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人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嘛。的確,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那些所謂的開國之君,都宣稱自已代表上蒼,解百姓於倒懸之苦,然後把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打敗。其實真的取得天下了,哪個不是錦衣玉食,然後把皇位傳給子孫。就是他們津津樂道的堯舜禪讓,不也被《竹書紀年》給揭底了。當然現在的史學家們還在爭論,到底是《史記》等正史可信,還是《竹書》可信。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這咱先不說了,那些寫史的,也是站在本朝的角度,不敢多寫以前失敗的對手有什麼好處,後續寫史的,也多是參考前人的記錄來寫。最可氣的是哪些寫小說的,為了博人眼球,更是怎麼引人,就怎麼寫,才不管什麼歷史真相呢。象那個元末明初的羅貫忠,一部《三國演義》把曹操糟蹋成什麼樣子了,反倒是把關羽抬那麼高,讓明清以後的民眾們都建了關帝廟來膜拜。這咱也不扯了,我就想與大家聊聊,通過歷代史者和小說家們的演繹,我是如何由一個氏族首領演變成惡神的。

作為氏族聯盟頭領階段

我所處的時代,是夏朝以前。大家都知道,現在出土最早的甲骨文也僅僅是商朝,不光是我,就連三皇五帝,也都是傳說。周朝以後寫史的,要麼直接根據傳說來寫,要麼根據前人的記載來寫,反正最先的來源都是傳說,這是沒有錯的。傳說嘛,自然有各種版本。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出現比較早的記載,如《左傳•昭公》中,郯國國君在昭公十七年秋天與昭公喝酒時,郯子聊起他們的家世,把我與黃帝、炎帝、大皞氏、少皞並列;昭公二十九年,魏獻子與蔡墨聊龍的事情時,還扯到了我的兒子:

《左傳•昭公•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左傳•昭公•昭公二十九年》: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

從這裡說明,我與黃帝、炎帝等處在同一個時代,都是各部落的首領,他們都分別與火、雲、龍、鳥等有關,而我也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的兒子句龍當了后土,按《辭海》的解釋之一,后土就是土地神的意思,也指祀土地神的社壇。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在《管子•揆度》中,管仲說道:

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意思是共工當政的時代,天下水域佔七成,陸地只佔三成,我就利用這個自然形勢來控制天下。這裡,管仲先說了燧人氏,然後又說到我,後面才介紹堯舜之王。按此來說,我要麼是先於五帝時代,要麼與他們同期為王,只是地域不同而已。總的來說,在這兩個記載中,對我還有沒什麼褒貶意味,只是一般的敘事。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國語》等多個正史讓我背上惡名

《國語•周語》記載,在周靈王二十二年,谷水與洛水暴漲,將要淹毀王宮,靈王想截堵水流,太子晉對他勸諫時說: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

意思是過去共工沉湎於享樂、肆意胡為,還準備堵塞百川、填塞池澤,為害天下。皇天不佑,百姓不助,禍亂一起發作,共工因此而滅亡。這個太子晉為達到自已的目的,也是不擇手段了,水衝了王宮,不讓靈王採取措施。你不讓就不讓吧,犯不上拉上我做反面教材。我共工氏與你周朝隔這麼遠時間,你怎麼知道我安於享樂、胡作非為的?要麼是你道聽途說,要麼是你居心不良,胡扯而已。不過靈王也沒聽他的,還是堵塞了水流。但從此以後,在人們心裡抹黑了我的形象倒是真的。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其實象這樣的記載很多。《史記•五帝本紀》說堯在找繼承人時,有人推薦我,堯說我好說漂亮話,對天不誠實,不認可我,《尚書•堯典》中說得也差不多;《尚書•舜典》說把我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趕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也就是說,我們四個是並列的罪人;《戰國策•秦策》、《荀子•議兵》中都說禹曾經討伐過我。

《淮南子•原道訓》中說:

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意思是說,我共工力氣大,為了與高辛氏爭奪帝位,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不周山,使大地往東南傾斜,又潛入深淵到中,我的宗族也因此滅絕,後代死盡。

《淮南子•天文訓》中又說: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這段話意思與上面的差不多。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兩個章節中,一會兒說我與高辛氏爭帝,一會兒說我與顓頊氏爭帝,並且還都怒撞了不周山。按《史記•五帝本紀》上說,顓頊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帝嚳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子,就算與他們世代為敵,我也犯不著每次都去撞那個不周山吧,我就是撞山有癮,也不用每次都撞這一座山吧。

反正整體形象吧,要麼善於作惡,要麼不堪重用,要麼與黃帝、堯舜禹那些所謂的有道明君對著幹;再就是與不周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上古演義》對我的形象塑造

小說說在冀州有個共工國, 我的名字叫康回,生得銅頭鐵額,紅髮蛇身。後來有學者論證,根據“康回”與“共工”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斷定其實是一個人。說共工國的頭領在伏羲氏末年,以勇力和善於水攻而稱霸九州,附近各國差不多的都聽我的號令。然後伏羲氏妹子女媧氏幾次率兵與我對抗。

第一次對攻是在女媧地界內的空桑,這兒有荷澤、滎澤,附近還有黃澤,到處是水。我用早已練習好的水攻法,將水向敵方灌去,女媧指揮軍隊,將大量的蘆草燒成灰,然後與爛泥摻合在一起,讓水向我方倒流,將我的軍隊退下陣來。女媧氏帶領她的百姓一路趕來,由於她有幾個絕招,一是她可讓把泥捏的土偶變成三五丈高的力士,二是她用五色石、蘆草灰拌爛泥、畫了鰲魚四足的木樁子,化解了我的水攻之法。一直趕到我的冀州老家,我情急之中坐船進入大澤內,被女媧的人生擒活捉到面前。被女媧數落一頓後斬首,一股黑氣升到天上,結成龍形向北飄去。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七百年以後的顓頊時代,共工國又出了個無名氏,以共工為號,仍有稱霸九州的氣象。既然稱共工氏,仍然是我的身份,我顧且當我又重生吧。這次我在一個叫浮游的佞臣鼓惑下,乘顓頊剛繼位之時,帶兵從荷澤附近的一個關隘上衝到中原國境,中了顓頊的埋伏,把隊伍打散,一路逃回冀州。然後顓頊又一路追來,我的百姓們也反對我,與敵兵一道攻打我。我一看大勢已去,就開始向西逃竄。走了20多天,來到不周山前,但後面顓頊的隊伍又追了上來。我怒氣沖天,

舉頭向山峰的石壁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之聲,原來共工氏固然腦裂而死,那山峰亦坍了一半。

隨後,顓頊又派部將吳回利用火攻,將我的子民們全部殺害,從此共工氏全部被消滅。

的確,在以後有個叫丁山的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從中錄出200多個姓氏,就沒有一個與“共工”、“共”有關的姓氏。或許真的在夏朝之前的某一時期內,被其他國家或自然災害給滅絕了。

這個《上古演義》本意其實就是想塑造你們炎黃祖宗那麼英明、多麼神武而已。就算我善用水攻,也不能跑到你們地界內攔水築壩去吧。還孤軍深入到你們國家的腹地,我就有吞併中原之心,也會逐步推進,步步為營的。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泰山下的準老頭”的話

我作為本文的作者,最後也想評價一下有關共工氏的話題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由於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有限,肯定出現各類迷信和荒誕不經的傳說。有文字記載以後,人們仍然在談吐中引用這些故事,後人又多加上自已的想向和主觀臆斷,所以形成了共工氏整個的反面形象。特別是小說的傳播,以其喜聞樂見的戲劇性情節來打動讀者,影響面更廣,而讀者也樂於相信這種揚善除惡的橋段。

關於共工氏的身份問題,歷史學家們也在不斷的考證和辯論,以我的觀點,它最早應當是一個象中原文明一樣的氏族部落,只是沒有三皇五帝那麼多有名字的君主,其中的頭領也是一茬接一茬,只不過沒人記住,也沒人在意吧,都以共工之名稱之。

史書、小說及民間傳說對“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變惡神過程

小說中說共工氏住在冀州一帶,也許是作者因為舜曾將共工流放到幽州而產生的聯想。共工失敗了就往西逃跑,那不正是顓頊的地盤嘛,幹嘛不向北向南跑呢,可能是為了與不周山相呼應吧。出現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不周山,到現在也沒人確指出到底是那座山,也僅僅是一個傳說。

對於共工氏所處的地理位置,有的學者指出,在河南西部的伊水與洛水流域,倒是可信的。此地正處於黃河中游地段,夏秋雨季,夾雜著大量泥沙的黃河水向下遊狂瀉,泥沙又在中下游於積,造成黃河水災氾濫,黃河改道。中下游三皇五帝的子民們,把山洪暴發比成山崩地裂,倒也解釋得通,然後又把造成災難的黑鍋,讓經常與他們起摩擦的共工氏頭領背上了。可能在傳說中,就認為是共工把大山撞塌了,形成大量的泥石流,引起水患。從那時起,共工在遠古傳說中,就已經是個惡神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