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公元759年秋,為避安史之亂,杜甫攜家帶口,西行甘肅,後幾經輾轉,自隴右(今甘肅省南部——作者注)入蜀,於同年冬天到達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杜甫草堂。雖說杜甫草堂聞名於後世,宋、元、明、清時期都曾被屢次修復,引得世人前往瞻仰,但在彼時,也不過是幾間破敗漏風的茅屋而已,那首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是杜甫在客居草堂時期創作的。其生活之困窘,從詩文內容亦可見一斑。

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公元761年十二月,蜀地迎來了自己的新任父母官——嚴武。嚴武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嚴挺之,進士出身,曾在朝中歷任要職。嚴武二十歲初入仕途,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參與靈武起兵,擁立唐肅宗李亨登基,公元758年出任東川節度使(唐朝在今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設立的節度使——作者注),不久後調回長安。

此番再入蜀地,嚴武被任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劍南節度使。此時朝廷為了加強對蜀地的管理,將劍南、東川、西川合為一道,節度使集支度、營田、招討、經略等職權於一身,權力極大。次年七月,嚴武又被召回京師,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公元764年初,嚴武再次出任成都府尹、劍南節度使,三入蜀地。

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嚴武雖出身軍旅,亦能作詩,他與杜甫本是故交,入駐成都後,對杜甫多有照拂,常邀杜甫入府宴飲,詩文唱和(其中《巴嶺答杜二見憶》、《酬別杜二》、《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三首,收錄於《全唐詩》中——作者注),並在經濟上給予其資助。杜甫雖是官宦子弟,卻屢試不第,仕途坎坷。在親眼目睹過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腐敗,又經歷了安史之亂帶給自己的顛簸流離後,他變得愈發狂放不羈,經常縱酒無度,酒後又往往口出狂言。而正是他的一次酒後失言,觸怒了嚴武,險些招來殺身之禍。

嚴武其人,讀書不求深究其義,涉獵而已,性情豪爽,喜歡廣交朋友,自幼好勇鬥狠。他的母親裴氏,雖為父親嚴挺之正室,卻因相貌醜陋,一直不被嚴挺之所喜,終日鬱鬱寡歡。嚴挺之有一名小妾,名喚玄英,深得其寵愛。嚴武八歲時,漸懂世情,眼見父親對母親從來不聞不問,任其悽惶獨居,而玄英身為小妾,倚仗父親的寵幸,亦不把母親放在眼中,更別說行禮侍奉,心下甚為憤恨。

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一日,嚴挺之外出辦事,玄英獨自在屋中熟睡,嚴武手持鐵錘,直入內室,手起錘落,朝著玄英的頭顱狠狠擊打數下,使其當場斃命。嚴挺之歸家後,見此慘狀,驚愕萬分,問嚴武為何下此狠手。嚴武面無懼色,稱父親身為朝臣,豈可行寵妾滅妻之事,玄英目無主母,理應殺之,以正視聽。聽過兒子的一番慷慨陳詞後,嚴挺之不禁嘖嘖稱奇,感嘆不愧是自己的兒子。

經此一事,嚴家幼衝之子行事狠辣的名聲,不脛而走。此後數年間,嚴挺之對這個悍勇的兒子終日耳提面命,嚴加管束,唯恐其再生是非。公元742年,嚴挺之去世,時年十六歲的嚴武,依製為父守孝三載後,出任太原府參軍,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直至主政蜀地。在蜀期間,嚴武更加肆意妄為,他可以只為一句悅耳之言,便擲下高達百萬之巨的賞錢,亦可僅僅因為對朝廷派來巡視的官員看不順眼,便對其倨傲無禮。平日裡,他更是經常列鼎陳筵,聚眾暢飲,一醉方休。

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一日,嚴武像往常一樣擺下酒宴,與杜甫把酒言歡,另有數人陪宴。一番推杯換盞後,酒已過數巡,嚴、杜皆酩酊大醉,杜甫乘醉,手指嚴武,戲言道:“不謂嚴挺之有此兒也。”在古時,言談中直呼對方先人名諱,本屬大忌,嚴武見杜甫竟敢如此無禮,頓時憤恚不已,怒視杜甫良久,曰:“杜審言(杜甫祖父——作者注)孫子,擬捋虎鬚?”在座諸人見嚴武言語不善,唯恐生出是非,急忙好言相勸,嚴武餘怒未消,憤然道:“與公等飲饌謀歡,何至於祖考(指祖先,亦可指已故的祖父輩或父輩——作者注)耶?”言罷,起身離席而去,眾人也只得告辭,一場宴席,不歡而散。

嚴武入後堂,猶自忿忿,目眥盡裂,詈罵不絕於口,其母偷問左右,方知其故。知子莫若父,母亦如是,這位賢良的婦人,深知兒子生性暴烈,一言不合,就可能血濺當場,釀下大禍。她立刻喚來僕從,令其火速護送杜甫離開成都,暫避他處。幾日後,嚴武氣消意平,其母從旁徐徐勸導,又遣人將杜甫迎回,二人和好如初。

酒後失言 , 禍從口出 ,杜甫蜀地驚魂記

公元765年,嚴武暴病不治,卒於成都,年僅三十九歲,追贈尚書左僕射。失去了嚴武的庇護,杜甫只得離開成都,轉投夔州。他在《閬中行》寫道:“豺狼當路,無地遊從。”可謂是對自己所處環境的真實寫照。值得一提的是,在杜甫入蜀的若干年之前,李白就在其名作《蜀道難》中,對蜀地之險惡,作了十分生動的描寫:“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冥冥之中,似乎預言了杜甫在蜀地的這一段驚魂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