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了又忘記了,怎麼樣有效的看書?

杭素文


看書閱讀時出現看了很快就忘的4個主要原因:

a.看書的方法不恰當,理解吸收率低;

b.看書時狀態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c.看完書之後沒有進行思考和整理;

d.看完書之後就把書丟到一別,沒有再次翻閱查看。

針對上述四種情況,下面綜合起來和你講講方法對策:

1、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進行閱讀。

快速閱讀法可以縮短你閱讀一本書的時間,降低讀了後面就忘了前面的幾率。同時快速閱讀也會增加你的閱讀興趣和注意力,因為快速閱讀是一種有目標、有選擇的閱讀。快速閱讀還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閱讀速度是基本的,更重要的是透過快速閱讀,快速建立書本的知識地圖,快速找到書籍中的要點、以及對自己重要的內容,從而有針對性的精讀。

掌握快速閱讀,一方面是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的,比如閱讀技巧的積累、知識的積累(你熟悉的內容讀起來更快);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軟件來訓練提高,比如“精英特快速閱讀軟件”。任何一種能力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獲得的,都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的。

2、看完書之後,用“自我提問”的方式,逼自己去思考,強化理解和記憶。

自我提問的問題可以是這樣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什麼?書中有哪些知識是我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這本書對我的幫助是什麼?這個理論或方法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提問不是目的,提出問題之後根據書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問題、然後“用自己的話”解答問題才是目的。這樣一個“提問-思考-回答”的過程可以讓你更好地理解和記住書中的內容。

3、對於閱讀之後發現的一些好的內容,要時常去翻閱查看一下。

知識是會遺忘的,要想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的把知識從腦海中調取出來用,就需要經常翻閱、提取它們,直到記牢。

按照遺忘的規律,在看書學習之後,要在20分鐘後、1小時後、8小時後、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等這些時間段內進行再次重複,這樣就可以把知識記得比較牢,實現長久記憶。不過,具體用的時候不用死照著這個時間來進行,可以靈活一些。



每天學習一點


讀書是學習力的一種, 讀書的目的有三種:消遣、獲取知識、收集信息。消遣無需方法,自己怎麼開心怎麼來,後兩者需要方法來提升有效閱讀的能力。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從三個方面分享我的經驗,讀書前,讀書時,讀書後。

1、讀書前

有效閱讀,首先我們需要帶著目的和問題去閱讀。以在超市或者菜市場買菜為例,如果我們出發前,未列購物清單,容易出現什麼也沒買或者買很多完全消化不了的情況。

如何找到這張清單?

拿到一本書,先快速翻閱,按照一頁大概用時5秒來快速翻閱,眼睛裡快速讀到一些高頻詞彙,對書有了大體感知。

其次讀目錄,非常仔細的閱讀目錄,目錄是作者對書整理框架的安排,把看目錄時產生得到問題記錄下來。

第三,讀章節的關鍵詞首尾句,大部分文章都是總分總的模式,通常把開頭結尾認真看了,就能得到一條線索,沒有完整看完也會有一個大致的軌跡。


這三步做完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整理出一張問題清單。

2、讀書時


有了問題清單,再讀書時,就是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來讀,會有效很多。關於正式閱讀時,我也有一些方法分享。


讀書的速度,讀書不要默唸,要用眼睛掃。讀書慢是因為在心裡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而不是用眼睛掃描的。平時看告示或標牌並沒有讀也知道是什麼。因為眼睛天生具有掃描功能的。


在這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尼基·斯坦頓的《溝通聖經》,書裡面第12章講增進閱讀速度,第13章講提高閱讀效率,可以系統學習一下。

另外我們需要持讀完一本書,曾國藩家書曾說,讀書切忌讀一半,再枯燥的書,也不要讀完一半就放棄了,堅持讀完。

3、讀書後

如何檢驗我們讀書是否有效率,嘗試回答下面的問題:

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作者的意圖和中心思想)

我們最初列的清單上的問題都找到答案了嗎

讀書時,有哪些觸動你的細節

如果我們能合上書,把上述三個問題講清楚,那就證明我們有效的掌握了這本書,或者自己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可以。

讀書是一種學習力,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讀書前找到問題清單,讀書時帶著問題去閱讀,讀書後能用簡短的話概括出來這本書的主旨,這樣書就會越悅讀越薄。


飛天蘿莉想


讀書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書到用時方恨少

這個階段,你看書不夠多,也理解不夠深。只能在寫作文時候似懂非懂的引用幾句名人諺語,比如“一年之計在於春”啦,“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甚至水平差點的,連引用都做不到。80%的人基本是這類人。

第二重境界:書山有路勤為徑

這個階段,你看了一些書,瞭解了一些道理,也打開了一扇知識的大門,書越讀越多,也越讀越精,但只是“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讓你體會到快樂,但是你仍然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個時候你還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充其量只是個愛讀書之人。 只要一年穩定讀書在20本左右,基本屬於這類人。估計人數佔比在16%左右。

第三重境界: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個階段,你看了很多書,對某個領域的理解超過了身邊大部分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把讀書比做蓋高樓,大部分人還在打地基,你都已經快封頂了。

這個時候,你就是意見領袖,著書立說、發表公開演講不在話下,隨之而來的是名和利。這類人在4%左右,越精細的領域,萬里挑一都不一定有。


最後,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麼高效看書的方法,如果有,那隻能是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不喜歡數學的人,你逼Ta看數學書也是沒用的。一個喜歡武俠小說的人,即使再沒時間也會擠出時間來看。

覺得不錯,請關注。

我是江少,一個熱愛閱讀和分享的新青年。


江少


1、看完書後會忘記很正常,這是因為大腦很容易忘記東西的,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遺忘曲線”,它告訴我們:1天后,你會忘記74%的信息。



2、想有效的看書,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你在看書時,要以

“輸出”為前提,也就是說,你在看書後,能告訴別人這本書為什麼值得看。輸出包括:向別人複述和寫下來。相對而言,寫下來會比較容易,你可以學習把書的內容畫成思維導圖和寫讀書筆記

3、讀書後畫思維導圖,我推薦你讀《實用性閱讀指南》,作者是大巖俊之,作為一名指導教學的講師,他開發了各種讀書法和讀書的思維導圖。他在書中介紹了讀書思維導圖的製作方法,還以5本書作為例子,各自畫了思維導圖,同時,講解自己如何將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很簡單,很實用,你可以對照著書,自己畫出書的思維導圖。不僅如此,這本書讓你轉變思維,從讀完就算了,轉變為把讀過的知識轉化成自身的能力,這是一項很有用的技能。



4、讀書後寫讀書筆記,我推薦你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是被人稱為“筆記本作家”的奧野宣之。他分享了實用的筆記讀書法,把讀書的全過程:選書、購書、記錄、活用,都寫在筆記本中。其中,關鍵的就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你要在筆記本上摘抄原文,再加上自己的評論。通過寫筆記,你會加深對書的印象,而且重讀筆記時,會讓你回憶起書的內容,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想法。方法很簡單,關鍵在於堅持。這本書讓你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你會感受到筆記所帶來的力量。


默刀鋒


記筆記,勤翻閱,多思考,有中心。

讀書易忘,是一種普遍現象,絕大多數人都如此,所以,可以不必太糾結。人之遺忘,也是正常生理現象,如果不能遺忘,那過去悲慘的經歷痛苦的回憶,有可能會將人弄崩潰。

下面,介紹幾個強化記憶的辦法。

記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對將來有可能用到的東西,記錄下來,並在有空時翻閱翻閱。

要走心。

讀書時,要多思考,這是一個轉化的過程,要將書之思想轉化為自己所需,只有真正弄懂弄通了,才能理解並記住。

有中心。

讀書太單一固然不太好,魯迅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但是讀書太雜,亦有弊端。朱光潛就認為,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箇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裡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我覺得他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零散分散的知識,的確是特別容易被遺忘的。


把書讀薄


在克里斯蒂安.格呂寧的《超級快速閱讀》裡的一個方法,就特別符合題主備註的不刻意地去記憶。

先說結論,可能題主也聽過,是番茄時間。

現在來講一講為什麼番茄時間可以看書有效記憶。

人的記憶可以分為超短時記憶(即感官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期記憶。

設置了三個小組進行對比實驗。

第一組在兩個多小時的閱讀時間結束後,需要馬上回答關於該篇文章的問題。結果顯示,他們對文章開頭的內容記憶得都不錯,可是越往後的內容記憶得越模糊。這種現象在學習心理學中被稱為“首位效應”。

第二組測試對象的閱讀時間是整整兩個小時,而且在閱讀完畢之後有一小段休息時間,之後他們需要回答同樣的問題。
結果顯示,第二組同樣出現了首位效應。
但與第一組不同的是,他們對文章結尾處的信息記憶得比較淸楚。這種現象叫做“近因效應”。

第三組受測對象同樣有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不過他們可以分段處理同一篇文章,每閱讀半個小時就稍微休息幾分鐘,然後接著閱讀隨後的章節。
兩個多小時的閱讀結朿以後,他們被要求回答同樣的問題。
結果他們的記憶足足出現了4次首位效應和4次近因效應,而且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落差也沒有第二組那麼明顯了。
這說明,真正的學習理解並非與閱讀同步,而是在我們休息的時候完成的。
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短時記億容量有限的原理所在。
有了適當的休息時間,大腦能夠通過進一步處理信息來消空這個區域,以便我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讀入新的信息。
這個過程好比電腦的內存,如來我們不停地打開新的程序,那麼可用內存就會越來越小,整臺電腦也會變得越來越慢,甚至會死機。
一般來說,連續學習25分鐘以後應該站起身來,休息一下。每次休息的時間不必太長,5分鐘左右就足夠了。

所謂休息,就是要讓大腦徹底放鬆,不要再處理任何其他文字信息。可以做一些運動,看一下抖音放鬆一下。

推薦使用滴答清單APP,它的番茄時間做的挺不錯的。

PS:本來想把書裡的實驗過程做成引用的,但試了好幾次,引用裡插 入圖片後會圖片會自動消失,就設置為正文了。


麥穗低低


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總是進入所花時長、所耗精力與閱讀質量不匹配的窘境中,即題幹所說的“看書看了又忘記了”。這其實就是被動閱讀所帶來的行為效率的低下,更別談因為效果不佳而造成的情緒消極。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閱讀難道不就是主動行為嗎?自己買書讀書做筆記,全程都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怎麼會有被動閱讀這種說法呢?

有上述這種想法的人顯然是將“主動閱讀”和“親自閱讀”相混淆了。他們認為自己去書店選書購書、自己在書桌前看書、自己拿起筆做摘抄寫感想、自己選擇一本書作某項工作的參考資料等等的一系列行為動作即為主動閱讀、主動學習。事實上,這些都只是行為的外殼,只能證明行為的執行人是我們自己。而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人其行為動作的內裡牽制者並非他們自己。

想想你去書店購書,是否被推薦區的書籍、某書上的封面、書名等影響,衝動買了一堆並不合適的花花綠綠?想想你在讀書時,是不是有過感到無趣、煩躁而不想讀,但仍硬著頭皮讀下去,結果對書裡的內容仍然不記得不理解?想想你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是否會因為要摘抄下書裡的精句、糾結怎樣美觀整齊地排版而費時費心?想想你查找某些資料時,是否面對曾經讀過的書籍無能為力?每一本你都沒有深刻的印象,每一本都強求著你必須從頭閱讀才能得到結果。

主動閱讀的關鍵在於“由我做主”、“順著我的意向來”。而上述的種種大部分人會遇到的情形顯然是無意識地被推著左右東西。如此被動閱讀帶來的效果是極低的,人們就像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完全交給了外力,混混沌沌不知所以。雖然很無奈,但如果我們還不及時扭轉這樣被動的閱讀局面,讀過多少書也只能是賣掉後的幾塊零錢。

那麼,我們要如何改變這樣的被動劣勢呢?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一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通過筆記管理讀書生活。

他指出: “本書中提到的筆記,用的其實就是在便利店或文具店裡隨處可見的筆記本。利用這種普通筆記本,就可以實現這幾個不普通的目標:

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

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



奧野宣之,新聞專業出身,曾在傳統媒體工作。無論是工作抑或興趣,他都堅持通過筆記本來做記錄,而這也使得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這一習慣,使他逐漸打磨形成了一整套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並最終以日本著名“筆記本作家”的身份為大眾所知,在NHK、TBS等媒體節目和論壇中的活躍得到了熱烈的反響與追捧。

奧野宣之的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是以讀書的四個流程:選書、購書、讀書、活用為脈絡行書的。這裡面涉及到的是閱讀的三個階段:讀書前、讀書時、讀書後。

1 讀書前:讓筆記成為“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

讀書前,我們需要選書、購書。那在這個階段如何利用筆記本來實現主動閱讀呢?

選書、購書的渠道分為線上線下兩種。如果我們毫無計劃,這兩種方式都會使我們一不留神掉入營銷陷阱。而如果我們每次都是在需要購買某類型的書、某本能夠解決一項工作的書時,才去想才去選才去做計劃,顯然就很低效。這時候,筆記本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利用筆記本,我們能夠將日常不期而遇的靈感及時做出記錄。比如當我們在做某件其實與閱讀不相關的事情時,腦子裡會突然閃現類似於“這個作家在這期訪談節目中表現得很有趣啊,他的書應該也很棒吧”、“會不會有寫這個主題的書呢?”等等念頭,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寫到:“撿起這些日常中閃現的點點滴滴,積累在筆記本里吧。不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只要按照時間順序將它們排列在筆記本上就夠了。” 如此完全由你做主,隨你心意,隨你方便的方式,事實上也是將寫讀書筆記這一行為控制在了使你能夠堅持下去的情緒範圍之內,既寫得開心又能在長久的習慣中有所收穫。

除了記錄靈感,如果你在各種網站、公眾號、電視、廣播、朋友推薦等渠道下,瞭解到一些書名及其簡介,也把那些你感興趣的書記在筆記本上吧,這樣在到書店買書時,就能直接拿出購書清單一一對照著購買,不會不自覺地被書店漫天的廣告包裝而衝動消費。一般來說,購書清單上只要包括“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三個信息就足夠快速而準確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書了。

另外,正如奧野宣之所指出的,“在某種意義上,購書清單並不只是單純的“購物備忘錄”,而是為了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在不斷列表的同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當你今天有一種念頭想要買某本書時,哪天去到書店真正去購買時可能又不想要了,或者你今天看到某本雜誌上推薦一本書,於是在筆記本上做好了記錄,但是改天看到一個公眾號上推薦的另外一本同類型的書,比之前記錄下來的那本書更全面更多好評,於是又會劃掉舊記錄。這樣在筆記本上不斷添加刪減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掌握選書購書的主動權,讓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是心頭好,每每頻頻翻書都有所適有所用。

2 讀書時:利用筆記自行掌握調控讀書的內容、節奏及方式

讀書時主動讀書、記錄的本質其實是選擇如何讀書、讀書中的哪個部分、記錄書中的哪些內容等。這些都可以通過要寫讀書筆記這一前提去做到:因為你要寫讀書筆記,那麼你在閱讀之前,會帶著“要在讀書筆記裡寫點兒什麼呢?”的目的,當你閱讀到某部分內容時,就會很自然地思考這些內容要不要記在筆記本上呢?如果記錄的話,理由是什麼,自己對這部分內容是否有獨特的感受?如果不願意花時間去做記錄,那就說明這部分內容自己並不感興趣,或者自己認為並不重要、且並不會在未來有所作用。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就總結了“有了寫讀書筆記這個前提”的讀書方式的幾點好處:

自由調節讀書節奏,可速讀

一邊確認重點一邊閱讀

書中內容清晰地留在記憶和筆記本里

重視自己的感受

重讀內容,知道理解為止

如此一來,我們就把閱讀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裡,不再被書中內容牽著走,漫無目的地、全盤接受地通讀全書。

做記錄這事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因為做讀書筆記而影響了讀書的體驗,那就是在被動閱讀。正如奧野宣之所寫到的,“在閱讀的同時在文章上畫線,還要用多色筆做記號,這樣一心兩用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在拿起筆的瞬間,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會被分散。而且,如果沒有筆就不能讀書,那麼讀書就失去了‘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識’的樂趣。”

對此,作者給出的建議是通過摺頁、貼書籤等方法進入篩選程序,然後“讀書的時候專心讀書,要做記號的時候再拿起筆來。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感覺膩了,就返回前面的內容重讀或做標記,這樣就有了多種閱讀方式。”要讓做記錄服務於個人,自己怎麼願意怎麼來,怎麼合適自己怎麼來。太多人在做讀書筆記這件事上無法堅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方法方式反個性,於是做筆記便成為了小時候暑假裡的作業,能拖則拖。



3 讀書後:持續重讀筆記,活用思想輸出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書背提出了這樣一連串的問題:

至今讀過的書,你還記得多少?

說出自己喜歡的書很容易,但你能答出如下問題嗎?

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裡?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也許有些人會搬出那句“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振振有詞,的確這其中也有一定道理。但當你從社會上不可避免的功利角度看,有的人看過書後,留下的是腦海裡的一本本書名和所謂的氣質,有的人卻因此有了牛奶和麵包,更有甚者有了喝彩和光環,當書的轉化率決定了生活質量,你是否還依然滿足於看過一點書有那麼一點書卷氣了事?

而要想讓每本書的精華都被你所牢記,為你所用,甚至給你驚喜,你就得重視讀書後的“活用”這一環節。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對這部分內容的敘述主線其實是持續性地重讀筆記以及增強思想的輸出。

本書中提到了我們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個人情況,自行選擇固定場景(睡前或洗澡後)、頻次(一週一次或三天一次)等。生活模式的固態有利於重讀筆記習慣的養成。而我們知道,當某種習慣得以養成得根深蒂固,這種習慣所能帶來的作用就會發揮出最大效能的影響。而奧野宣之在書中就指出,“即使是漫無目的地重讀,也會有些新的發現,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讀書筆記裡記的大多是自己親手抄下的選段,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看,會發現過去覺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語句現在已經可以徹底理解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活用”書中的內容重點不只在“用”,更重要的是“活”。意思是,要讓讀書筆記服務於你,而不是被其限制思考。有些人看完了書,也習慣做讀書筆記,但對書中的精髓內容還是不能很好地吸收。而當出於工作或學習的原因想要從筆記中得到某些啟發時,全憑運氣,剛好翻到某筆記本里的某句話就只能想到這句話所發散開去的內容。這種“用”就很被動。

事實上,要更好地“活用”書中的知識,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可以使用奧野宣之在書中所介紹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通過摘抄+評論的方式讓閱讀成為一次難忘的體驗。而當我們對某一問題有疑惑時,我們可以將以往關於這方面內容的“蔥鮪火鍋式”筆記綜合起來,既有所依據又有自己彼時彼刻的感想,這就像請了幾位專家“圍繞某個問題給自己提意見,並讓他們進行對比和討論一樣。經過整理總結以後,漸漸就會得出一個假設——‘其實就是這樣的吧?’ 但這始終是個假設,還需要重讀一遍做過記號的內容和寫好的讀書筆記,來驗證剛才的假設……一邊反覆‘與自己討論’,深刻思考,一邊反覆修正之前的假說,最後得出能讓自己信服的結論。”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指出,“把讀書筆記堅持下去才是寫讀書筆記最基本的要求。”

而事實上,堅持很難,被動的堅持只會因為枯燥因為不情不願而效率極低,甚至成為無用功;堅持也不難,主動的堅持會因為樂趣因為愉快而使效率大增,直至從生活開出花來。

那麼,就讓我們從這小小的筆記本入手,將閱讀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意願上,從主動堅持往筆記本里寫寫劃劃評評開始,見證那段奧野宣之所說的“做好讀書筆記能讓讀書生活更加充實,還能提高找書、讀書和活用的水平,讓讀書生活更加愉快。寫讀書筆記可以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的改變又會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的神奇轉變吧。


兔U育兒


我從小就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但是一直以來都跟題主有一樣的疑惑:看完就忘,到底看書給我留下了什麼?我試過寫讀書筆記,但筆記做了好幾本也沒有改善。後來我決定再升級:寫書評。


我考慮的是要寫書評就必須逼自己去回顧書本內容、梳理書本主要邏輯,一方面可以促進對書籍內容的複習,另一方面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說,書評是讀書筆記的最高級。不過作為一個小白,如何寫書評成了我的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這時我遇到了鼴鼠的土豆的寫作課,她的課程主要就是針對圖書類寫作,書評是最基本的一項。在寫書評之前我還學習到了如何閱讀,這時我才知道閱讀的方法也是有效看書的關鍵。


在進行有效的看書之前,我們需要明白: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不是用來記憶事情的。所以看書我們不需要記住,我們能獲取書中的精華內容、理解、得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並且能以此有產出,那麼閱讀一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近期我看了五六本閱讀主題的書,關於有效讀書其實方法都大同小異。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為主來說說吧,要做到有效閱讀:

1、明確閱讀目的

一本書中可能會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果我們漫無目的去閱讀,那麼我們可能什麼都得不到。帶著目的閱讀能讓我們迅速聚焦重點內容,提高我們獲取信息的能力。


2、摘取有用信息

並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我們逐字逐句去閱讀的,只摘取對我們有用的信息看就是很好的做法。這點尤其是針對商業類書籍。


3、設置deadline

看書還給自己設置時限?這點可能很少人會去做。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有了一下午的空閒才會捧起一本書來。但空閒時間多的時候不代表你就能讀得多,設置一小時或兩小時的閱讀時限,可以讓我們的專注力更高。


4、做到輸出

輸出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是口頭講給別人聽還是筆頭寫下來,都是輸出。在輸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梳理自己看過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見解,等於是對書籍內容進行深度加工。而經過大腦深度加工的內容,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可以讓你不刻意記住卻記住了。


最好的做法是每看完一本書都做好讀書筆記,每週回顧自己的筆記,這些筆記會是自己工作、寫作的良好素材,可以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新鮮的創意和觀點。這就是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建議我們的。


馥兔


看書看了又忘記了,怎麼樣有效的看書。

這個題目,是多大年齡的人提出的?讀書看了又忘了。這種現象,出自不同的年齡。人的生理變化兒童時期的記憶力就很強。人的記憶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你比方說,最近,我們老兩口陪著外孫女,在各個補習班,奔來奔去。我們還擔心,怕孩子記不住。

最近參加了幾次測驗,發現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強的。因為兒童時期的人的頭腦是空白的。不管學什麼東西,都是比較容易記住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強,記憶力會逐漸減退。

人的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好像應該是小學中學和高中階段。什麼時候記憶力開始逐漸下滑,就是大學畢業以後。開始工作,工作壓力開始逐漸增強。有很多人在這個階段,記憶力就開始明顯的下滑了。這個階段每天的學習時間不用太多,學的太多,也容易忘記。

看書看了容易忘記,在老年人,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表現的是最為明顯的。在這個階段,一定不要每天學的太多,學一點就可以了。還要鍛鍊與人交流,學的東西要說出來,更有利於記憶。也會增加快樂感,幸福感。





網遊小魚兒44066093


記憶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存儲過程,一是再現過程。人腦的存儲過程和電腦有點相似。開始是瞬間記憶,瞬間記憶的時間約有5分鐘,有點像電腦的內存。如果瞬間記憶的內容得不到加強,5分鐘過後就會被忘記。否則,記憶的內容就會進入大腦的記憶區,如同文檔被寫入硬盤。大腦記憶區是留下的長期記憶信會被忘記。但是,要在需要的時候再現記憶內容,還需要建立起聯繫,以便在適當的環境下,大腦可以提取正確的信息。通常我們會把一些長期記憶忘記,是因為通向記憶的聯繫很容易被破壞,一些類似的事情很容易記混,就是這個原因。如果記憶的和動作或者場景建立了聯繫,這種記憶就不需要通過主動的回憶來提取,通過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機制就可以快速提取,這種記憶被稱為隱性記憶,如騎車一的。需要主動回憶的記憶被稱為顯性記憶。顯性記憶呈現遺忘曲線的規律,和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干擾信息的分佈有關。根據上述機理,背書時一次的信息量不能太大,一定不能超過5分鐘.獲得瞬間記憶後,需要反覆刺激3到5次,刺激最好的方式,是即時提取,就是乘瞬間記憶沒有消失的時候,把它從瞬間記憶區(大腦前庭)提取出來,再放回去。幾次之後記憶就被寫入緩存區,經過約24小時,這部分記憶,就可進入長期記憶區了。所以在記憶的第二天一定要複習,就是把記憶內容提取出來。複習的時候要努力回憶,不要再讀一遍。過了這個階段就需要反覆強化聯繫了。強化的方法,可以參考一些c速記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