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似是女性之悲,实则是教育之失

如果要我说出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那么我一定会提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看似是反映女性之悲的一本书,但是我想说,透过表象看本质,其实这本书里面隐含着深深的教育问题。这本书里面融合了

“性侵”、“家暴”、“成长”、“家庭”等元素,而这些元素背后又从另外一个方向折射向了“教育”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似是女性之悲,实则是教育之失


谈到这本书就不得不谈书中的两个女人,她们分别是指长期被性侵的花季少女房思琪和学识修养良好却被长期家暴的许伊纹。

房思琪是整本书的中心人物,她从小就比一般孩子聪明,她喜欢国学,人长得也漂亮,但是在她年仅13岁时就被自己的老师诱奸了。13岁,这个女孩子才步入花季,一切美好都才是刚刚开始的样子,就“被迫”进入成人的世界,从那之后,她就一直活在深渊里,直到自己变得神志不清才得到解脱。

许伊纹算是房思琪的忘年交,她的出现曾为房思琪昏暗的世界带去一束光亮,但是许伊纹本身就身处地狱,自然最后也没能帮助房思琪逃离泥淖。许伊纹是名牌大学毕业,身材容貌姣好,家境富裕,本来未来应该是一片光明的,但是她却错付终生,他的丈夫是一个外表光亮,但内心极其丑陋的男人,每次酗酒之后就会对许伊纹进行家暴,许伊纹本以为走向的是幸福的婚姻殿堂,却没想到踏入的是禁锢自己的牢笼。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似是女性之悲,实则是教育之失


闭口不谈,是因为世俗先蒙上了我的嘴

房思琪第一次受到侵害,她才13岁,那个时候她还那么小,她不敢开口对其他人讲,因为她是一个从小就对自己很骄傲的孩子,诱奸他的老师李国华之所以敢那么肆无忌惮的在自己家里对一个年仅13孩子做出禽兽行为,是因为他明白,房思琪所受的家庭教育和世俗不允许她张嘴对别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因为在当时,一个女孩在在性方面受到侵害,全世界都会觉得是她的错。这是房思琪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一直饱受家暴的许伊纹也是这样,她的丈夫酗酒对她施暴,公公婆婆限制她的爱好,她变成了一只金丝雀,被他们圈养在外表好看的囚笼里。她慢慢的变得失去自我,变得不再是那个骄傲的,意气风发的女孩子,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用无声的行动和语言在告诉她,女孩子出嫁了之后,一切以家庭为重,女孩子没必要再读那么多书,相夫教子才是正道。所以她不敢对外人以及自己的亲人们声张自己被长期家暴的事实,她甚至会在夏天穿上高领的衣服,因为不想让昨天被打的伤痕暴露,感觉施暴者不是错的一方,错的是自己。

“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诡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性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这么短短的一个对话,其实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房思琪,她企图将自己遭遇倾诉出来的路口完全被她妈妈的话堵死了。不然她又怎么会写出

“我是馊掉的柳丁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灯火流离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人看得到也没人需要的北极星。”

这样是多么令人又心惊又心碎的句子。

在房思琪家,父母虽然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他们依然认为女孩子不应该谈及性,所以房思琪在受到迫害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将自己的遭遇诉说出来,以至于这个噩梦一直萦绕在自己身旁。倘若一开始,房思琪的父母对她进行过相关的教育,给房思琪传递不是“性可耻”的观念,一切的结局将会是不一样的。

房思琪的父母一味最求着他们自以为的“高等教育”,却没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让房思琪性格走向了缺少,房思琪她不能容忍“不完美”,觉得被侵害的自己是已经让人生没有了意义。在房思琪的家庭教育之下,她变得过分成熟又过分单纯,成熟在于,她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她将她无法排解的通过换作畸形的“爱”的表达,她认为老师爱她,她也爱老师。单纯在于,在禽兽老师一次又一诱骗下,她清楚地明白是陷阱,但却总是一次又一次陷进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似是女性之悲,实则是教育之失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


“人只能一活,却可以常死。”

在房思琪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她放不下自己的“骄傲”,相比于自己所受的肉体之苦和精神折磨,被别人所指指点点,更加令自己不能接受。所以在她的意识里,她在被侵害的那一天,自己已经“死”了,自己高傲的灵魂已经死掉了,而在那之后的一次又一次身体侵害是无数次的体验死亡。

房思琪的父母,在房思琪的成长过程,一直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他们希望房思琪变成知识精英,但是却缺席了孩子成长过程的陪伴,缺少了对孩子内心的探索。他们的严苛,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思琪,让他形成这样不完善性格。最终造成她的悲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似是女性之悲,实则是教育之失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生前接受采访的照片


这本书在事件的叙述上令人心惊,但作者的文笔又令人心喜,很多人称这本书读来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心痛之感,但其实我想说,就是因为心痛,才显得它背后传递的意义有多重。作者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要说世界,台湾,这样的事情仍然会继续发生,现在、此刻,也正在发生。”本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想亲历者的痛,能从书中获取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这本书的看法,欢迎下面评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