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玉玺是皇帝的印章,特别是秦始皇所制作的玉玺,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天命之所在,被称为传国玉玺。在中国,没有一件宝物能够像传国玉玺那样具有传奇性,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争夺。今天留史君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传国玉玺的故事。

何谓玉玺

玺就是印,中国玺印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殷商时期。秦始皇以前,对于印的使用没有太多限制,老百姓也可以用金玉做印章,印章上也可以用龙虎钮。从秦始皇开始规定,皇帝的印称为玺(皇后或太后的也可称玺),用白玉,螭(读吃,一种小龙)虎钮,而其他人则不允许用,从等级上玉高于金。皇帝的玉玺是一组六枚,分别叫做“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印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称为乘舆六玺。其中皇帝行玺,用于封国;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西汉南越国文帝行玺金印

除了这六枚玉玺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制作了一枚特殊的玉玺,据说这枚玉玺由玉工孙寿刻制而成,用螭虎钮(也有说是五龙钮的),李斯亲自用大篆书撰写印文,印文像是鱼龙凤鸟的形状。这枚特殊的玉玺就是传国玉玺。

和氏璧的故事

说到玉玺就不得不提到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一说是荆山,一个意思)得到了一块璞玉(包着石头的玉),他把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工看,玉工说是石头,楚厉王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腿。楚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璞玉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让玉工看,玉工还说是石头,楚武王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腿。等到楚文王继位后,失去双腿的卞和无法再去献宝,只得抱着璞玉在楚山下面苦,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了血。楚文王听说后,派人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腿的人多了,为什么你要这样哭个不停啊?卞和说我哭不是因为受刑,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石头,明明是忠良却被认为是骗子。楚文王让玉工把璞玉剖开,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玉,这块玉被雕成了一枚玉璧,为了纪念卞和,称为和氏之璧。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春秋时期夔龙纹玉璧

战国时期,这枚和氏璧到了赵惠文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听说了,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实际上是要强夺和氏璧。赵惠文王没办法,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诡计,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好戏,为赵国保住了和氏璧,和氏璧也因此天下闻名,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

后来和氏璧应该是还落到秦始皇手中。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昆山之玉指的是和田玉,而随和之宝指的就是随侯珠和和氏璧。可见和氏璧是在秦始皇手中,而奇怪的是,之后和氏璧就神秘的消失于历史典籍之中了,它到哪儿去了呢?

传国玉玺是用什么做的?

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把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李斯亲笔写下篆字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所以之后和氏璧就不存在了。那么传国玉玺真的是和氏璧制成的吗?恐怕未必。

和氏璧是一种玉璧,什么是玉璧呢?玉璧是正中有孔,扁平的圆形玉器,原来是一种祭祀上天的礼器,类似的还有玉瑗(读院)和玉环。《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什么意思呢?玉璧的边叫“肉”,中间的孔叫“好”。如果外面边的宽度是中间圆孔直径的两倍,就称为璧;中间圆孔直径是外面边宽度的两倍,称为瑗;边的宽度和中间圆孔直径相等的,称为环。但是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并不是都很符合这一比例关系。总之,和氏璧应该是一个中间有孔的圆片状的东西。春秋时期的玉璧直径大小不一,大多在10厘米左右,厚度一般不足1厘米。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春秋时期夔龙纹玉瑗

而玉玺是什么样呢?秦汉时期,官方文书大多书写在竹简上,需要保密的竹简捆成一捆后,封上封泥,再盖上印玺,因此当时的印玺都很小。从出土的汉印来看,南越王赵眜的文帝行玺金印,3厘米宽,1.8厘米高;吕雉的皇后之玺玉印只有2.8厘米宽,2厘米高。后世改用纸张书写文书后,玺印可以直接盖在纸上,才变得越来越大。后人对于传国玉玺的记载,大多为四寸见方,约合近10厘米,在秦代显然是不实用的。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西汉皇后之玺

那么问题来了,中间有孔的圆片状玉璧能做成玉玺吗?从大小上看,做成3厘米左右见方的到是有可能,但是厚度不够啊。而要做成10厘米见方的,玉璧的直径至少得要30厘米,这种大小的玉璧比较少见,而且厚度更加存在问题。所以传国玉玺不大可能是和氏璧做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呢?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芈月传》电视剧中开脑洞的和氏璧

除了是和氏璧所制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传国玉玺由蓝田玉制成。如《晋书》中记载: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这样,传国玺的材质就有和氏璧和蓝田玉两种可能,而印文也有了两个版本。关于传国玺(包括和氏璧)的颜色,有人说是白色,有人说是蓝绿色、绿色或苍色(青绿、青黑),有人说是黑色,有人说是蓝田色(什么鬼?),有人说正面看是白色,侧面看是碧绿色,还有人说会放出五色的光芒。

蓝田自古出产美玉《汉书》中有:“蓝田,山出美玉”的记载,李商隐那首著名的无题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提到了蓝田玉。蓝田地处西安市,距离咸阳也不远,秦始皇用蓝田玉做一方秦国传国玺的可能性很大。只是这个传说中美妙的蓝田玉究竟是什么,现在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蓝田玉已经挖没了,现在看不到了;有人认为蓝田玉并不产自陕西蓝田,而是出自西域;还有人说现在蓝田县开采的蓝田玉就是古人说的蓝田玉。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现代蓝田玉手镯

现今在陕西省蓝田县城南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蓝田玉矿,或者说是现代蓝田玉矿。现在的蓝田玉大多为碧绿或黄绿色,是一种蛇纹石化大理岩,其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叶蛇纹石以及少量的滑石,质地并不像古人描述的那样美好,价格也不是很高。

再说说和氏璧是什么玉。发现璞玉的楚山这一地名很可能只是泛指,并不明确。有人认为和氏璧的玉质最有可能的是出产于楚国境内的独山玉。独山玉也称南阳玉,色彩较丰富,类似于翡翠,矿物成分属于蚀变斜长岩,主要为黝帘石化斜长岩及其它蚀变斜长岩等。如果和氏璧没有被做成玉玺,有人推测它可能被陪葬于秦始皇陵墓中,也可能毁于秦末的战乱。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独山玉矿石

玉玺的传奇

秦始皇做了传国玉玺,本打算大秦朝能够传至万世,没成想二世而终。秦朝灭亡时,秦王子婴将秦国的玉玺献给了刘邦,之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传国玉玺完成了第一次的“传国”。当然,实际使用的是六玺,传国玺只是作为一个象征。

西汉末年,王莽要扶持孺子婴做傀儡,就让堂弟王舜去找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很生气,但是也担心王莽的威胁,不敢不给,只得把玉玺扔到地上。据说传国玉玺因此被磕掉了一个角,后来被巧匠用金子补上,称为金镶玉玺。王莽死后,绿林军得到了玉玺,之后又传到了赤眉军手中。赤眉军被刘秀击败后,将玉玺献给了刘秀,玉玺在东汉继续流传了下去。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向巨源传本玉玺印文

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杀死了大将军何进,少帝和陈留王出宫避难,仓促间来不及携带玉玺,回来后发现六玺都在,唯独少了传国玉玺。后来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带着献帝迁往长安。参与讨伐董卓的孙坚带兵进驻洛阳废墟,打扫祭祀汉室宗庙,发现一口井里冒出五色光芒。孙坚派人到井里打捞,发现了传国玉玺,可能是十常侍之乱时,掌玺官藏到井里的。孙坚死后,想要僭位称帝的袁术(一说是袁绍)绑架了孙坚的夫人,索要走了传国玉玺。袁术败亡后,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后来汉献帝把帝位禅让给了曹丕,玉玺自然也传给了曹丕。据说曹丕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还让人在玉玺的侧面刻上了“魏受汉传国玺”的字样。

不久,曹魏的皇位又禅让给了司马家的晋室,西晋持续时间不长就灭亡了,传说战乱中玉玺到了后赵的石勒手中,石勒又在玉玺的侧面刻上了“天命石氏”四个字。这时玉玺一直在北方政权中流传,而偏安江南的东晋由于没有传国玺,被讥讽为“白板天子”。玉玺辗转传到武悼天王冉闵手中,冉闵被前燕的慕容儁抓了俘虏,他的儿子和手下为了向东晋求救兵,把玉玺送给了东晋,自此玉玺又流传于南朝。南朝梁武帝时期,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死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逃走,后来被北齐一名叫辛术的官员得到,玉玺又回到了北朝的北齐,之后传给了隋朝。一说真正的传国玺依然留在南朝,直到陈国被隋朝灭亡后,传到隋朝。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政权太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很多政权都私刻或伪造过传国玺。北周在原来六玺的基础上,又做了两枚玉玺,一枚为神玺,号称受之于天;一枚为传国玺,号称受之于运,与六玺合称八玺。新的两玺没啥实际的作用,就是皇帝开宴会的时候拿出来摆着。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蔡仲平传本玉玺印文

隋朝也弄了八玺,神玺还是没啥用,受命玺准备封禅的时候用。隋朝末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之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杀死,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后,他的手下将玉玺献给了李世民,从此玉玺到了大唐朝。传说隋炀帝的萧皇后去突厥的时候带着传国玺,直到贞观四年李靖打败了突厥,接回了萧皇后,传国玉玺才回到大唐,这一说法可信度不高。

唐朝也是八玺,神玺用于镇国;受命玺用于封禅礼神。太宗所刻受命玺,以白玉为螭首,印文为:“皇天景命有德者昌。”武则天认为玺与“熄”发音相近,不吉利,所以改称玺为宝,唐中宗复位后又改称玺,唐玄宗继位后,又改回宝,天宝初年,改玺书为宝书,此后玉玺都称为宝或宝玺。天宝十年,又将传国宝改称为承天大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毕景儒传本玉玺印文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玉玺先是从唐朝传到朱温的后梁,接着又传到李存勖的后唐。据说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身亡的时候,传国玺跟着一起被烧毁了。玉石在大火焚烧之下是能够解体的,如果传国玺真的和李从珂一起被烧掉了,那么后唐之后就不存在传国玉玺了。之后的后晋后周都是自己刻制的受命宝,后晋刻的是“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和“皇帝神宝”,后周刻的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和“皇帝神宝”。

宋代的皇帝也都是自己刻的玉玺,其中受命宝的印文是“恭膺天命之宝”、“天下同文之宝”、“承天受命之宝”、“天授传国受命之宝”等,宋徽宗还自己刻了一方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此外还有印文为“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镇国宝和“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的定命宝,与六玺合称九宝。当然这些玉玺在靖康之乱的时候基本上都被金人得到了。宋代也有人自称捡到传国玺献给朝廷,镇国宝就是有人进献的。宋哲宗在位时,咸阳有个叫段义的人进献了一枚玉玺,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蔡京等十三人鉴定,认为就是流传下来的秦朝传国玉玺。可是从后来宋徽宗自己又刻了一方同样印文的玉玺来看,这个进献的传国玺并没有得到认可,赝品的可能性很大。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毕景儒传本“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印文

南宋的受命宝为“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其他的基本和北宋一样。南宋末年,宋恭帝向元朝的伯颜投降,献上了玉玺,这里所献的应当也是南宋皇帝自己制作的玉玺。元朝在玉玺上玩的花样不多,基本上保持了传国宝、受命宝和六玺这八宝。据说伯颜曾将元朝太府监所藏的历代玉玺都磨去文字,作为玉料赏赐给了手下。只有武则天的玉玺因为印文刻的特别深,磨不掉,才幸免于难。

至元三十一年,元世祖忽必烈逝世,这时御史中丞崔彧宣称自己从元朝开国大将木华黎的曾孙家里得到一枚玉玺,玉玺的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献给了忽必烈的儿媳,后来的徽仁裕圣皇后。有人鉴定说这就是秦代的传国玺,徽仁裕圣皇后亲手把玉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帮助他顺利的继承了皇位。这枚玉玺完成使命后,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所终。

明初,元顺帝只是被打跑了,并没有向大明投降,所以明朝没有得到前朝的玉玺(后来讨伐北元的时候,抢到了一些),只能自己做。这种情况下,明朝对玉玺的队伍进行了大扩军,明初有十七枚宝玺,包括“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丹符出验四方”。嘉靖十八年,又新制了七枚,包括“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总共是二十四枚宝玺,各有各的用处。做这么多的玉玺,大概是想要淡化传国玺的影响。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故宫旧藏“大明皇帝之宝”白石印

其实明朝人对于所谓的秦传国玉玺,早就不纠结了。弘治十三年,有个平民在河道里挖到一枚玉玺,色青微白,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当地巡抚进献给了朝廷。礼部尚书傅瀚认为这枚玉玺与史籍上记载的并不相符,宋代以后的传国玉玺应该都是伪造的。自古受命以德,不以玺,我们自制的宝玺足以垂法万世,不必用伪造的秦玺来贻笑后人。弘治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薄赏献玺者,对于那颗玺也“却而不用”。此后有民间或者是蒙古人进献玉玺的,基本上都没得到重视。

明末,传国玉玺又出现了。据说当年元顺帝把它带到了蒙古,后来丢失了,过了二百多年,被一个放羊的捡到了,之后又到了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手中。林丹汗死后,察哈尔蒙古归降后金,这枚玉玺也献给了后金的皇太极。皇太极得到玉玺后很快称帝,建立大清。

之后清朝对于玉玺的制度和管理比较混乱。据乾隆考证,《大清会典》记载的御宝有二十九枚,而实际上仅交泰殿里就有三十九枚,而且有些用法也不对。那三十九枚中,有一枚没有印文的,也混在了里面。还有一枚的印文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也不知道是哪来的,估计就是皇太极那枚。此外乾隆三年,督河官还进献了一枚玉玺,印文同样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两枚都被乾隆认为是仿造的秦玺。

乾隆将清代的玉玺数量定为二十五枚,原因其一是因为周朝传了二十五代,是延续最久的朝代,乾隆也盼着清朝能够延续二十五代;其二是因为《周易》中有“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这二十五枚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皇帝之宝(满文)、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各有各的用处。材质有白玉、碧玉、墨玉、金、檀香木等,边长在6—19厘米之间,大小不等,印文均为满汉两种文字,只有一方皇帝之宝全部为满文。二十五玺统一保存在交泰殿里,其制度也一直保持到了清代结束。

除了这些“公章”外,皇帝还有一些私章,比如刻印最多的乾隆有“古稀天子之宝”(51方)、“八征耄念之宝”(64方)以及盖过无数书画的“乾隆御览之宝”等各类玺印一千余方。目前二十五玺和大部分的皇帝私章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一小部分私章则在清末民国的动乱中流落到了民间。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乾隆“古稀天子之宝”


结尾彩蛋

清代二十五玺欣赏: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大清受命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奉天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大清嗣天子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之宝(满文)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天子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尊亲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亲亲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行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皇帝信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天子行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天子信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敬天勤民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制诰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敕命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垂训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命德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钦文之玺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表章经史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巡狩天下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讨罪安民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制驭六师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敕正万邦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敕正万民之宝

传国玉玺有几颗?是和氏璧制成的吗?现在到了哪里?请看玉玺传奇

广运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