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經歷了幾個主要的階段?有什麼特點?

用戶5301821884583


印刷術主要經歷:

一:戰國時期,主要是雕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出形狀。

二:晉代葛洪在他的《抱撲子》中提到,那時候道家已用四寸見方的大木印了,這時候已經是一塊小型雕版了。

三:佛教常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兒多了,

四:碑石拓印對雕版印刷啟發很大。

五: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作用。





滿目琳琅


印刷術,是古今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勞動經驗的總結,也是科技發展的結晶,更是文化傳播,傳承發展的必然。

從遠古代人結繩記事,倉吉造字到甲骨文旦生,再到竹簡成書,布帛絲綢傳文,經歷了幾千年。一直到西漢蔡倫改進發明造紙術,文化傳播更加快捷,著書立說再靠一筆一劃的抄寫,太慢也容易出錯。如何快速的傳播文字,催生了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大致經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工業油墨印刷,電腦激光排照系統幾個階段。

印章最早出現於先秦,只有幾個字,表示性姓名,官位,或機構,有陰文,也有陽文。這可能就是最早的排版了。據記載時(公元550_55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的很大,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這就是雕刻版雛行了。雕刻版印刷術的盛行是在唐代,宋元時代到了鼎盛時代,也催生了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始於隋唐的雕刻版印刷術,

公元1041~1048年,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畢昇用膠泥刻字火燒透硬形成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排版後用鐵板固定,刷用松枝燒後用油拌成的油墨,用於印刷書籍。也有說畢昇用木頭刻字排版,因木頭受潮後易變形,沒辦法排版而專用陶字。進而發展成活字印刷術,後經蒙古人傳至歐洲,故後人稱畢昇為活字印刷術的鼻祖!

活字印刷術一直用到近代工業革命後,由陶字變做金屬字,字體更小,多種多樣,印刷更加方便。後用工業油墨,機械化,工業化,越來越現代化行成現代化印刷術。

至於上世紀的臘紙刻版,工業油墨印刷也是雕刻印刷方便快捷,也省去了金屬字排版的煩鎖,更加方便大小機關團體,這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

電腦製版,激光排照系統。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印刷行業也不例外。告別了熱和火,迎來光和電,現代化印刷術發展如火如荼,更加方便快捷。

而我們每天使用電腦手機制作圖文,遠程控制輸送,交流,呵呵,真的是更加快捷方便。至於語音成字聲空等等高科技技術,我們不得不感嘆現代科技發展的太快了!


三師苑


古代的記得有雕石刻印,活版印刷。現在的技術咱就不知道了。總之,每一次印刷技術革新都伴隨著知識傳播大爆炸。 古代家族門閥的核心就是知識,自己家的知識。 印刷技術出現能夠出現大量書籍,這也就給了寒門崛起的機會。 大概是這樣吧!印刷術對於寒門來說,絕對是福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