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蒋勋《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1.在儒家文化里,“孤独”一词往往意味着人际伦理的缺失,带有强烈的哀伤、悲悯的意味;而在西方,“孤独”一词为“solitude”,其词根源自拉丁文“sol”,是“太阳”“惟一”的意思,颇有几分庄子极为推崇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

2.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实现方式是从现实中抽离,聆听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

3.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4.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

5.儒家文化重视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压抑个体的孤独感,使之无法表现。幸好,我们还有老庄,不过这个了不起的声音始终无法成为正统,只成为文人在辞官、失意、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时某一种心灵上的潇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