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越窑龙泉窑

这两个同样是出生于浙江的青瓷窑口,它们的命运却在北宋至南宋这一时间段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北宋以前,在青瓷圈中拥有绝对地位,常常为皇家贡瓷的越窑,在南宋逐渐没落;而此前表现平平的龙泉窑,在这时正逐步走向巅峰。为了了解这种变化的产生,首先我们要找到一个关键的节点。


青瓷历史的转折点


北宋中晚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市场导向的大事件,宋徽宗重新定义了宋代对于青瓷审美的标准,在他的影响下诞生了陶瓷中的“新贵”——汝窑。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于是,北宋过渡到南宋成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间段。不久后,因为宋朝政权变动,都城迁移,汝窑的烧制被迫中断。不过,这种带汝浊感、玉质感、色泽淡雅的青瓷风格,却在宋代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南宋政权建立,都城从汴京迁至杭州。地处浙江的龙泉窑与越窑能否烧制出高质量的青瓷,以供应官方与民间的双重需求,就成了考验他们的一道生死攸关的难题。那么,越窑与龙泉窑在南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南宋的越窑


越窑的巅峰期横跨晚唐、五代、北宋三个时间段。有常年为宫廷供瓷的历史,贵气的出生、成熟的烧制条件与技术,越窑无疑是头号种子选手。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这三件时间信息明确的越窑出土器物,基本可以代表越窑在巅峰期的最高水准。


事实也的确如此。宋室南迁后,越窑受到重视,南宋初期在越窑寺龙口窑址开始烧制为官方提供的器物。类型多为陈设与祭祀器皿。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 寺龙口越窑 天青釉鸟食罐


从这件出自寺龙口的鸟食罐就是很好的例证,为了烧制出接近汝窑风格的釉色与质感,越窑进行了此前并未有过的尝试。不过很可惜从出土标本中发现这类器物造型与颜色能够达标的非常少。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越窑 (余姚官窑)青釉狻猊出香


这件器物则是为了做出等级较高、器型复杂香薰,制作这类器物对于胎土的细致程度与可塑性是很大的考验。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 越窑刻花长颈瓶


这件器物则延续越窑较为擅长的刻花装饰风格。


从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器物中能够发现,越窑虽然进行了诸多尝试,但成绩均不太理想。因为制作原材料的限制,在造型、釉色、装饰上也很难再有新的进展。高级商品并不能达到接近汝窑的理想效果;普通商品也没有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削减成本、提高产量,特别是在南宋官窑设立之后,越窑呈现出逐渐没落的颓势。


南宋的龙泉


相比之下,龙泉窑自南宋早期就开始做各种实验。一边生产大宗商品,一边试验符合官方审美的汝浊青釉。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早期龙泉窑青釉黑胎觯瓶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窑址的勘察,这类品质高级的南宋早期的黑胎龙泉,与生产普通刻划花碗类器物在同一地点。不过这类器物延续时间不长。


后来,龙泉窑又通过调整釉料配方,控制釉的流动性,掌握了多次上釉的技巧,生产出那种釉质感如玉一般的产品。大份额占据南方青瓷的市场,不少商品也供应至北方。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美国大都会 南宋龙泉窑长颈瓶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大肉庄龙泉月 同类器物标本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标本特写及胎釉对比

左:南宋龙泉 / 右:南宋官窑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官窑轮花碗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大肉庄龙泉月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碗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底足特写对比

左:南宋龙泉 / 右:南宋官窑


此时,龙泉窑生产的高端商品,有不少品质已经能比肩南宋官窑了。无论是对于造型把握还是釉面质感都十分接近。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碗


越窑为何会“败北”于龙泉窑?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瓷盘


投入市场的中的大宗商品,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在保证较高的平均水准,与产量的同时也能控制成本。龙泉窑在这南宋的这一场角逐中获得了胜利。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对于“青瓷的母亲”越窑有没有一丝惋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算是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了。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宋代陶瓷市场的巨变来得那么突然而已,这一番变化,反而成就了早在市场中摸爬滚打、适应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的龙泉窑了。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