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界资本王玥:龙头+效率,产业互联网的起踏板

连界资本王玥:龙头+效率,产业互联网的起踏板

1

十年轮回,资产重配与“产业”回归

2009 年有两个历史性的机会,一个是买房,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其实十年一个轮回,到了2019年,也同样具备两个历史性机会,一个是过去几年不合理股权资产价格的重置,一个是产业互联网。

我们今天只讲讲后者,10年前以 3G 为代表的底层基础设施的成熟,让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开始成长、壮大进而井喷式爆发,通讯、娱乐、消费等各个行业的无数企业开始冒头。

到今天,中国的消费互联网这颗树上的果实成熟的差不多了,另外一棵树慢慢开始长出来,就是产业互联网。

万物皆有周期,存量取代流量,流量变现,现在互联网的流量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

电商时代的红利已经所剩无几,中国线上零售交易额增速已经放缓,复合年增长率从十年前的 40%~50%跌至近几年的 25%。

电商平台日趋饱和,竞争加剧,获客和留客成本持续攀高,这些都说明了一件事:对于创业者来说,以2C为中心的消费互联网早已不是理想方向,而以 2B 为导向的产业互联网刚慢慢打开大门。

连界资本王玥:龙头+效率,产业互联网的起踏板

2

这一波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迭代的周期内,哪些企业具有快速规模化扩张的潜力呢?

我认为是两点:

第一, 这个企业具有提升效率的能力

中国的人口基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巨型市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市场上有较大流量红利,很少有人会关注效率与成本,高速的增长足以抹平成本的浪费。但近年,我们发现,市场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着市场的发展,产业链条在变长,企业间协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变成一个迫切的需求,所以我们说,做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提升行业效率。

如何提升行业效率,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掉中间商”。

“卖家多赚钱,买家少花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句口号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被铺天盖地的宣扬,但实际上“没有中间商”环节的模式仍聚集在整个产业链的下游端,即从大 B到 C 端消费者这一段中。而在产业互联网中,“消灭中间商”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口号,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找钢网,在自营模式中跳过了各级代理,上游端直接和各民营钢厂达成合作,下游端直接到达小微次级终端,他绕过了一些中间商,然后把自己变成了那个 “唯一必要的中间环节”,而这个“唯一必要的中间环节”就是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机会。

市场发展到现在其实只有两个方向:一是做存量市场优化,二是创造增量。

增量经济时代正离我们而去,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等国家都很早就进入了大体量的存量经济时代,2019 年我们看到的各种国际大事,包括日韩贸易战、巴西右派总统上台、印巴冲突、英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求脱欧、新加坡经济下滑、美国同全世界打贸易战,也许都与找不到经济的增长空间有关。而中国同样告别了 GDP 高歌猛进的增量经济时代。

增量经济结束了,资本过剩的时代也结束了,再只顾“仰望星空”地寻找增量空间后果可能会很危险, 过去大量倒下的创业者和血本无归的创业风投就是前车之鉴;而对于占据中国 94%GDP 的各个传统行业来说,存量市场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提升效率其实就是做存量经济的核心。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人员效率、组织效率,资产效率,都能找到可优化的空间。我们一直说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就是因为以“互联网”为名的所有新技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

第二, 这个企业本身在原领域内就是具有产业场景,产业资源,产业经验的龙头企业:

1.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物流作用

一部分传统行业,如农产品、白糖,从生产到流通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产品在本地与外地间流通,需要本地批发商进行产品集散;还有一些批发商是将城市里的货运到农村去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物流作用和物流成本,如果去掉他们换成产业互联网企业自己去做,货物流通会遇到困难,成本会升高,那么这些中间商就是有价值的,是不应该“被去掉”的。

2.它能够起到“资金平台”作用

大型商超沃尔玛为例,沃尔玛是不可能给他的供货厂家直接现金结款的,但是比如海天酱油这类的厂家,一定会要求“先收钱,后给货”。为了避免此类矛盾,就需要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等中间商起到“资金托盘”的作用,能给生产厂家预先垫付货款,以更灵活充足的提货机制来满足沃尔玛等大B的需求,那么他对于整个产业链就是有价值的。

3.他能触达最终消费者之前的最后一环

无论是 to C、to G还是 to B,距离C端客户最近的小 B 都是必须保留的高价值环节,因为它们掌握着客户/消费者最直接的需求。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核心价值都源自于C端用户,所以通过最后一米的小B看到C端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以外,如果当某个产业中某个批发商已经壮大到掌握了足够多的产品资源或客户资源或其他重要的人脉资源,那么这些中间商也是不能去掉的,或者说是去不掉的。想要撼动他们与产业链中各方的紧密关系非常艰难,与其干掉他们,寻求合作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可以说,这样的“中间商”也许是更有可能成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成功条件。

连界资本王玥:龙头+效率,产业互联网的起踏板

3

对于已经拥有产业场景和数字化能力龙头企业,想做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应该做到哪些事?

首先,不是一定要找到“唯一解”模式

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商业逻辑还是要回归基本商业价值, 重视收益和成本,而非固定这种模式或是另一种模式。我认为所有的模式都可以进到产业互联网中,市场自然会有一个收益和成本的杠杆来筛选他们。

第二,找到最痛的痛点,并解决它

产业互联网的机会属于拥有真正产业场景的企业,他们要对这个行业非常的熟悉,知道行业中最痛最紧急的点在哪里。空有新技术没办法落地,只守着产业场景而找不到切入点也像是守着宝库而没有钥匙。只有能够“找准”切入点,并且“用对”新技术去改进企业的痛点,才能更好的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机会。

第三,不要用 2C 的思路去做 2B 的事情

做产业互联网和做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企业拥有不同的能力模型。做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和做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组织能力不一样的。这里并不是说产业互联网企业有解决产业场景的能力,而消费互联网企业没有。滴滴美团小黄车他们都解决了“工作日午餐”和“最后一公里”等重要的场景问题,我这里说的组织能力其实是指企业做 B 端客户的能力。

做 2B 业务和做2C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做 C 端客户我们可以用烧钱补贴的方式去获取一千万用户,但在 2B 的时候,单纯的流量或者烧钱是没有用的。做2B的企业,需要能够真正打造一支队伍,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够和客户进行匹配,达成合作,比如在顶端如何促进战略合作,前端如何地推、如何铺开市场、如何完成销售,后端如何做好客户的线下的运营、管理与服务等等,这些对想做 2B 业务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纯消费互联网企业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就像阿里与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布局竞争中,2B 出身的阿里铁军看起来确实比做C端起家的腾讯更游刃有余。

第四,别错过拥有未来机会的行业

数字化水平落后行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中显示, 整体数字化水平不超过平均值,且 GDP 占比超过 7%的行业有高端制造、基础产 品制造、化工制药、农业与建筑业,这些行业亟待数字化技术赋能来提升行业效率。

市场碎片化行业:而未来能出跑千亿级市值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司的领域,首先必须是万亿级市场,然后消费侧和供给侧完全碎片化。而且这个“双碎”碎到第一名加第十名的市场占有率到不了这个行业的 10%。这样的状态下,与消费侧紧密相关的领域,都有可能跑出千亿级市值的公司。

利用新科技、新体系让传统企业资源重新得到合理配置,让产业场景得到优化,加速企业发展。

新机会就在这一波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迭代的周期内,但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谈产业互联网,还是要遵循商业的基础逻辑,关注我们的现金循环周期,一个现金循环好的产业互联网公司,不仅不会像消费互联网公司一样通过烧钱来壮大,甚至还会有规模化利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