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唯一失明掌權者—漢文帝劉恆皇后竇猗房

說起竇猗房在西漢年間的知名度,那絕不亞於她的前輩呂雉。竇猗房歷經呂后專權、文景之治,親自圈定劉徹做孫輩接班人,使得稱雄千古的漢武大帝也不得不忌憚三分,好容易熬到她老死歸天,才敢放開手腳,大刀闊斧。

中國史上唯一失明掌權者—漢文帝劉恆皇后竇猗房

一生幸運

竇猗房出生於趙地清河觀津(今衡水武邑)的窮苦家庭,十餘歲被選為宮女,得以免除餓死、轉賣、嫁村漢等幾種既定命運,邁向人生幸運的第一步;

更幸運的是,她很快離開了皇宮,遇到一個對她不錯的男人——代王劉恆(劉邦與薄姬所生,後為漢文帝),從此登上未央宮的玉石臺階;

她是個幸運的母親,為劉恆生下了兩子一女,劉嫖、劉啟、劉武,後來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她還是個旺夫的妻子,呂后死後,諸大臣議定劉恆繼位為帝。

據說21世紀最幸運的是男人有錢死老婆,與此相對應的幸運是小三扶正。劉恆繼位前後,正室及其四個兒子相繼死去,劉啟幸運地當了太子,竇猗房幸運地做了皇后;

比其他皇后們更幸運的是,後宮佳麗如雲,竇漪房雙目失明,仍然保住了皇后的寶座。宮廷鬥爭當然不可避免,幸運的是有大臣支持盲眼皇后;

大富大貴之後,她幸運地找到了被多次拐賣的幼弟竇廣國,她當皇后期間追封亡父為侯,為他建修陵墓;做太后期間封兄弟子侄為侯,西漢椒房之貴,一步登天,無出其上;

作為一個母親,她很幸運地有個孝順兒子,劉啟非常聽媽的話。竇猗房寵愛幼子劉武,想讓劉武兄終弟及,漢景帝便答應了,幸虧大臣們集體反對,連竇猗房的侄兒竇嬰都站出來公開批評,此事才算作罷;

作為歷史的一位創造者,竇猗房僥倖地聽從了女兒館陶公主劉嫖的摻合,選定了二婚女王娡所生的小兒子劉彘做大漢儲君。劉彘還有個名字,叫做劉徹;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能夠壽終正寢,才是最大的幸運。劉徹登基後,竇猗房長期手握虎符,漢武帝無兵可調,遠伐匈奴的雄心壯志長期無法實現,竇猗房得以在71歲高齡駕鶴西去,風光大葬。


幸運的背後

中國史上唯一失明掌權者—漢文帝劉恆皇后竇猗房

幸運不是毛毛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竇猗房酷愛黃老學說,她“無為而治”的思路與漢武帝的儒學治國思路形成強烈衝突,一度在朝堂上劍拔弩張,勢同水火,把意識形態的爭鳴上升到了最高層面。

其實竇猗房做人做事,實在算不上清靜無為,亦不隨遇而安,特別是她早年的所作所為。

她初入皇宮時,做宮女時間並不長,這乃是樁幸事,須知伴君如伴虎,更何況竇猗房服侍的是呂后。宮人們無不時時刻刻都捏把汗,一不小心便會丟掉性命,但凡能存活下來的大抵都是聰明人。

竇猗房自然是聰明人,當她聽說呂后要給每一位諸侯王賞五名宮女,立即去求掌事宦官將她分到她的家鄉趙國。不過她雖然活絡,懂得爭取,但終究在宮裡的歲月淺,掌事的太監並沒把她的話當回事,結果她被迫來到代國(山西晉陽)。

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恆比竇猗房小三歲,但竇猗房善於察言觀色,會討人喜歡,又受過呂后的耳提面命,接人待物進退有度,侍奉婆婆勤勉得體,很快就獲得了劉恆和薄太后的喜愛。劉恆十四歲的時候,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劉啟出生了。

雖然劉恆很喜歡竇猗房,但竇猗房畢竟是宮女出身,劉恆還是另娶了王后,並生了四個兒子,那是名正言順的代王嫡子。

劉恆23歲稱帝,代王后死於此前,四個嫡子在父王繼位後接連去世。漢文帝元年,劉啟被立為太子,竇猗房被封為皇后。五個勁敵在最合適的時間為竇猗房和劉啟騰出位置,說是巧合,也未免太巧了。

要知道,竇猗房親眼見識過呂后玩弄宮廷鬥爭的政治手腕,比她年輕的代王后可沒有類似的經歷和經驗。史傳竇猗房做姬妾時對正室和嫡子非常恭順,還教育自己的三個孩子做小伏低,要知道竇猗房此前並未受過正式的文化教育,即使她的種種做法沒有陰謀成分,那至少也算得上是矯情了。不過,宮廷內,與三從四德閨訓禮儀相比較,生存和上位應該排在最前面。

通常評價一位皇后是否賢良,第一要看的,不是史書怎樣褒貶,而是後宮子息如何。劉恆見於史冊有名有姓的兒子只有四個,其中三個活到成年,除了竇猗房所出劉啟、劉武外,就只有一個生母地位低微的劉參,還沒活過老爹,死在劉恆之前。

很說明問題哦。

竇猗房失明後,劉恆最寵愛的是慎夫人、尹姬二人,慎夫人恃寵生驕,在宮中與竇猗房平起平坐,侍叢車駕、禮遇規格均與皇后一樣對待,竇猗房既不生氣,也不干涉,很“賢良”地對待丈夫的寵姬,容忍程度連大臣們都看不下眼。

難道她不擔心慎夫人取而代之嗎?

她當然不用擔心,因為慎、尹兩位美女都沒能生育兒女。只要穩居太后之位,該擔心未來的不應該是那些曾經風光的姬妾嗎?郎中袁盎某次看到慎夫人僭越,怕得不得了,趕忙對漢文帝和慎夫人舉例做出說明。例子很現成,前不久才發生,就是呂后將劉邦寵姬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一語驚醒夢中人,劉恆和慎夫人恍然大悟,立即矯正錯誤,慎夫人為此還送五十斤黃金給袁盎。


權利失明

中國史上唯一失明掌權者—漢文帝劉恆皇后竇猗房

如同春秋時期“掘地見母”武姜的故事一樣,竇猗房不喜歡大兒子劉啟,只喜歡小兒子劉武,在她看來,劉武英明神武,戰功赫赫,天生是當皇帝的料,於是她在大兒子面前念念叨叨,一心想讓劉武繼承兄長的帝位。劉啟在位16年,從他32歲繼位開始,到劉武(約)40歲去世,在生母的支持下,胞弟爭儲延續了13年。

漢景帝后期,漢朝經過幾十年的恢復和振興,社會發展已經和秦末漢初大不一樣,劉邦呂雉推行的無為而治已經不適合實際情況,竇猗房的因循守舊的思想,極大地禁錮了國家振興速度。她持內政外交,重用竇氏外戚,多次要求劉恆和劉徹殺儒生、誅邊將,她喜歡黃老學說,就要求所有的皇族、外戚和大臣像學習三個代表一樣學習黃老學說,儒生轅固生因為宣傳儒學,被她投入野豬圈,幸好漢景帝扔給轅固生一把刀,才僥倖留了條命。竇猗房多次因政見不合,與侄子竇嬰鬧矛盾,以致她死後不久,竇氏外戚很快敗於新崛起的王氏外戚。

竇猗房這個老女人,出身鄉間卻嗜好乾政,真不知她的政治自信心從何而來?莫非是來自當年宮廷鬥爭的戰績?

太后干政這事兒,在她自己兒子掌權期間倒也罷了,劉啟大約很信任他老孃的政治手腕;可到了孫子當政時她也這麼著,那就招人厭了,說不定劉徹坐在龍椅上,日裡夜裡都在心裡咒她老不死呢。

漢武帝16歲稱帝,在竇猗房面前早請示晚彙報,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名儒申公看不過眼,上書建議“無奏事太皇太后”,竇太后大怒,下令殺了趙綰、王臧。

漢武帝當了三年的傀儡,雄才大略按捺不住,恰好閩越國兵圍東甌(今浙江溫州、台州一代),東甌向漢廷告急。竇猗房要求漢武帝非暴力解決爭端,漢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徵調會稽郡(治在蘇州)的水師救東甌。閩越王郢聞訊自動撤兵。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主動請求舉國4萬多人遷入漢境。危機順利解除,竇太后終於看清現實,不得不交出兵符。

但漢武帝仍是畏首畏尾,又忍了三年,終於熬死了竇太后,這才長舒一口氣,開始大展拳腳。後來,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攘夷拓土、成就一代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