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英倫理和儒家大眾倫理的區別在什麼方面有所體現?

呂益磊


儒家思想是由先秦時期的孔子提出,以倫理道德為核心,提倡仁義禮智信,其代表人物有孟子旬子等。

儒家精英以道德倫理為核心,希望道德能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反映的是等級嚴格的宗法制度,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

儒家大眾倫理在現今社會里也適用,人人心中要有社會規範倫理道德,要重義輕利,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力求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作為一個人,必須保持頭腦理智,心懷一顆慈悲之心,尊老愛幼,不要失信你的朋友,作到言出必行,這也許就是儒家大眾倫理的體現。


夢有個缺口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他的學生曾子下的註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進一步在《大學》中指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儒家並無精英倫理和大眾倫理之分,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七證修養的功夫,以“內聖外王”的修為來完成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儒家以“孝道”為本,“四海之內皆兄弟”,以“孝悌”為根本,貫穿“仁、義、禮、智、信”的行持,從“孔孟”到“程朱理學”、再到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乃至於曾國潘的“經世致用”,都是由“誠意正心”的內證功德為本,來實現“修齊治平”之用的。

然而現實中是存在著精英倫理和大眾倫理的區別的,由於不同群體之間價值觀不同所形成,比如上層社會人邦人、下層社會人踩人,上層社會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名聲,其次每個人都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大家都想用自己手裡的資源來換取別人手裡的資源,由於大家都樂於分享,所以大家所掌握的資源都越來越多;下層社會的人僅僅為了生存疲於奔命,在夾縫裡求生存,往往缺少文化、不在乎尊嚴、缺乏安全感,行為上往往斤斤計較、相互踩踏,由於資源乏少,所以相互爭奪。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要學會看別人的優點,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成就才能有多大,“格局”決定“結局”。有這樣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天堂和地獄都是用長勺子吃飯,在地獄每個人用長勺子吃飯,勺子比胳膊長,所以吃不到嘴裡,飢餓難耐,苦不堪言。在天堂每個人用長勺子吃飯,勺子比胳膊長,大家相互餵食吃,其樂融融,幸福無邊。地獄中人個個自私,所以吃不到食;天堂中人個個無私,所以吃喝不愁。

所以我們不要緊緊盯著自己想要的,而是要反過來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別人,越給予他人自己越富有,每一個當下都有無限的可能,心開意解,無限鮮活的智慧當下湧現。



千江月JC


公子哥兒,食色者,性也,三妻四妾乃大丈夫。對大眾,色字頭上一把刀,把大眾人等的性愛,說成是淫慾。


安平144796971


儒家沒有什麼精英倫理和大眾倫理之分,因為儒家講究人人可以成聖賢。所以儒家本質就是修身之學。

儒家經典大中論孟,四書五經,講究治齊修平,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每個人都應該看重的仁義禮智信等修行。

所以無論你是官員,還是農民,還是讀書人,多學學儒家,本質都是在成聖賢之路。滅山中賊易,滅心中賊難,也是這個意思。積福報守戒律,好好行善積德,最後晚運一定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