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程蝶衣的性格心理的變化是推動這部電影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從少年學戲到成名,再到後來的種種遭遇,程蝶衣的悲劇正是始於童年的“創傷性情景”。影片中的程蝶衣是一個身份認同的矛盾體,是天性與環境作用下對自己性別身份與形象的雙重誤認。

緬懷張國榮逝世17週年|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學花旦對他性格心理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年少成名,而且他自己潛意識裡也逐漸向女性角色傾斜,越來越迴避男性特徵,從著裝到行為,以至於自我性別認知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完善自己旦角的同時,在性別意識上也越來越模糊。人戲不分使得性格心理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緬懷張國榮逝世17週年|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張公公的那場戲對少年時期的程蝶衣的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也不必刻意誇大對他的影響,只是一個人生噩夢插曲,不堪回首。

緬懷張國榮逝世17週年|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與段小樓(小石頭)的感情,不用刻意誤讀。程蝶衣喜歡小石頭,那是肯定的。但喜歡分為好多種,是不是上升到同性戀了?,也許摻雜這種成分,但更多的是由於從小的依賴帶來;是人戲不分,藝術與生活的混亂。其實程蝶衣對段小樓也可以叫柏拉圖愛戀,是希臘哲學家之間的惺惺相惜,是伯牙子期的那種由藝術而來的心靈相通。但相對於前者,他們的成長環境是殘酷惡劣的,這種從小而來的感情,因為藝術上的原因,即使霸王、虞姬這種角色,也帶上了同性之戀的成分。但是更多的這種同性關係在程蝶衣那裡還是舞臺上的,他只是希望一直這樣下去,沒有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或者說生活中他也這麼認為還是很小,但由於生活在他的世界中所佔的比例不大,他希望一直跟著師哥唱戲。但是菊仙的介入,讓他感覺到一切發生了變化。

緬懷張國榮逝世17週年|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他與袁四爺的感情,帶有自我墮落的成分在,但是因為袁四爺也懂京戲,而且對他百般照顧,發生了文革中段小樓說的那樣的同性的事情。“塵世間,男子陽汙,女子陰穢,獨觀世音集兩者之精於一身,歡喜無量呵。”袁四爺的這句話令程蝶衣更加執迷於錯亂的性別認同。自此,他有著一個男人的生理軀體,但生命本色卻是虞姬這個唯美的劇情人物。

緬懷張國榮逝世17週年|回看27年前的“程蝶衣”讓人淚目

  與菊仙的感情是較為複雜。很長的一段的時間裡,蝶衣認為是菊仙害了他,破壞了他的世界,他恨她。然而,在看蝶衣戒大煙的時候,總是回憶起母親,菊仙的出現並且抱起了他,使他填補了這個空缺。我想說的是菊仙一直會有他母親的影子在,因為他母親是妓女,菊仙也是,他恐怕也一直恨他母親,但在午夜夢迴卻又深深的懷念,他畢竟是個男兒,有些東西只能藏在心理,直到最後,他也沒發現他對菊仙的感情。

  存在主義者克爾凱郭爾說,人是精神,精神是自我, 而人是有限與無限、瞬間和永恆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綜合體,一種可能與必然的綜合。人是一個孤獨化的個人。在這種孤獨化中,有的人把自己投射到物質財富、名譽、政治權力中,這一類人儘量在外來的東西中找到做人的尊嚴與感覺,盡情享受著生活的花花草草,儘量享受著生活中的每份陽光;另一類人,把自我投射到自身,投射到靈魂身上,這意味著他需要一個更高更充實的參考體系去衡量自己的得失成敗。不幸的是,後一類人的參考體系不如金錢、名譽、權力那樣直接。程蝶衣一生的心路歷程屬於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