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口罩風波”,業內出口企業人員:荷方誤操作讓“中國製造”蒙冤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倪浩】荷蘭相關部門張冠李戴,錯將個人防護口罩當醫用口罩,讓中國製造“蒙冤”。國內一家口罩外貿企業工作人員3日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根據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瞭解,目前,各國制定的口罩標準各異,美國標準採用N系列,中國則是KN系列,歐盟標準為FFP系列。按照工業標準定製的中國KN95口罩顯然無法通過歐盟FPP2醫用口罩防護指標測試。

廣東一傢俱有歐盟CE認證的口罩外貿企業工作人員4月3日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中國出口的那批口罩已經標明是民用產品,他們卻發給了醫護一線人員,標準不同肯定是不行的。

一位醫學界研究人員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說,口罩出口商已經明示口罩的用途,不算質量問題,更談不上假冒偽劣。至於採購方最後用於什麼用途,屬中國企業方無法管控的範疇。她同時提到,在歐洲疫情蔓延時期,一些部門在管理上容易出現混亂。

據荷蘭媒體3月28日的報道,荷蘭從中國採購60萬個口罩發放給一線醫護人員,後稱這批口罩不達醫用標準,隨後荷蘭衛生部對這批口罩進行召回處理。西方多家媒體紛紛藉此炒作“中國製造”出現“質量問題”。

消息回傳國內,引起輿論高度關注。中國商務部隨即進行核實,並在4月2日下午公佈結果:荷蘭公司向中國相關企業採購的這批口罩為個人防護用的非醫療用口罩。有關企業出口時也做出說明,非醫用口罩不能用於醫療用途,也不能用於在重症監護室工作的醫護人員。

雖然中國商務部對此事進行了官方回應,但此次採購確是荷蘭代理公司與中國企業間進行的市場行為。上述研究人員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國際間的採購有許多層次,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採購最為常見。而上述廣東企業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的外貿訂單一般是供向國外客戶,都是純粹的市場交易行為,與政府無關。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此前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也說,企業間的貿易糾紛希望企業間解決,政府不負直接責任。

疫情期間,外方如何採購到符合標準的醫療產品?商務部外貿司二級巡視員劉長於在4月2日提醒說,希望國外採購方選擇在中國藥監部門註冊的產品供應商。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註冊管理辦法》,口罩、防護服等屬於第二類醫療器械,企業在向藥監部門進行註冊申請時需要提交一系列的資料,不符合要求者,藥監部門將不予批准。上述醫學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國內註冊審批的企業產品才是符合要求和標準的。中國一些口罩企業優先取得了歐盟認證卻沒有國內認證,這意味著歐洲客戶無形當中放棄了一個有效的保障。

出口荷蘭口罩質量問題,已真相大白,但為嚴管中國製造,商務部等三部門緊急下發《關於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對中國相關行業進行政策約束。4月2日晚,商務部三部門又對《公告》做出解釋,依法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切實維護醫療物資出口市場秩序。對醫療物資出口中出現質量問題,將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調查,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依法懲處,絕不姑息。

商務部網站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1日以來,全國共驗放出口口罩、防護服等主要防控物資27.7億件,價值62.9億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