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精神實質


祭祖維繫古今

千萬年來,祭祖都是中國人生活的重心。遠在八千年前,國人已經不但用一隻豬來祭祖,更將一對做工精細、價值連城的玉耳環,跟隨已故的族長一起下葬。這一對玉耳環,直徑僅僅相差不到0.1公分,在科技不發達、沒有機械化工具的上古時代,如何能加工得如此精準,至今仍是一個謎。

這是近年來,我國在內蒙赤峰的重大考古發現,考古學家指出:這對玉耳環是族長地位的標誌,展示出族長之德如玉,能夠與天地互參,即“德配天地者為君”。族長作古時,族人將這對玉耳環陪葬,顯示出族人對於族長的恭敬,族長雖然離世,但其與天地合德之教誨,族人將一直承繼下去。這個習俗顯示出正體字的“聽”字耳下有玉的實際情況,即“聽思聰”。正體字“聽”的右邊是德的半邊,說明要聽德之音。修德以彰顯本性本善的真實智慧(明明德),這是修身與教化的目的所在。這一切的教化,集中體現在祭祖這個重要的集體活動之中。是故,八千年來,我國人民祭祖的活動從未中斷過。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在內蒙古赤峰興隆窪史前聚落的考古發現,聚落房屋排列整齊,一位族長葬在房間的正位(即坐北向南),耳邊有製作精美的一對玉耳環(如圖)。這與《禮記》「為人君南面而聽天下,視時候以授民事」的文字記錄互證。

二千八百年前,一位名叫克的人,夢周天子委以重任。孝順的他感念祖德庇佑,立即恭恭敬敬為祖父製作了一個鼎,好在祭祖時讓族人都能視其鼎而思祖德。鼎上有銘文二百八十個字,記錄了祖父的謙虛、至誠:“您的心胸平和謙讓,您的深思淡泊寧靜,您的德行純一、充滿智慧……您令遠者懷念、近者依戀。您的至誠感格上天,令上下彼此信任。”這就是著名的國寶西周大克鼎,其做工之精美、藝術價值之高今人十分讚歎。從周朝的臣子如此孝順,常念祖恩,國人又如此謙謹誠敬,周代聖賢教育之成就由此可見。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著名的國寶,西周大克鼎及鼎內的銘文拓片。文中所引的銘文,原文是:「克曰:穆穆文且師華父,悤氒心,靜於猷,氒德,肆克龏保氒闢龏王,諫辪王家,叀於萬民。遠能邇,克猒於皇天,於上下,屯亡敃,易無疆。」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上述這兩個國寶做工如此精細,也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祖宗的那分恭敬、誠意和感恩,已經超越時空,令現代中外人士都為之動容。上古以玉祭祖,傳播德音;周代鑄鼎鐫銘,弘揚謙和。古人念念不忘祖宗教誨,以力行之,這便是祭祖的精神實質。


經書以承繼家道

在我國,家譜之普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即公元十四世紀晚期。此前,維繫家道、家學的,形式上是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祖孫相傳的經書;實質上是世代相傳、造就聖賢的家庭教育。國人熟悉的五經,最初是刻在木簡、竹簡上的零散記錄,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集結成冊,歷盡千辛萬苦,流傳至今。其中一個歷史動力,便是這些書冊是各個貴族家族的家學,是家庭教育的精華和指歸。

上古、中古時期的家學,所教導出來的是聖賢,並不分男性還是女性。著名的曹大家(家同“姑”,對女子的尊稱)班昭就是一例,太后請她進宮講學,經學家鄭康成則跪在殿外恭敬聆聽,可見聖學的收攝人心的力量之大。值得一提的是,曹大家給太后講學後,感念朝廷的信任、太后的恩德,遂撰寫《女誡》,專門講述如何培養聖賢女子以傳承家庭教育,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講述女性教育的專著。後人繪曹大家,其格局特比照孔子,顯示出對聖賢教育的恭敬、仰慕。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上圖是無名氏繪於南宋(大約九百年前)的「女孝經圖」局部。圖上仿照孔子與弟子問對的場景,繪出曹大家(中間坐者)與其女弟子講授女子行孝、相夫教子的大道。曹大家對面有一女子站立,像是恭敬求師問道,讓人聯想起《孝經》中,曾子從座位起立向孔子請教孝道,令孔子遂講述一部《孝經》以傳世的情形。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忠孝傳家遠

公元一〇八年,東漢名士楊震被調任東萊太守,經過昌邑的時候,與縣令王密相見。王密是因楊震的舉薦方得到朝廷的委任,故特別備禮十金,入夜悄悄送去,說:“暮夜無知者。”(晚上送禮,沒有人知道)。楊震斷然拒絕了這份厚禮,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大為慚愧。楊震因此成為東漢名臣。其後人因此而將楊氏祖堂名為四知堂,勉勵子孫能正直無私、光明磊落。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曾熙(1861~1930)楷書 四知堂

楊震以其德高而被尊為“弘農孔子”,其子孫堅守祖訓,積功累德,因而代出人才,其八世孫依然能夠官至太守,而其十四世孫正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唐朝皇帝多與楊氏家族結親,其家族繁盛,從唐至今,人才輩出。由此可見,古人所言“忠孝傳家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真實不虛。因此,一旦得知祖宗德庇子孫,為人子者無不生起崇敬與感恩,可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楊震廉政博物館,位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

家譜第一篇:昭述祖德

何為昭述祖德?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記述下來。昭述祖德,是說將祖宗的盛德用各種方式在現今彰顯出來,如在鼎上銘刻、在族譜上撰文,以及族長在祖堂上宣講等。在古代,讓子孫後代都能明瞭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動最重要的環節。正如周鼎所示,祭祖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環節,便是子孫向祖宗彙報自己的成績、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進步。西周的克,因晉升而鑄鼎,如同今人衣錦還鄉、光耀門楣一樣,是讓父母、祖宗非常欣慰的。正所謂“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從公元十四世紀開始,家譜逐漸走入千家萬戶。這時,昭述祖德成為各家家譜的第一篇。在成書於公元一四〇〇年前後的浙江省嵊縣陳氏家族的族譜,記錄了江州義門陳氏的祖德。“義門陳氏”是唐僖宗親書並賜的匾額,言其家族重視道義。三百三十多年間,歷經十五代,家族一度繁衍至三千九百多口都沒有分家,不僅在唐宋兩朝屢受皇帝嘉許,其《陳氏家法》更被收入宋朝國史館,並賜當時的王公大臣各一本,以彰陳氏孝義家風。

像這樣關於孝悌忠信的教導,每個家族的家譜、每個縣的縣誌裡都有大量的記載。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記錄,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也做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蹟,成為後人肅然起敬的模範,他們忠孝的精神,不僅彪炳萬世,更為當地鄉黨所傳頌。這就是中國傳統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傳統社會教育之所在。正因為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輔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令我國社會縱然歷經朝代更迭,依然能夠保持穩定和諧;傳統文化、傳統學術更得以遠承漢唐,而於康熙、乾隆年間達致新的高峰。傳統文化的大家庭,對於社會安定、文明發展至關重要!

祭祖的精神實質 | 清明專輯

新時代的昭述祖德依然必要

隨著時間跨入日益商業化的現代社會,家譜及祖先行孝盡忠的事蹟逐漸被遺忘;每年廣聚族人,一同齋戒以祭祀先祖的活動,也被簡化成為父母帶著孩子給先人上墳;祭祖必然宣講的祖德,以及子孫向祖宗彙報所作所為的環節,更是鮮有提及。儘管如此,許多家庭依然會將祖先的故事變成一個個鼓舞人心的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一些老師也會將這些故事蒐集起來,講給學生們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是每家最令孩子感到親切的教化。現代社會講求勵志教育,昭述祖德可以說是最親切、最有效的勵志教育。畢竟,無論一個人多麼平凡、渺小,皆會因心中常存對祖宗之恭敬、對父母之感恩,而在生活中謹言慎行,絲毫不敢造次,有辱祖宗、有辱家族門風。


昭述祖德是祭祖的實質所在

國是家的延伸,家是國的細胞,昭述祖宗之德,便是延續家風、傳承家道之所在。

《孝經》有言:“夫孝,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繼古聖先賢之志,莫過於不忘祖宗孝、敬之聖德,並顯揚於當今紛攘之亂世。善述古聖先賢之事,莫過於傳承家庭的聖賢教育,令子孫後代得到教化、生命有所依歸,令社會實現和而不同、和諧太平。這就是祭祖的真實意義!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是時候迴歸祭祖的精神實質,將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本——孝、敬二德,力為之、篤行之,以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再現於世,從而化導人心,和諧社會,太平天下。這就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偉大貢獻,這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對全體人類的最高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