借御驾亲征,所有人都要陪着去。结果到洛阳后,皇帝不走了,下旨说要迁都于此,这时朝廷内所有人都跟着到了洛阳,想反对的人也说不出什么,只能默认。此后孝文帝积极融入汉族,政和人通,使北魏蒸蒸日上,北魏逐步进入黄金时代。

前面说过,事情不论好坏,总是有人反对,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就反对汉化,遭到了孝文帝的冷淡对待,于是他们便密谋造反。后虽被镇压,但北魏还是开始走了下坡路,特别是孝文帝死后,鲜卑族化和汉化两派的矛盾更加激化,最后终于崩盘,双方各自划地成国。西边由宇文泰控制一部分鲜卑族皇室,成为西魏,东边则由高欢控制一部分鲜卑族皇室,成为东魏。两人互相征伐,却都没忘自立的“本心”,没过多久,鲜卑族化一派的宇文泰后人宇文护篡位,成立北周,西魏亡;汉化一派的高欢后人高洋也篡位成功,成立北齐,东魏亡。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北齐初期,因为地理位置更优越,加上政治主要延续北魏,所以北齐一度成为最强大的一个。但高洋并不是一个能终身克己的皇帝,虽然年轻时聪敏,“快刀斩乱麻”的故事帮助他上位,但其实他是有点心理变态的,所以后来大肆挥霍享乐,北齐逐渐国势衰落。而北周则迎来了他们最优秀的皇帝——周武帝宇文邕,他稳定朝局、发展生产、改革教育、扩充军队,北周迅速强大,然后东征,与南朝的陈联合灭掉了北齐,统一北方。之后关东世族也来归附,使得北周同时拥有了英明的君主、稳定的政局、最强的军队,统一天下似乎指日可待。但天妒英才,上天没有多给宇文邕几年时间,让他完成旷世霸业,在刚要起兵南下之时,突然逝世。由于周武帝太年轻,死的又太突然,为了争夺大权,北周高层陷入了内乱,南征之事暂且搁置。

北周内乱中脱颖而出的,还是一位将军——隋文帝杨坚。周武帝死后,杨坚为了自保,集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干掉了所有想干掉他的人,成为最高领导人,立国号隋,北周就此灭亡。经过几年的准备,杨坚出兵伐陈,第二年隋军便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终于再度统一。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时期正式结束。

刘裕篡东晋南北朝对峙

纵观整个南北朝时期,国土分裂,朝代换的快,皇帝换的更快,四方征讨、战乱不断,但大乱中却夹杂了好多个小盛世,加上北方人南迁(南方从此人多,得到深度开发,地位开始上升),少数民族从北方融入,所以中国总体的人口数是上升的。人口的增加也是南北朝时期经济、文学、艺术、科学、宗教(道教的改革,佛教的崛起)、数学、地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的重要原因,毕竟人口是所有发展的大基础,而百姓有饭吃,才能顾得上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