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OL殺人事件(最終篇)

渡邊泰子的“自毀行為”,其實一直是這起案件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的原因。

一名出自中等家庭,畢業於頂級學府,就職於大型上市企業,而且位居中層管理的年輕女性,明明賬戶裡有著大量的存款,家庭環境也相當優越,為何會在下班後,兼職做著賣淫的行當呢?

自毀行為,或者稱其為“自我傷害行為”,我們聽到這個詞往往會想到“自殘”、“自殺”等等直觀的“自毀”。

然而事實上,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的現象,由於會對我們自己產生心理上的或是社會上的危害,也被劃歸在自毀行為之中,例如逃避必要的人際交往、對必須要完成的事情進行拖延、不計後果進行的衝動行為、服用過量藥物和毒品、進食障礙(暴飲暴食、厭食)、酗酒等等。而在心理學中,自毀行為的出現,是有可能因為一些人格障礙而導致的。

最常見的會引發“自毀行為”的人格障礙有:逃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AvPD),依賴型人格障礙(DPD),妄想型人格障礙(PPD),類精神分裂人格障礙(SzPD)和 分裂性人格障礙(STPD)。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些人格障礙的特徵:

逃避型人格障礙的特點是,患者會在社交和公共場合裡因自卑而非常敏感,很容易因批評而感覺到傷害,逃避不熟悉的事物,拒絕冒險。他們往往朋友很少,尤其不喜歡與可能批評他們的人來往。他們往往相信自己是笨拙的、不勝任的,因此“自卑”往往是這種人格形成的原因。

逃避型人格障礙會由於對自己的自卑感,主觀上逃避很多社交活動,使自己與社會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從患者本人的意願來說,他們還是想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關係的。

依賴型人格障礙,經常會讓人覺得是“沒有主見”。他們會在重大決策時過分依賴他人為自己做決定,基本不主動提出要求,傾向於順從他人意願,而且過分依賴家人、朋友的關係維繫,對“被拋棄”有強大的恐懼感。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自毀行為,首先表現在對自己應該所做的決定並不負責,而且忽視自己的需求,而將他人的需求優先。當感到自己被忽視、拋棄時,依賴型人格有可能會利用自殘的方式來要挾對方。

妄想型人格障礙的情況表現就較為嚴重了。患者會對身邊的事物、朋友、同事、家人等等存在著無根據的懷疑,而且會傾向於懷疑大部分人都在傷害或者欺騙自己。對於一句普通的話或是事情,他們可能會過度敏感地感覺到自己被別人針對、威脅,並且對此長期心中存有怨恨。最明顯的一點是,他(她)們會頻繁懷疑伴侶對自己有不忠行為。

這種人格障礙的自毀行為,第一就表現在對人際關係的破壞方面。由於對周圍的人都存在著廣泛的懷疑,因此他們往往會將人際關係搞砸。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很難以發現的病狀。患者表現得對人際交往非常冷漠,不善表達和情感透露。他們對社會的關心很少,情感缺乏起伏,幾乎不會有“高興”的狀態出現,但基本沒有攻擊性、報復性的行為。因為人際交往很少,所以大部分患者沒有朋友,交往僅限於最親密的家人。對異性和性行為的需求也非常低。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自毀行為,表現在由於患者本身缺乏對自身問題的察覺,而以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應如此,因此他們會自我適應,遠離與他人交往。而其他人也會因為這種人“難以打交道”,因此逐漸疏遠他們。

分裂型人格障礙,其實類似於程度較輕的“精神分裂”。患者往往持有分裂特徵,例如相信自己有第六感、可以通靈、會魔法、可以聽到無生命的物質對他們說話,出現幻聽、幻視,而這影響其語言也會支離破碎,難以理解。同時,患者會有一定的疑心,認為無關的人所說的事情與自己有關,在社交中有焦慮感,無法維持友情。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自毀行為,其實與妄想型人格障礙類似,但區別是分裂型人格障礙在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令人感到“難以理解”的行為,例如突然跟不存在的人說話等等。但總之,這樣的行為會對他們的社交關係產生嚴重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幾種人格障礙並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有可能複合地出現,更有可能結合未列在這其中的其他人格障礙,例如邊緣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同時出現。

根據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神經學研究,這些“自毀行為”的動因,被稱作“負面緊迫感(Negative Urgency)”(Regan E.Settles,2011)。負面緊迫感的表現為:

高度神經質:容易感到緊張、敏感、精神痛苦。

親和性低下:在與人交往中容易懷疑、否定他人,並且缺乏同情心。

一貫性低下: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自律性、道德感,缺乏條理性。

而在負面緊迫感的影響之下,人會逐漸喪失“心理連貫性(Sence of coherence)”。如何理解“心理連貫性”呢?它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對所從事的事情感到“能夠理解”(Comprehensibility)

2. 對所從事的事情感到“能夠掌握”(Manageability)

3. 對所從事的事情感到“有意義”(Meaningfulness)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於負面緊迫感之中,他/她會認為自己無法理解在做的事情,而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掌握、完成這件事情,並且感到做這件事情沒有意義。(山崎,戸ヶ裡,坂野,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