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樹《雨》:久旱之後是雨天,彷彿不復有晴

雨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

——《百年孤獨》


這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裡的雨,如果馬爾克斯筆下的雨象徵著奧雷里亞諾家族的毀滅,那麼黃錦樹小說《雨》裡面對雨的描寫,則是生活給予的一部分,逃不脫,躲不掉。苦難也好,幸福也罷。我想這裡的雨,更多的是苦難和不幸吧。

小說第一篇題目叫《雨天》,看似獨立的一首詩,共計二十八行,二百零五個字,可以理解為小說的前言。雖然短暫,卻為全書定好了基調,宛如一場音樂會開始前,指揮手給出的一個T。“傾聽雨聲

風聲

在他死去多年以後的雨季

只有被遺棄在泥土裡的那隻橡膠鞋

……” 雨,造就了泥土,父親留下的鞋子,埋在泥土裡,是父親的不幸,也是生活的不幸。人死後,他生前用過的東西還遺棄在泥土裡,讓活人忍受回憶之痛。

“水泥地板返潮,滑溜地

倒映你的鄉愁

像一尾

涸澤之魚”

這樣說,雨水是江河湖泊,有了江河湖泊,鄉愁之魚才能活奔亂跳。如果作者沒有鄉愁,就不會帶讀者走進雨林,去領略雨林裡發生的事,見雨林裡生活的人。如:辛,小乙,車大炮的二舅,父親,母親,兄弟姐妹……

黃錦樹《雨》:久旱之後是雨天,彷彿不復有晴




“女孩在慌張地奔跑,車緩緩駛離,南下的長途巴士。米色洋裝,奔時裙襬搖曳,有魚的姿態。她看起來非常年輕,至多二十來歲,長手長腳的,五官細緻,異常白皙,反襯出街景的灰色暗淡。她氣喘吁吁地向車上某男子猛揮手,紅色臉頰,微張的薄薄唇豔紅,脖子淌著汗,倒有幾分情色的意味了……”

這是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短篇小說集《雨》裡的第二篇小說的開頭,因為第一篇更像一首詩,或者說它就是在用寫詩的方式寫小說,只有兩頁,不到一分鐘就讀完了。當思緒還沒有從第一篇《雨》中逃脫時,目光已經順其自然遊離到第二篇《彷彿穿過林子便是海》。

以開頭的描述,以為這就是一篇言情小說,雖然很久沒有讀過純文學的愛情題材小說了,但更吸引我的黃錦樹的語言特點,把小說寫的像優美的散文,冷不防冒出一句意境悠遠的詩句,使人的思緒措不及防,但並不影響我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比如這幾句:山影像巨大的盆沿,盆裡盛著綠樹倒影,枯樹的前生。 水裡盛著的是一個顛倒的世界。 那前生也只不過是回憶。 就好比那回你們決意穿過一座島……

看看,“水裡盛著的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多有詩意,又富有哲理的小說語言。這種詩歌一樣的語言,在好多詩人的詩集裡,也看不到一句。在小說中讀到,能不令人震撼嗎?看似一篇言情小說,裡面雖沒有直接闡述活著和死亡,但這卻是小說中最具活力的兩種元素,小說就是以藏在故事背後的死亡和活著來發展的。

黃錦樹《雨》:久旱之後是雨天,彷彿不復有晴


我早已沒有故鄉

這是黃錦樹在接受採訪時說的話。他是馬來西亞華裔,於1986年赴臺留學,1996年迄今於臺灣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所以,他留戀故鄉,思念故鄉。馬爾克斯以描寫馬孔多而寄放鄉愁,黃錦樹卻以描寫雨林和雨林裡的雨來傾訴鄉愁。全書除了第一篇以雨為題,其餘的篇幅沒有直接以雨命名,但從頭至尾,雨,無處不在。

雨,像他的情感,在字裡行間瀰漫,淋溼讀者,淋溼他過去的世界。

“遠方有雷聲。時不時乍亮。雨嘩地落地,在你看得見、看不見的所有地方。”——《歸來》

“第幾天了,夜裡下起大雨。好似一口瀑布直接瀉在屋頂上。”——《老虎,老虎》

“夜裡沒有雨聲,但早上起來發現有的樹身溼溼的,地上的落葉也是,彷彿下了場小雨。”——《拿督公》

“昨夜那場大雨,把樹身都打溼了。四處的落葉有的盛著水,蒸騰著水汽,映現著水光。”——《龍舟》

余光中在《鄉愁》中說: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但黃錦樹不同,他的鄉愁是一場不復有晴的雨,在南方雨林裡,永不停歇。

黃錦樹《雨》:久旱之後是雨天,彷彿不復有晴

《雨》是參加線上活動而贈的書。從九本書裡,選一本最喜歡的,有些難,有人看作家國籍,有人看書本類型,有人看書本價格。免費送嘛,一定有人拿價錢高低說事,但我喜歡的是書名——《雨》,雨,給人洗禮,使人遐想,有人在雨中的奔逃,有人在雨中漫步。雨,卻是主人公的生活現狀,可以是漫長憂傷,可以是無際的海洋,我想,只有長期生活在雨林裡的人,才會如此迷戀雨,看似短片小說集,也可以當成長篇來讀,每一篇都離不開雨。雨,像一張網,籠罩著雨林,也籠罩著人們所處的世界。

本書的預言裡,引用了詩人雪萊的話:我變化,但我不死。小說以“雨”來命名,本身就充滿變數和諸多不確定,雨可大可小,可緩可急,身在雨中的人,同樣也充滿變數,可奔跑,可慢走,可打傘,可不打傘。

雨,像網,更像生活。在雨中活著,總要做些什麼,如果有空,不妨讀一讀《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