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我女兒前兩天在家生吃胡蘿蔔,吃著吃著就喊牙疼,說完沒一會就開始哭泣,然後開始發脾氣。想到她牙齒可能疼得比較厲害,就看了看她的牙齒,結果就發現牙齒上有個洞。沒有猶豫,我們立刻就下樓去了小區對面的牙科診所,醫生看過之後確診為齲齒。

給出的建議就是補牙,在補牙之前需要上兩次藥,上完藥後儘量不要吃硬的東西和粘性比較大的東西。

有一天帶她在樓底下和同學玩,同學分享給她一個橡皮糖,立馬被我女兒拒絕,說明原因後,這位同學的媽媽感到很詫異,他說孩子牙齒長洞還需要補嗎?不是都會換乳牙嗎?

過了兩天帶她去表姐家,表姐給她吃蛋糕,我家姑娘還是很聽話的,第一時間就拒絕了,並告訴她姨牙齒上有洞,不能再吃甜食。結果表姐再一次詫異,這麼小的孩子牙齒上有洞需要補嗎?不是會換乳牙嗎?

作為一名老母親,發現大家對孩子牙齒上的洞都不是太上心,甚至說對孩子的齲齒有認識誤區,竟然覺得牙齒上的洞不用補。所以作為一個過來人,把自己的經驗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齲齒。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很多媽媽關於齲齒的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

誤區一、經常刷牙就可以避免齲齒

我們家姑娘是從1歲開始刷牙的,之前都是我幫她刷牙,在2歲的時候能夠看到牙齒表面有很多黑色的東西,害怕影響孩子上學的自信,就堅持天天用牙線,堅持了有1個多月的時間,牙齒上的黑色東西已經消失,牙齒很乾淨。一直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牙齒都是我幫她刷,牙齒也很乾淨。所以在我的認知裡一直認為,只要堅持刷牙,肯定是不會有齲齒的。

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後,為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性,刷牙的權利開始交到孩子手中,這期間一直都是孩子自己刷牙,沒有監督也沒有檢查,所以很快自己就被打臉了,早晚刷牙又怎樣,還不是一樣會得齲齒,關鍵還是太疏忽了。

誤區二、乳牙要替換所以不用補洞

很多家長認為乳牙遲早是要更換的,對於孩子來說補洞豈不是多此一舉。這樣的想法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①牙齒有洞,一旦吃東西,食物嵌入牙洞中,會傷到牙神經,孩子會有很明顯的痛感,一旦牙齒爛完,治療會更麻煩。

②導致面部不對稱。如果牙齒爛的比較厲害,孩子會自覺的選擇用另一邊來咀嚼食物,時間長了,可能會影響都愛面的對稱性。

③乳牙蛀深會引起牙槽骨炎症,進而影響乳牙下方恆牙生長和發育,導致恆牙萌出後畸形、發育不良。

誤區三、塗氟可以預防齲齒

之所以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把刷牙的權利下放給孩子,就是因為我以為塗氟之後孩子就不會患齲齒,畢竟還有每天的刷牙,只能說理想太美好,現實太骨感。塗氟可以有效預防齲齒,對,是預防,而且塗氟醫生會建議3-6個月塗一次,一旦時間過長,或者刷牙不仔細,塗氟後同樣會出現齲齒的。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幼兒容易出現齲齒的原因

據《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兒童患齲齒的概率竟然高達60%(甚至還要高),也就是說平均兩個孩子就有一個有“齲齒”。為什麼幼兒的齲齒率這麼高呢?

齲齒高發的年齡在5-6歲

和牙醫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幼兒中齲齒的高發年齡在5-6歲,因為這一階段是孩子換牙的時間,乳牙之間的空隙會逐漸變大,這是為恆牙的萌出提前做好準備,而一旦牙齒和牙齒之間的空隙增加,就很容易出現食物塞進牙縫的現象。所以很多孩子出現齲齒的年齡都是在5-6歲,因為孩子一般都是6-7歲換牙。

兒童刷牙的不合格造成的

我們一直在強調3-6歲兒童的獨立性,上了幼兒園,刷牙的權利下放給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教給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

①刷牙時間不夠。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每次刷牙都需要刷夠2分鐘,成人不會掐著時間刷,兒童更加不會,至少我從我女兒身上看到的就是如此。出現齲齒後我們開始用沙漏來計時。

②刷牙方法不對。帶我女兒去第二次去換藥的時候,醫生說要好好刷牙,你的牙齦附近都是軟垢。牙齒最難刷的部分就是牙齦,如果沒有系統的教給孩子巴氏刷牙法,孩子很難會把牙齦附近刷乾淨。

③刷牙的習慣不對。嚴格意義來說,每次吃過飯後都需要刷牙,如果不能刷牙最好可以做到漱口,孩子的自律性沒有形成之前,這些都需要父母提醒,很容易被忽視。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糖分攝入過多造成的

糖分的攝入過多是孩子齲齒的“罪魁禍首”,幼兒每天攝入的糖應該佔到孩子體重的50%,而且孩子之所以喜歡吃糖是因為大腦和身體發育的所需。但是每天攝入的糖有具體的數量要求。

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控制在0.5克左右為宜,比如孩子體重20公斤,每天的糖量不超過10克,含糖量10克是什麼概念,調料盒的勺子一勺白砂糖也就是10克左右,這樣看來一個棒棒糖的含糖量可能會超過10克。

兒童屬於齲齒高發年齡段,所以做好預防遠遠比治療更重要。

步驟一,巴氏刷牙+牙線

巴氏刷牙法又稱齦溝清掃法或水平顫動法, 是美國牙科協會推薦的一種有效去除齦緣附近及齦溝內菌斑的方法。選擇軟毛牙刷,將牙刷與牙長軸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上頜牙向上,下頜牙向下)。

巴氏刷牙的步驟:

1、 握姿正確,大拇指伸出呈“比贊”姿勢;

2、 將牙刷對準牙齒和牙齦的交接地,刷上顎時牙刷面朝上,刷下顎牙刷面朝下;

3、 刷毛與牙齒呈45-60度角,同時將刷毛向牙齒輕壓,使刷毛略呈圓弧,刷毛的側邊也與牙齒有相當大的接觸。

4、 牙刷定位後,開始作短距離的水平運動,兩顆、三顆牙前後來回約刷十次。

5、 刷牙時張大嘴,看到上排右邊最後一顆牙。然後由右後方頰側開始,刷到左邊;然後左邊咬合面、左邊舌側再回到右邊舌側,然後右邊咬合面。如此循序的刷便不會有遺漏。

6、 刷咬合面時,也是兩顆兩顆牙,來回地刷。

7、 刷後牙的頰側用同側手,即刷右邊頰側用右手。左邊頰側用左手。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牙線的使用十分有必要。平時的清潔只能清潔牙齒的咬合面和牙齒表面,牙縫之間很難刷到,這個時候牙線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刷牙還不夠,牙線一併配合用起來,如果孩子不配合,一天最少用一次牙線。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步驟二、正確的牙齒護理

塗氟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6歲以下兒童,使用“塗氟”來預防“蟲牙”(醫學上“齲病”)。

“塗氟”,又稱“局部用氟”是兒童口腔專科醫生使用一種含氯化物的製劑,給小朋友口腔內每一顆牙齒的表面進行氟化處理,含氟製劑在牙齒的表面停留,從而形成一層牙齒的“保護膜”,可有效預防“蟲牙”的發生。

塗氟通常6個月一次,如果孩子已經有了齲齒,可以諮詢醫生是否可以縮短時間。

窩溝封閉

窩溝封閉需要從第一顆恆牙開始,寶寶在6歲的時候,媽媽可以觀察寶寶牙列的最後面即在第二乳磨牙的後面萌出的牙,那個就是第一恆磨牙。第一恆磨牙在胚胎3-4個月左右牙胚開始形成,出生時開始鈣化,2-3歲左右牙冠鈣化完成,6-7歲萌出於口腔內,上下左右各有一顆,正是因為其在寶寶6歲左右萌出,所以習慣稱為“六齡齒”。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孩子去做窩溝封閉,很多孩子5歲左右就開始萌出六齡齒,父母需要留心觀察。

我的育兒日記:5歲的孩子喊牙疼,齲齒離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近


定期的檢查

口腔健康已經越來越重要,每年至少可以帶孩子去做一次牙齒檢查,如果孩子有齲齒,也需要定時定期的進行檢查,減少齲齒的風險。

步驟三、監督監督再監督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需要孩子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所以權利可以下方,但是監督的權利父母一定要行使,加上孩子自己使用牙線也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在父母的監督和幫助下來進行牙線的使用。

最後去補牙的那天,我們從治療室出來,發現3個治療室裡都是孩子在補牙。經過了我家姑娘的這次齲齒,真的是意識到牙齒保護和預防的重要性,如果你家寶寶還沒有出現齲齒,儘量做好預防,可以省掉不少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