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器的发展

在看完锦衣之下后我对今夏的手铳十分好奇。手铳的形状娇小,跟如今现代的手枪很类似,我心想发生在明朝时候火器就如此先进了吗?我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火器的发展史。


中国火器的发展


这还要从火药说起。火药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被认为是对人类历史所起作用最大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火药起源在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三种主要成分硝石、硫磺以及硫磺中的钾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秦汉时期,封建帝王为祈求长生不老,崇信方士,寻求不老之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这期间最热衷者。在他们的提倡下,炼制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的方术——炼丹术日渐发展,后经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炼丹家的活动不停。

中国火器的发展

将火药用在武器制造并投入实战,在我国约开始在唐代末年。唐哀宗天祐四年(907),杨行密军围攻豫章,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这一次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武器出现的最早战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灭南唐时,使用过用弓弩发射的火箭和用炮抛射的火炮,改用装有火药的弹丸来代替石头。 后爆裂物被广泛运用于水战与守城上,是利用弓弩、抛石机或人力投掷。宋朝与金朝的骑兵会在枪头装设喷火器。出现最原始的管型射击火器-突火枪(竹制)。


中国火器的发展


突火枪出现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以粗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的混合物,其实就是反射弹药,突火枪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散弹枪)。突火枪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发射时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碎石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因当时生产技术上的限制所用火药的推力相当有限,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它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较难控制,再因为其枪管为天然竹管,在射击了几次之后,枪管末端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燃烧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导致炸膛,所以突火枪的真正实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南宋后期,由于火药的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人们可在大竹筒内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铜铁管铸造技术也提高了,所以元朝具备了制造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技术基础,中国火药兵器便在此时实现了新的革新和发展,出现了具有现代枪械意义雏形的新式兵器——

火铳。火铳的制作和应用原理,是将火药装填在管形金属器具内,利用火药点燃后产生的气体爆炸力射击弹丸。它具有比以往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杀伤力,正是后代枪械的最初形态。


中国火器的发展



目前还存在并已知纪年最早的元代火铳,是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元至顺三年(公元一三三二年)铜铳。铳体粗短,重6.94千克。前为铳管,中为药室,后为铳尾。铳管呈直筒状,长35.3厘米,近铳口处外张成大侈口喇叭形,铳口径10.5厘米。药室较铳膛要粗,室壁向外弧凸。铳尾较短,有向后的銎孔,孔径7.7厘米,小于铳口径。铳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二厘米长的方孔,方孔的中心位置,正好和铳身轴线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推知原来用金属的栓从二孔中穿连,然后固定在木架上。如这一推测不错,那这个金属栓还能够起耳轴的作用,使铜铳在木架上可调节高低俯仰,以调整射击角度。



明代火器从其分类来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

鸟铳又称火枪绳。天工开物记载鸟铳:约有三尺长,装火药的铁枪管嵌在木托上,以便于手握。锤制鸟铳时,先用一根像筷子一样粗的铁条当锻模,然后将烧红的铁块包在它上面打成铁管。枪管分三段,再把接口烧红,尽力锤打接合。接合之后,又用如同筷子一样粗的四棱钢锥插进枪管里来回转动,使枪管内壁极其圆滑,发射时才不会有阻滞。枪管近人身的一端较粗,用来装载火药。每支铳一次大约装火药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点火时不用引信(岭南的鸟铳制法,也有用引信的),在枪管近人身一端通到枪膛的小孔上露出一点硝,用锤烂了的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准目标,右手扣动扳机将苎麻火逼到硝药上,一刹那就发射出去了。鸟雀在三十步之内中弹,会被打得稀巴烂,五十步以外中弹才能保存原形,到了一百步,火力就不及了。鸟枪的射程超过二百步,制法跟鸟铳相似,但枪管的长度和装火药的量都增加了一倍。

下图为鸟铳图

中国火器的发展


中国火器的发展

下图为火铳图

中国火器的发展


中国火器的发展


中国火器的发展


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的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在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明代的海船制造已经相当的发达,海船上就装备了这些火器(明末年间,郑成功率水师海船收复台湾,曾用这些武器痛击荷兰侵略者)。


中国火器的发展


中国火器的发展


后因为火铳射程有限,明朝引入了燧发枪。燧发枪,1547年由法国人马汉发明,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这跟今夏的手铳是最类似的。

中国火器的发展

从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经济缓慢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元末明初金属管形射击兵器发展的势头停滞下来。十五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火炮、火枪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中国的兵器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祖制,有些手铳的形制甚至百年一贯。到明中叶,中国参照国外火器,仿制了比火铳更先进的“佛郎机”和“红夷炮”,以及单兵使用的鸟铳等。中国火器的制造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火器的发展

1410年的法国弗朗机舰炮


中国火器的发展

玛丽罗斯号上的红夷大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