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方面,古今审美有哪些异同?

三九天冬泳


(1)古城建筑。对于现代人来讲,古城建筑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其实用功能完全消失,在现代人眼中外形高大、厚实的城墙,恢弘的布局,具有雄浑、磅礴之美。

(2)宫廷建筑。中国的宫殿建筑在形式上既体现出一种崇高、辉煌、雄伟的壮美,又象征着古代的封建礼仪制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陵园建筑。我国历代的陵园建筑,一般都是选址于风水地脉最佳的环境。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体现出一种幽静、幽深之美,而且,中国的陵园建筑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4)寺庙建筑。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我国古代的寺院大都远离城市的喧嚣,隐身山林,体现出一种恬静、淡雅与平和。寺庙建筑在审美上呈现出象征性、神秘性和崇高性的特征。

(5)石窟建筑。石窟建筑是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今留下的石窟中保存有有大量精美的泥塑和壁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6)佛塔建筑。佛塔建筑也是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佛塔建筑比例合度、结构精密、宏伟壮观、静穆安闲,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7)桥梁建筑。我国桥梁建筑形式多样,但在总体造型风格上都体现出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的形象。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1)木结构框架。以土木为建筑原材料的中国古建筑在质感上体现出一种温和、平实、轻捷的审美特征。

(2)飞檐斗拱。斗拱不仅有承重作用,而且斗拱本身结构的叠加错综之美,又具有风采独具的装饰作用。为使出伸的大屋檐不至遮挡室内光线,斗拱撑持下的檐角上翘内翻,成为轻灵翔动的“飞檐”,具有优美的动感曲线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美所独具的一个民族标识。

4、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现代建筑给人的已不仅仅是功能与空间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美学上的一种审美享受,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对美的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对建筑产生了审美的观念。本文从造型美、象征美、和谐美等方面来解读现代建筑艺术,让我们了解到审美因素对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性。由于建筑的基本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对美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场所有了美的要求。建造房屋不单单是为了遮风挡雨,更多的加入了审美的成分。对居住美的需要使建筑艺术化,同时使人们对建筑生了审美的观念。至此,可以说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的美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美,那种认为艺术好比一件穿在人体外面的服装,只作为对建筑物起装饰作用的附加物而存在,与技术本身没有内在联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建筑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条件下的结构形式或结构构件给予建筑以表现力的艺术外观。建筑的美对于物质材料及其技术工艺有着极大依赖性,也正是这点,使得人们可以把它同非物质性的艺术样式区别开来。  现代建筑利用高科技的材料、技术,使人类的许多极富个性的想象得以真正实现,使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从这些建筑作品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现代建筑与之前建筑的不同。现代建筑更多的是追求个性,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实用。人的审美能力也不再单一,外观与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个性与象征越来越突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由此可见,建筑的审美多样化,个性与象征越来越突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由此可见,建筑的审美因素一直在制约着其他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可以说审美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审美因素对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造型美、象征美、和谐美等方面来解读现代建筑艺术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一,造型美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是空间的形体结构。建筑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造型,造型美也是建筑中美的原则之一。一切优秀建筑的造型美都是综合了各种形式美法则的。当然,不能说只看外部造型,就可以肯定这件建筑作品,建筑内部的空间关系同样重要,只有外观与内部完美结合,才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造型的美。建筑的造型可以千变万化,但三角、正方、圆却是一切形状的基础。采用三角、正方、圆为基本构图要素,符合宇宙之点、宇宙之线的原理。并不是说复杂的造型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简单的造型同样可以构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来,如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扩建工程。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大师运用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为母题的杰作。由于受地段的限制,馆址为不规则图形,美术馆东馆只能设计成为一个梯形,于是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两个三角形:西北部等腰三角形面积较大,用来作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同时在对角线上筑造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既有明显区别,又不失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在东馆前小广场上的玻璃三角体是地下厅的采光处,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晶莹透亮,既与主体建筑相呼应,又点亮了周 围。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既简洁明了又庄重典雅,因此获得了“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的高评价。  卢浮宫扩建工程同样也是贝聿铭大师以三角形为基础设计的建筑艺术作品。整个扩建工程的建筑是只露出玻璃金字塔形采光的地下宫。整个扩建工程无论是主体大金字塔还是周围小金字塔,甚至水池都以三角形为基本形。大的玻璃金字塔为入口处,简单的三角形造型,由于用玻璃材质而显得更加清爽透明;四周的三角形水池与主体玻璃金字塔交相辉映;每个水池中的柱状喷泉,从远处看犹如巨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给卢浮宫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丝活力。  二、象征美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建筑的象征性是指用建筑特定的外在形象去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和思想,所以对其象征意义的认识,需要在充分感知建筑形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获得。不论通过何种外在形态和形式,只有当建筑的形象与其所象征的意义联系在一起,达到建筑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时,建筑的象征性才具有审美意义。建筑以象征方式暗示的意义,其实就是建筑的内在意蕴。一般象征性分为两类,即具象的象征和抽象的象征。不管何种象征,都是用创造出来的外形通过象征的方式暗示作品的意义,使作品达到升华,同时也达到了象征美的目的。  (一)具象的象征  具象的象征指把自然界中的生物造型加以改变,用分解、重构等方法组合成具有一定生物特征的艺术形象。这类艺术形象使人看一眼就知道像什么,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和悉尼歌剧院就是典型的代表。沙里宁在1956年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时把大鸟的外形元素用进了设计当中,设计出来的候机楼的外形像极了一只展翅的大鸟。高大的内部空间和混 凝土外部造型都极具表现力,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屋顶则是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空隙处布置天窗,内部夸张变形,加上旷空旋梯,像极了鸟的内脏。楼内的空间变化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完全迎合了旅客即将凌空飞翔的愉快心情。举世瞩目的悉尼歌剧院矗立在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整个歌剧院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 厅三组建筑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朗香教堂卢浮宫建筑装潢壳似一个个贝壳,并且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像是两组打开 盖倒放着的蚌。远远望去,这些高低不一的尖顶壳,既像紧紧矗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丹麦建筑师J·伍重根据他奇特的想像和精心的设计而创造出的建筑上的绝妙组合,将白帆般的壳体和悉尼港完美结合,宛如船和海的组合那么自然。 

建筑的抽象化特征和建筑形式的抽象性、抽象美相结合,然后做抽象化处理,使之形式和造型都具有抽象性,即达到使抽象物富有表现性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抽象化象征可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表现出具体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现实中寻找不到,是加入设计者合理的想象之后的产物,达到了表面与精神的统一。说到抽象的象征,不得不提法国建筑师勒·柯不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的独特之处在于改变了中世纪教堂的高耸威严风格,不设钟楼。教堂造型奇异,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屋顶还向上翻卷着,塔楼式的祈祷室外形像座粮仓。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教堂?建筑师勒·柯不西耶认为,教堂既然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场所,那么,把教堂设计成人的听觉器官但又不完全按听觉器官的样子设计,以便倾听上帝的声音。它是现代西方人们对于上帝复杂情感的象征。勒·柯不西耶通过节奏多变的建筑语言,表现出一件光与影、质和形组合的神奇抽象雕塑,这就是建造在山顶上、方便与上帝对话的朗香教堂。  三、和谐美  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它都与周围的环境交相呼应,这也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已不仅仅是求得建筑个体形象尽善尽美,还要求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环境之间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表现建筑本身的美。一座建筑只要有人居住,就不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审美反应,人们会感到此建筑与周围环境是多么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如果我把前面介绍的悉尼歌剧院放到广阔无垠的沙漠中,那么海与船的组合就完全不存在了,歌剧院的设计理念就完全被颠覆了。所以说,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是统一的。建于1936年的流水别墅就是一座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建筑。它建在悬崖与溪流之间,使建筑师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下生长出来的,溪流在别墅的露台处流下,更像是瀑布水流的曲折迂回;平滑方正的大阳台与纵向的粗石砌成的厚墙穿插交错;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斑驳的石面与水流、绿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已分不清哪里是住宅,哪里是山林里的岩石树林。这样的建筑容纳在环境中,环境衬托出建筑,建筑与环境已达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突出建筑的成功之处。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定义,而创造出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新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环境与建筑和谐美的作用。  四、结束语  美可以分成多种,如上所述的造型美、象征美、和谐美等,都归属于审美的范畴。同时,现代建筑给人的已不仅仅是功能与空间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美学上的一种审美享受,使人有种愉快的心情居住在里面。一件建筑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和时代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建筑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审美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某些建筑中,审美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后的建筑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审美的眼光去解读,因为现代建筑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精彩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高品位的艺术环境。  

(一)远古时代的建筑特点

1.穴居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古研究,最早的人类居住在天然形成的洞穴之中。若以建筑物的定义来看,最早的建筑也许就非洞穴莫属了。而至今尚有结婚闹洞房之说,这跟远古时期居住于洞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低下结合这一时期历史特点,其建筑特点具有天然型或是经过简单地改造就可以居住。远古时代的人类居住于洞穴之中主要为了抵御严寒、抵御野兽的攻击,体现了建筑对于人类最原始的使用要求及价值。

2.巢居

距今六七千年前,在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较熟练掌握房屋建筑技术,体现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毅力,为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基础。

(二)奴隶时代的建筑特点

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与发展,在原来简单地木结构基础下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由简单的木结构,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与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形成了强烈的阶级对立情况。西周以后,春秋时期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墙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由简单的木结构,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特点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依旧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二、现代中国的建筑的特点

(一)现代中国的建筑特点

现代建筑受西方世界的影响,逐渐的抛弃了原始的木构件建筑体体而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与一脉相承的建筑特点相比,现代中国的建筑显得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为少占地多采用高层建筑。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布局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2.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

(二)中国现代建筑的布局

中国现代建筑的布局依旧沿袭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只有中轴对称这种建筑布局可以明显的看来。其他的特点表现的并不突出。但在某些方面仍旧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

四、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与中国现代建筑材

(一)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并不繁多。除了主要的木材,还有砖、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黄泥浆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区别于现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时代,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与砂子组成的“三合土” 。

(二)中国现代的建筑材料

现代的建筑材料众目繁多可大致分为: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绝热、吸声材料、木材、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分为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和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其中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分为石灰、石膏、水玻璃。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分为通用硅酸盐水泥、特种水泥、专用水泥。混凝土分为普通混凝土、特种混凝土、新型混凝土。建筑砂浆分为砌筑砂浆、抹面砂浆、特种砂浆。墙体材料分为砌墙砖、建筑砌块、轻质墙板。建筑钢材按不同的标准分为:按含碳量可分为碳素钢与合金钢、按性能可分为普通碳素结构钢和优质碳素结构钢以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热轧钢筋和冷加工钢筋。按形状可分为型钢、钢板与钢管。防水材料可分为沥青、防水卷材、其他沥青防水制品。绝热、吸声材料可分为无机绝热材料和有机绝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可分为装饰石材、装饰陶瓷制品、建筑玻璃、建筑装饰、塑料建筑装饰涂料、金属装饰材料。

五、古代建筑的优缺点与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一)古代建筑的优缺点

古代建筑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用材简单并且建造速度快。同时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因时间久远、加之自然的破坏、战乱的影响,往往大量的古建筑无法保存下来。

(二)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现代建筑越发的趋向于高层化,有利于减少占地面积,适合于解决现代都市住房问题。建筑质量比较坚固。高层建筑的周期往往会很长,从一年到十年不等,甚至会超过十年。工程量也会因为建筑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0




呱唧呱唧痘


古建筑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基本性格。中国以汉族建筑为传统建筑的主流,其内容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佛塔、衙署、景观楼阁、王府、民间公共建筑、民居、防御建筑和桥梁等门类。重视群体组合的美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构图方式严谨,常取中轴对称的模式。但在园林、某些山林寺观或民居中,也常有采取自由式组合的构图方式。从内在的模式分析,中国建筑遵从平易、中和、深沉、含蓄的审美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美学上的追求。

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工程技术的意义在木结构中得以体现。结构美和装饰美在机智而巧妙的结构组合中得到显露。木结构,尤其是斗拱的处理,其精微与复杂都超过了砖石结构的建筑,这不仅是建筑美的内容,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建筑的装饰,往往是对有机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这些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琉璃、彩画以及内外装修。

1、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

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2、现代建筑在美学上的特点:

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

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

建筑形象的逻辑性;

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

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

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刘敦杰


古建筑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基本性格。中国以汉族建筑为传统建筑的主流,其内容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佛塔、衙署、景观楼阁、王府、民间公共建筑、民居、防御建筑和桥梁等门类。重视群体组合的美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构图方式严谨,常取中轴对称的模式。但在园林、某些山林寺观或民居中,也常有采取自由式组合的构图方式。从内在的模式分析,中国建筑遵从平易、中和、深沉、含蓄的审美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美学上的追求。

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工程技术的意义在木结构中得以体现。结构美和装饰美在机智而巧妙的结构组合中得到显露。木结构,尤其是斗拱的处理,其精微与复杂都超过了砖石结构的建筑,这不仅是建筑美的内容,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建筑的装饰,往往是对有机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这些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琉璃、彩画以及内外装修。

1、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

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2、现代建筑在美学上的特点:

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

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

建筑形象的逻辑性;

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

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

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V思维视觉


面对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老祖宗的智慧与高科技的创新,在追求健康、环保、节能、舒适的建筑方式等方面并行不悖,而是殊途同归。

苏重威手绘的闽北绿建筑

江苏苏州吴江中达低碳示范建筑

古:传统建筑何以冬暖夏凉?

“传统闽北建筑里有很多绿智慧,蕴含有许多环保巧思与节能创意,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苏重威,向记者详细解读了郑崇华记忆中老宅“冬暖夏凉”的秘密。

受徽派建筑影响,传统闽北建筑样式多以杉木为骨、方石为基,辅以青砖灰瓦,卵石砌坪。

“首先是墙壁增厚,协助隔热。”苏重威介绍说,闽北建筑常用“夯土砖”,在墙面与墙体之间,以空斗砌法创造一个“空气层”,帮助建筑隔热,内墙再以石墙为修饰。而混有稻草的黏土层,则形成一种复合材质,使墙体兼具防潮和隔热等功能。

这种增厚墙壁的做法不仅存在于闽北建筑中,在徽派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中,都采用类似的方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综合一所所长、绿建中心主任曾宇介绍说:“这些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双层墙,保温隔热的同时,夏季通过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形成温室保温。”

“屋顶挑高,促进通风,同时地道引风,调节温度。”苏重威介绍说,厢房一般是3层,一楼活动空间,二楼储藏室,三楼则只有屋顶,没有墙壁,主要是利用通风原理,让室内保持凉爽宜人的温度。在地坪石板下方,偶尔会顺应地势埋设风道,将宅院后方经水塘降温的冷空气导入。“在没有空调可用的年代,提升空气中湿度以吸收‘潜热’,是很常见的建筑降温手段。”

“而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则大多是坡屋顶,采用闷顶以及老虎窗加强保温隔热。并且在山墙上部开洞,促进热空气排出,引导自然通风。”曾宇说。

为了加强采光,闽北建筑使用了漏斗天井。苏重威解释说,古时候没有电灯,烛火又有危险性,只好活用头上的阳光。“这种漏斗天井不仅能将明亮的天光引入室内,而且相较于一般天窗,还能减少直射进来的辐射热。”这种通过天井或庭院,促进自然通风,降低夏季室内温度的方法,在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中也经常应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研究所规划师郑鑫源指出,中国古代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在建筑单体内采取各种节能措施,还包括建筑外的生态环境系统。

“古代建筑本身就对环境的影响小,很多原有树木植被都保留的,比较尊重自然和场地。”郑鑫源认为,古代的风水说、天人合一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古代的“绿色建筑”从整个区域的角度,能够尊重场地的自然生态本底条件,能够维护或改善周围的微气候微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中国古代对植物的应用驾轻就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对竹子等庭院植物的喜好,不仅提高了庭院的美观性,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住宅周边的微生态,利用植物蒸腾作用,起到了降温的作用。“西晒的外墙种植爬藤植物,起到隔热作用。同时,种植落叶乔木,夏季遮阴,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叶落,不遮挡阳光。”曾宇说。

今:科技如何加持当代建筑?

在国外,很长时间以来,建筑师们试图用照明和空调设备,打造适合生活的场域。但遗憾的是,很多现代建筑采取的通风、采光、隔热等人为手法,并没有顺应自然求与周遭环境的特性,变成一种极不协调的设计。不仅耗费建材,在后续几十年的使用与居住过程中,更会造成电力与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指出,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户,占能源总消耗量的1/4~1/3,同时还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建筑设计师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将目光转向了绿色建筑,试图寻找出一条既环保又舒适的新路。

在泰国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颂拓·博雅提卡(Soontorn Boonyatikarn)教授一直致力于绿建筑设计与工法。他设计建造的生物太阳能之家虽然只有3层,但是充分结合了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等条件,用电量仅为同等使用面积楼房的约1/16,而且通过通风设计,加上植栽与地道降温等机制,在地处热带的泰国,能将室内温度稳定维持在25℃上下、相对湿度保持在50%左右,并拥有良好的空气品质。

德国的蒙圣尼斯(Mont-Cenis)学院大楼,是以“屋中屋”的方式兴建的绿色建筑。外层以建筑整合型太阳能板(BIPV)建造100万峰瓦(1MWP)的“微气候帷幕”,内在空间则包含图书馆、水池、咖啡馆等建筑物。

这座大楼用许多木材做梁柱,这些木材都是当地为了让森林健康成长,而疏伐产生的建材,也等于将二氧化碳固化在木材中,极具德国特色。

在我国,同样有大量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杨家镇小学教学楼,明显感到一阵清凉。经过精心设计,这里夏季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1℃~3℃,相对湿度可以降低10%~30%,舒适度明显提高。负责设计的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总建筑师曾雁解释说,设计团队为配合当地的地形变化,在整座学校创造出3个台地。教室、办公和宿舍等主要建筑的屋顶加入了缓冲层,外墙也采用复合墙体,加强隔热和保温作用。为了增强防潮效果,建筑底层还使用了架空设计,利用流通的空气带走湿气。

高科技的加入让很多绿建筑如虎添翼,弥补了建筑周边环境的不利条件。在江苏苏州吴江中达低碳示范建筑中,设计者运用太阳能光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底层架空通风、屋顶和墙面绿化、阳台自遮阳等技术,不仅解决了南向眩光问题,而且活用太阳能,打造出舒适宜居的居家空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设计过程中还融入了台达研发的智慧楼宇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排风控制系统,自动过滤空气并与户外空气交换,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即时监测水、电等资源能量消耗,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专家: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顺应自然”

绿色建筑的奥秘到底在哪里?是中国的古老智慧更胜一筹,还是现代科技道高一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继寿一语中的:“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顺应自然’。”

传统建筑是用自然的方式,现在白话叫“被动式”。当前建筑技术发达,但原理还是一样,就是怎么利用大自然(风和阳光)的好处,并且规避它的负面影响。理念没变,只是手法更先进了。

“绿建筑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无论现代技术多先进,传统理念仍有它生存的土壤,不能被忘怀,如何把这两种形式结合,应该是未来绿建筑要宣导的关键。”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绿建筑的设计,都应该要有一套当地标准,以符合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郑鑫源认为,绿建筑应该尊重自然。“其实说到底就是因地制宜,有些措施并不适合所有地方,比如现在建筑里的绿色屋顶,对于干旱少雨地区,绿色屋顶的维护成本较高,这可能就需要采用其他更适宜本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措施。”





卫冕


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构建造不同、建造材料不同以及装修和修饰风格不同。

一、结构建造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庭院式组群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中国现代建筑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为目的来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大多是占地少的高层建筑。

二、建造材料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并不多,除了主要的木材,还有砖、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黄泥浆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区别于现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时代,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与砂子组成的“三合土”。

中国现代建筑采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现代的建筑材料众目繁多可大致分为: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绝热、吸声材料、木材、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没有这些现代材料的。

三、装修和修饰风格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中国现代建筑的装修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设计师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装修方案。装修从风格上分类,可分为:现代简约风格、田园风格、后现代风格、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格、美式风格、新古典风格、日式风格等。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依照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点,结合中式建筑的特色以及欧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元素的多种结合体,展现出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建筑风韵。

  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是采用后现代风格体现新城市主义光体建筑特色,体现新城市主义发展的潮流。通过大面积玻璃、铝板等建筑材料的装饰,将现代风格的建筑特点全面地诠释出来,通透的光体建筑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亮色。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

  中式建筑:即中国传统建筑,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欧式建筑:它是一个统称。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因受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柱式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2000字左右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是此城市区别于彼城市的标志

  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休,留下了这个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记。它融化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液里,就像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前辈的血液一样。人们的桑梓之情、人们对家乡的追忆,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愿意来到家乡,满眼陌牛,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没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历史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历史文脉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又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对于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这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牛态环境给人的整体印象里。

  

  

  每个城市的传统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一种生态形式。保护好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个城市才是从古到今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个城市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个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个城市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当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来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态已被彻底破坏,城市的传统文脉再也无法再现,这个城市营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园,无法安心扎根在这个城市;它使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毫无兴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心理的痛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它运用色彩大胆,浓重、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就像中国京剧脸谱。它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色彩运用和纹饰有严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点,而且等级性鲜明。中国古建筑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与西方不同,敢于大量运用金色,并通过金色的用量多少来恒量建筑的等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充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上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到处欧风四起,西班牙式、法国古典式到处充斥着一片片的高级住宅小区……,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里有句话,“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脉,和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浑厚气息,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二流城市。”据说,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报道中称:“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文中称,“这个国家正在使自己失去过去”“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是一个样”。这话,听着刺耳、看着心痛,但却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们的痛处,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炳坚认为,导致我国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丧失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潮的后遗症,二是教育的失误。 发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一个重要罪过就是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传统艺术、绘画、建筑、雕刻及其文化内涵给予了全面否定,许多文物古建筑惨遭破坏,采用传统形式进行建筑创作也被视为封建主义复辟。建国初期确立起来的“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个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建筑创作方针横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后的建筑创作失去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当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之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就显得苍白无力,反映在城市发展和建筑创作上就呈现出西方文化跃居主导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挤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严重的西化倾向。

  马所长继续一针见血地指出,“悲剧”产生的另一症结:教育失误。建国五十多年了,我国建筑院校讲授的教材,还都是国外建筑,很少有中国建筑,只有极少数院校讲一点中国建筑史。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几乎被割断,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方面的人才远远跟不上实践的需要,而且从设计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断层现象,急需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房地产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怎样营造自己栖息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对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趋加快,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经验,也必将使人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科技化的步伐。那么未来的建筑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以后的居住环境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建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虽然我们现阶段的建筑特点有所区别,但我想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都是相同的————智能、绿色环保、低碳节能。

  智能化建筑

  建筑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到当前已广泛应用的楼宇自动化控制,是一种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内全部设备整体正常运转的技术。智能化建筑首先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和设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过电脑控制中心的可视电话和指纹识别系统,对来访者的身分加以辨别和确认,杜绝恶意来访者进入建筑或社区。适时的火灾预警系统不仅对发生的火情发生警报,而且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消防部门,同时启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相应的处理。设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住户对设备的要求;二是物业管理者对设备的要求。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建材饰材的要求是巧妙、实用、合理,富有艺术性、装饰性。厨房设施要求系列化、立体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物品储藏量,更巧妙地减少油烟、噪声;传统“躺着”的洗浴设备要求“站立”起来,厨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占地过多的浴缸将被保温、节水、占地面积小的浴房代替;衣柜、书架和桌椅进究立体化、储量大,充分利用空间。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安全的要求,从居住建筑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入手去构造安全环境,要将安全防范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纳入设计标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采用现代高科技,如多媒体安全防范及综合减灾物业管理系统,与社区及建筑物安全设计相结合,确保建筑物安全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建筑环境的不断优化下,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

  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人们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联以及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规定,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设有保护缓冲区,以期减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碰撞。缓冲区一旦被确定,区内现有的建筑也应该被严格保护,并保持传统文化风貌。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古城镇整体的保护,同样需要与周围现代化城市之间设置缓冲带,可利用现存的大片农田或水系,使现代化城市与古城镇之间有一个过渡,并充当城市之间的绿色肺叶。

  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一个非常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传统文化地段上兴建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也是非常引人人胜、让建筑师为之兴奋的题目,它完全不同于北京香山饭店那样具有理想化的环境。这时我们不应排斥现代化,但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同时,更应注意地域、传统文化、文化、民俗对建筑的影响与渗透。这如同《易经》中的太极图,它包含着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现代化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精位,在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体验现代化带来的舒适,将是建筑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如通过建筑形式上的神似与形似;建筑色彩、体量及材料上的协调;提取建筑符号;有时甚至也可采取完全对比的手法,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使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

  四.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般地,对于传统建筑,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可分别确定为: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③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些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国家各级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法规,使我们的保护工作有据可循。但实际上,广大建筑师真正面对的是现存大量的、还没有被赋予各级政府保护单位的、却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例如:我国目前在进行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然会触及到如何解决与传统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传统民居自身保护与再生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保护建筑,我们更应考虑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的保护建筑可通过功能上的转换;有的可进行内部设备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环境等手段,在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人文等方面价值的同时,更能体现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赋予传统文化建筑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对于目前存在的大量传统民居,一方面要保护其特有的历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风貌,保护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设施更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传统建筑的生命力。

  

  现代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是应该考虑对传统文化有个交待。首先应看现代建筑所处位置,如果其处于新型城市或不那么具备历史文脉的地段,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就不一定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浦东是上海近几年开发的城市新区,这里的建筑争奇斗艳,尽显现代建筑风采。但如果能表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气质,则会使其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如位于东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厦被许多人所称道,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优美、现代及超俗的气质,还可以让人隐约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神韵。

  应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很真实的,它的建筑表皮和结构形式是完全统一的,就连我们所称道的建筑装饰部件其实也具有某种实用价值,这就非常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死抱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东西,而应该为我所用,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为什么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么手段来表达民族的精神,却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承担着塑造城市形象、传递历史文脉、提升市民精神、拉动经济腾飞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个性为依托。而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不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个性,就越有存在的价值。

  保护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腾飞。在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环境的同时,良好城市环境也造就出高素质的市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历史文脉完整体现了,城市个性形象确立了,游客自然纷至沓来,旅游业自然兴旺,财源自然滚滚而至。经济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为此,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历代文化的内涵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当代建筑,通常体现的是一种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如今,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首先,应对建筑风格比较典型、完整的古建筑群,设立特殊保护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其次,在规划建设现代建筑体系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中国现代的建筑特色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艺术就是整体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大别而言,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特别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已深切认识到,建筑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同步,应该立足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中国”是对应于异域而言的,基于共时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为自己一部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既是异域的,也是中国的。同样,“现代”是针对过去而言的,基于历时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既是传统的,也同时是现代的。所以,立足于中国现代,既包含“中国现代”本体生发出来的活力,也包含可以为它接纳的异域和传统。这个“包含”,就不是全盘照搬,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全面复古,而是以之为营养,作出自己的创造。

80年代以来的大量作品正是建筑艺术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最好证明。

黄鹤楼历史悠久,是武汉三镇的标志,最后一次毁于本世纪初,有重建的理由。新黄鹤楼基本按照人们记忆犹新造型也比较成功的清代黄鹤楼重建,层数从三层加到五层,气势更大,周围布置成民俗文化旅游公园,已成为武汉游客必到之处。

陕西是在汉唐时代演出了多少壮阔史剧的地方,唐代是中国艺术史的发展高峰,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借鉴唐代建筑形象并加以改造和简化,显得气度不凡,雍容大度,明朗而简洁。传统中往往也有许多很符合现代观念的东西,越古的也可能越现代。

雨花台纪念馆虽然是全对称的构图,但仍有明显新意,采用了简化了的古典建筑重檐庑殿屋顶,米色的外墙,只缀以少量纯白,性格庄重、沉静,纪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首都,现在仍保留有大量优秀的古建筑,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透出浓郁的古都气息。所以,在作为北京的大门甚至中国的大门的西客站,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形象,给到达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座南向北,以北立面为正面,常处于逆光之中,为减轻大片逆光面不可免地会产生的朦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处理更强调天际轮廓线的高低错落,在正中开了一个大空洞,显得比较通透,又寓意为“大门”,构思是成功的。

新疆迎宾馆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十分鲜明,也很细腻,又十分现代化。室外那一对喇叭形的冷却水塔高高耸立,内轮廓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来自维吾尔石膏花饰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标志性很强。根据地区气候较冷,绿化期短的情况,在二层设置了室内花园。新疆人民大会堂的转角塔柱是体现性格的点睛之笔,那是礼拜寺叫经塔的简化变形,内部是管道井。

拉萨饭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传统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重视简单团块体量的组合,意在传神。庭园小品和室内装修与传统有更多形似,浓烈而鲜丽。

国际展览中心的意义在于,在不一定直接借鉴传统的创作中如何走出中国人自己的路子。在这个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传统”,甚至连“符号”也没有,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式的倾向,但它的内在的富于理性节奏的造型逻辑还是中国式的。国际展览中心还成功运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凌空构件作为装饰的手法,在单元体之间的上空横连折板。钢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后现代式的,与折板上下呼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在当年日寇在南京的13个大屠场之一江东门“万人坑”原址。基地东北角最高,陈列馆就放在这里,平顶,通过大台阶把凭吊者引上陈列馆平屋顶,可俯瞰屠场全景。全场几乎铺满白色卵石,宛如死难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征着死亡,与周边一线青草表达出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一片凄厉惨烈的悲愤之情弥漫全场。沿院绕行一周,在断垣残壁似的围墙上有长段浮雕,再现出种种惨剧。经枯树、母亲像,遗骨室里尸骨累累,再现“万人坑”的土层断面,悲愤之情更加深化。建筑物低平简洁,摒弃一切琐细装饰,其体形、体量、流线、色彩、浮雕和单体的组合,都极其单纯简炼,尽量不使突出,重点在于整体环境气氛的渲染。色调统一为灰青色,深沉而庄重。场庭布局借鉴了传统建筑园林的布局手法。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主场馆,其总体构思充分考虑了功能与形式、现代与传统、环境与建筑的结合。两座最主要的建筑—游泳馆和体育馆造型相近,两端采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钢索吊起双坡凹曲屋顶,十分强劲有力,符合体育建筑应具有的力度,同时又使人产生传统建筑凹曲屋顶的联想。双坡顶上再突起一个形似传统庑殿顶的小屋顶,形象新颖,既加强了与传统的联系,又富有时代感。

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我们渴望全面展现中国建筑艺术,她的光采照人的美丽风貌,她的波澜起伏的发展历史,和蕴藏于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东方影月51747391


说到这个话题,要从漫长的建筑史中去寻找答案。

长话短说,就是古代建筑是基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审美,现代建筑是基于西方建筑设计体系,人们的建筑审美也更西式。

古代建筑不只是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屋顶形式、大门样式、建筑颜色等等,等级森严的阶层,形成了上述不同类型的独特建筑形态和审美。当然,古人还很注重风水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和人文风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现代建筑来源于西方,外观更注重几何体块的穿插和光影效果,使用上更注重实用性。跟古代材料单一不同,现在特别注重不同材料的运用,甚至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奇奇怪怪”的建筑。这可能跟当今社会的审美多样性有关。


今朝谈风水


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建筑更注重空间的分割、强大的使用功能和更强烈的材质对比,古代建筑则更侧重于结构、工艺和建筑构件繁复的装饰。

它们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节奏和韵律,有道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嘛。



砚凹客


古代建筑不只是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屋顶形式、大门样式、建筑颜色等等,等级森严的阶层,形成了上述不同类型的独特建筑形态和审美。当然,古人还很注重风水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和人文风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傅傅翡翠


借鉴、创新、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