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洛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洛陽!

說到牡丹,大家能想到什麼詞語來形容?國色天香!對!牡丹雍容富麗,華貴脫俗,有國色天香之美譽。它聚天地之靈氣,結日月之秀色,融萬卉之卓韻而超逸群芳,被稱為花中之王。

它象徵著繁榮,富貴,吉祥,昌盛,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其實,還有一個詞語可以形容牡丹:焦骨牡丹

這個詞的由來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有關。

據說,唐朝時,在長安的上元燈節,武則天和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一起在暖閣中飲酒賞雪,正賞雪的時候,武則天突然一時心血來潮,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的大意是:明天早上我要到花園裡賞花,所有的花都要提前綻放來報春,不要再等春天的到來,今夜明天必須趕緊開!

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第二天,來到花園裡,百花們都懼怕武則天的淫威,不敢違抗聖令,一朵朵爭相獻媚,但唯獨牡丹錚錚鐵骨,不畏強暴,不違時開放。武則天看到後大怒,下令把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並且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奄奄一息,說來也怪,牡丹貶到洛陽之後,便奼紫嫣紅的開放起來,越開越旺!

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這個傳說無疑是對牡丹精神的褒揚,而歷史上真正的記載是:武則天在洛陽改大唐為大周,把牡丹推到崇高的地位,下令只有皇宮內苑和達官貴人家中才能種植,因怕衣食無飽的老百姓薄待了牡丹,所以一概不能種植。一時間牡丹貴若國尊,無人不愛。武則天死後這條政令才被廢除,到了開元盛世,老百姓們廣為種植,洛陽牡丹盛況空前。

至於“國色天香"這一盛名的來歷,則真實地來源於唐朝詩人一首詩:

歷史上,唐朝的帝王們都非常喜歡觀賞牡丹花,因為當時國力非常的強盛,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所以觀賞牡丹已經成為一種皇宮貴族裡的時尚,而且平民百姓也以此為樂。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就非常喜歡觀賞牡丹,而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玉環更是夜晚挑燈欣賞牡丹,而且還邀來大詩人李白為他們吟詩助興!

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到了唐文宗的時候,文人雅士讚美牡丹的風氣更勝,乾脆舉行了一場詩歌比賽,在如此多詩人文豪的文章中,自然要評比一下誰寫的最好,唐朝中書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最終獲得社會各層大家一致的推崇,並被程修己推薦給唐文宗,獲得賞識!以至於後來,“國色天香”成為後人對牡丹的定評。

詩句的大概意思:美麗的色彩像早上朝霞的那抹紅暈,濃郁的香氣到夜晚還沾染在衣服上不能散去。一片紅色的景象像春天喝醉的面容,惹的明月要問何時歸去?

洛陽牡丹的兩個故事

國色,是說牡丹的品位最典雅莊重,不僅僅指其花色了;天香,是說牡丹的韻味自然高貴,更不單指牡丹的香氣了。

“國色天香”可謂將牡丹之美推崇到至高境界!

讀完有用,點贊關注,我是旅遊作家,分享更多河南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