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唐继尧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后行】

题记:每次读到蔡和唐的故事,都不免唏嘘很久。


蔡锷与唐继尧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后行】

蔡锷将军照


蔡锷与唐继尧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后行】

唐继尧将军照

蔡锷,1882年出生,唐继尧,1881年出生。唐继尧虽然比蔡锷在年龄上大一岁,但是在学历上,蔡锷却比唐继尧高三届。在他们那个时代,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官场都是等级森严的,所以蔡锷对唐继尧是可以颐指气使的,而唐继尧对蔡锷则是毕恭毕敬的。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昆明时,蔡锷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实力派,召集全体军官密议之后,蔡锷公推为革命政权的云南都督。云南就在1911年10月30日,向清廷宣布独立了。既独立矣,蔡都督坐镇昆明,一支由唐继尧率领的北伐革命军,就从云南攻入贵州。贵州既克,云南蔡都督乃向南京的革命政府力荐唐继尧出任贵州都督。半年之前,唐继尧还只是滇军里小小的管带,一夕之间,连升四级,如今竟能与名重四海的蔡都督平起平坐。非蔡都督何以至此?唐继尧对他的老长官、老学长的感激之情岂待细说?

此时,袁世凯身边诸将无能,尤其是自己的老班底——“虎”、“狗”暮气太重,段祺瑞身为陆军总长,对部内政务,一问三不知。冯国璋方面大员,公书鞅掌,每晨高卧至12时,成何体统?所以袁世凯要毁军练军,成立模范团,训练新军,以消除暮气。袁世凯心目中所看重的就是蔡锷,蔡锷和梁启超老师亦颇感袁世凯这个老伯乐的知遇,而颇有投效之心。因此梁、蔡师徒都认为蔡某非池中物,不应久困边屯,而应尽快离开云南。但是云南黑金遍地,富庶不下江浙,地接异国,可进可退,此一绝佳地盘,岂可轻弃,因此他们认为蔡氏这个飞天之龙一去,云南就应由唐继尧这个地头蛇接掌才属完全。如此经梁启超只党在袁世凯面前一再说项,结果终于得到了袁的默契,将蔡锷调回其母省湖南,蔡之原缺由唐继尧反滇接掌。消息一出,蔡、唐两方面固然皆大欢喜,而云南省内却引起了小小的风波(盖云南省内不乏野心家也),因此拒唐、迎唐两派在昆明街头难免剑拔弩张了。所幸离职将军犹在省内,余威未减,经过蔡将军一阵吆喝,反对派销声匿迹,唐继尧也就顺利回滇接班了。

后来,蔡锷被袁世凯调往北京,做了一个他一窍不通的经界局督办,怨声叹气,最后还要找个妓女小凤仙来打掩护才潜出藩篱。当蔡锷溜出北京,经日本、安南,于1915年12月19日到达昆明时,他和梁启超的原计划,是从唐继尧手中拿回云南都督一职,然后统率当年旧部,网络社会各界反袁分子,重建云南为根据地。可是蔡氏行装甫卸,便已看出近日云南的主客形势已非当年。今日之唐将军已非三四年前的唐管带,蔡氏今日只身来滇,只是袁世凯通缉待捕的逃犯,而非当年西南之都督。蔡氏若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唐将军首义讨袁,或有可行;若不知轻重,以老长官自居,发号施令,那就是自贻伊戚,寸步难行了。

而以现西南都督唐继尧将军来看,云南是吾土吾民,尔等远来就食,自当可随主便,反帝抗袁,总应以我为尊。衣我之衣,食我之食,还要骑我头上,未免太不自量力矣。要我接济,需磕头来请。

可从蔡锷的立场来看,哼,尔唐继尧有今日,不知饮水思源,难道还要恩将仇报?嗟来之食,丈夫不屑,反主为奴,焉有是理?何况反帝抗袁是为全民伸张正义,为此反要丧志辱身,服侍小人,情何以堪?

哎,世事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思想就会天翻地覆,两个人所想都没有错。人的选择很重要,有时候真得三思而后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