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楊絳為何會在老王去世後感到愧怍?

老慧的弟


楊絳女士與錢鍾書先生,文革中隨哲學學部(今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下放到河南省息縣東嶽幹校,文革後出版了《幹校六記》一書。書中寫盡了老倆口在幹校的酸辛,也不忘添油加醋地描述了,當地農村婦女偷拔幹校所種的蘿蔔之醜事。俞平伯老先生也同時下放到東嶽幹校,後來發表了《東嶽詩抄》若干首,並註明俞家幾輩人脫離農村,自己有幸能到幹校生活,與當地農民交上朋友,詩中記述了離東嶽時與農民依依惜別之情。拜讀之後,深感俞平伯先生格局之大。


蘇俊傑1948


愧怍:kuì zuò,當慚愧、愧疚講。

楊絳為何會對老王的死有所愧疚呢?

這就要從文革期間,楊絳夫婦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時說起。

既然是“反動學術權威”,就難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處處受排擠、遭冷眼,人們象躲避瘟疫一樣躲避楊絳夫婦。

唯有老王沒有因為楊絳夫婦的“特殊身份”而歧視他們,反而儘可能地幫助她們夫婦。

使楊絳夫婦在當時的政治嚴冬裡,心裡時常能感受到一絲人間的溫情。

1984年,楊絳根據這段經歷寫出了散文《老王》。

文中回憶了作者與老王的幾段接觸經歷,通過楊絳看似平淡的描寫,更凸顯出老王的一種樸素的善良、一種地道的真誠。

楊絳對老王的死有所愧疚,是愧疚沒有能更多更好地幫助老王。

這種幫助不只是物質層面,還有精神層面,不只是力所能及的,還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因此,作者愧疚的同時也透露出無奈,感傷卻又無能為力。


正好DDN


老師您好!我來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作者楊絳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她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一點錢。老王常常客氣,但她們總是照原價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他錢。作者的善良還表現在關心老王的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作者的女兒也像她一樣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作者對生活中的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老王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身子僵硬,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裡只有同情和心酸。

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心,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如果我們都能像楊絳先生那樣,關心和同情弱者,以及生活中的不幸者,向他們奉獻出一點愛心,給他們精神上一些撫慰,那麼人與人之間一定會多一些真情與溫暖。


魯呦萍


錢楊二人,雖然去幹校,但工資是不少一分的,可以吃得起魚肝油,而老王,整天辛勞,卻生活困難,兩相對比,良心有愧,所以愧柞。


thjzc


楊絳先生大愛無疆[贊][贊][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行者天下一家


一、首先是揚絳先生本性善良,高層次知識份子心境開明,習慣以公平、公正、作為律己是她做人的原則性,難能可貴更有一顆知足的心,懂得誰護人道主義。


c志芬


謙虛的認為自己還沒有盡到責任。還可以做得更好。對老王的關心還不夠。這是一個嚴於律己的高要求。欽佩楊先生。


風雨—從容


底層勞動人民是善良純樸的,他們從不認為戴大帽子的人有多可惡,根據他們的理解體會善待這些對社會有貢獻在運動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古道熱腸呀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