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教授:均衡營養,為健康保駕護航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除了加強個人防護,佩戴口罩,避免到公共場所或人群聚集的地方以外,如何注重營養,增強抵抗力,也是腫瘤患者打贏這場戰“疫”的關鍵。為此,《腫瘤醫學論壇》特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劉金英教授解讀“腫瘤患者如何進行科學的營養管理”,為正在治療或康復期的腫瘤患者提供專業的營養知識。

防疫 · 抗癌 | 劉金英教授:均衡營養,為健康保駕護航

劉金英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副主任營養師

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委員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營養醫學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老年保健學會膳食指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食品協會理事

中國烹飪協會關心下一代營養膳食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網+健康頻道專家顧問委員

中華醫學會全國醫生培訓特聘講師

北京營養師協會營養師臨床培訓帶教老師


重視營養評估,發揮主觀能動性

臨床上,針對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目前常用的篩查工具為營養風險篩查 2002(NRS 2002)。NRS 2002總評分計算方法為3項評分相加:營養受損狀況(體重及飲食攝入量變化)+疾病嚴重程度+年齡。NRS 2002是判斷患者是否有營養風險的工具,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詳細的營養評估。

經過營養風險篩查後,對於有營養風險的患者,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營養評估。患者主觀整體營養評分量表(PG-SGA)是最常用的量表評估法,是專門為腫瘤患者設計的營養狀況評估方法。PG-SGA由患者自我評估部分及醫務人員評估部分兩部分組成,具體內容包括體重、攝食情況、症狀、活動和身體功能、疾病與營養需求的關係、代謝方面的需要、體格檢查等7個方面,前4個方面由患者自己評估,後3個方面由醫務人員評估,總體評估包括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科學的營養評估為營養支持方案提供依據。

經過營養風險篩查及評估後,若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應積極進行相應的營養干預。腫瘤患者應重視營養篩查與評估,準確評估營養狀況,給予針對性的營養治療,改善臨床結局。那麼,

在疫情防控期間,居家防疫、減少外出的腫瘤患者如何注意自身的營養狀況呢?對此,劉金英教授提出兩點建議:第一,飲食和體重。進食量影響體重(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對患者而言,一般情況下體重能夠直觀反映身體的營養狀況(沒有肝腎疾病)。腫瘤患者在家應關注食量的變化,如果飲食有減少、體重有下降,患者及家屬就應該警惕,找原因並注意加強營養支持。第二,身體體質指數(BMI)。BMI=體重(單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單位:米),理想BMI值在18.5-23.9之間,腫瘤患者尤其是治療期間最好維持在22-25之間較為理想,加強鍛鍊增加身體肌肉的含量。

均衡營養,平衡膳食

劉金英教授指出,對腫瘤患者而言,無論是當下的疫情防控期間,還是平時,都應該做到均衡營養,平衡膳食。《黃帝內經》中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比較符合現代的平衡膳食原則。平衡膳食需要多樣化,只有多樣化才能達到一個飲食的平衡。合理膳食是維持整體細胞功能正常的基礎,是維持機體免疫力的物質基礎。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除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外,蛋白質參與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維持細胞組織生長、更新和修復,具有防禦疾病和抵抗外界病原侵襲的免疫能力。腫瘤患者的蛋白質攝入不僅為自身生理所必須,還為接受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期間的機體正常代謝和修復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蛋白質比正常人的需要量要高出一些。因此,對腫瘤患者而言,在保證平衡膳食的基礎上,要

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比如雞、鴨、魚、豬、牛、羊肉、蛋、奶、大豆及豆製品。劉金英教授強調道:“飲食平衡很重要,比如可以減少半兩主食,增加一個雞蛋。兩者熱量相近,這樣就在總能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優質蛋白的攝入。如果存在貧血,蛋白質的攝入還要多增加,比如增加一兩肉或一個雞蛋。如果是缺鐵性貧血應選擇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各種肝類等含鐵質豐富,吸收率高的肉類;蔬菜水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質的利用,含維生素C較高的水果有:獼猴桃、檸檬、柑橘、鮮棗、刺梨、山楂等;水果在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內進食比較有利鐵質的吸收利用。”

保證優質蛋白的基礎上,飲食上葷素搭配,增加食物多樣化,避免單一。每天至少一斤的蔬菜攝入,包含深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甘藍類等),水果要適量,每天五兩左右即可,避免攝入過多糖分(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製糖。另外,油脂提供必需脂肪酸,每天攝入30g左右(3茶匙)也可選擇一些多脂魚(鮭魚、金槍魚、三文魚等)。海藻類中含硒最高,它可使機體免疫得到改善,硒和維生素E可對加強免疫起協同作用,麥胚油、豆油、玉米油等維生素E最為豐富。在膳食中油脂類也可增加一些品種如含有單不飽和脂肪酸多的橄欖油也是不錯的選擇。隔離期或戶外活動少的患者建議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參與免疫調節。食物的多樣化及飲食的平衡,不僅為身體提供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維生素及礦物質,更增強了機體的抵抗力,為機體建立起一套堅固的防禦系統。

放化療患者更應注意營養儲備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營養儲備對於保障腫瘤治療全過程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放化療是把雙刃劍,在快速有效遏制癌細胞的同時,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會造成身體損傷。臨床上很多患者會因為白細胞下降導致免疫力低下、嚴重的骨髓抑制等問題中斷治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粘膜損傷等問題還會加重營養不良的發生。因此,加強營養干預必不可少

科學的營養支持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機體抗癌能力和治療的耐受性,有助於減少不良反應,改善身體功能,進而改善預後,提高生活質量。臨床上的營養干預要多方面考量,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營養管理方案。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增加營養儲備,是營養干預的基礎。若症狀比較嚴重,飲食減少,可用腸內營養製劑來補充食物攝入的不足。若消化道的症狀加重,可用藥物治療改善消化道的症狀。營養干預過程中,要監測掌握病人的攝食、體重等變化。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教育,讓患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合理的飲食行為,進而改善營養狀況。

專家寄語

1.放鬆心情,心態是戰勝疾病的統帥。愉悅的心情可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2.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是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的基礎。

3.適當運動,有規律的鍛鍊,強身健體,能夠改善免疫細胞的功能。

4.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維持正常免疫力對腫瘤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