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莉兹·默里,从纽约最烂的街区逆袭而上,毕业于常春藤联盟学校,被称为感动全美的"奇迹女孩"。

这部《风雨哈佛路》就是根据她的事迹翻拍而来,2003年4月7日在美国上映,获得第55届艾美奖3项提名,被评选为最励志电影。


一直以来,励志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因为主人公总是做一些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每个励志故事的背后,总有一个破碎的家庭,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更是被称为史上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他人的故事找寻成功的关键,或者让自己鸡血一把,可惜本片励志的片段极少,像个流水账,这也是本片最被诟病的地方。我看了不少评论,无非是努力、翻然悔悟之类的鸡汤,今天我会从女主三代人的成长环境入手,解读一下主人公成功的原因。


《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01家庭的不幸,总想让人逃离


我们总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糟糕的父母挖的坑,可能需要几代人来弥补。片中对主人公祖辈的描述甚少,唯有女主和母亲的对话透露的一点:父亲强奸姐姐致其自杀,年少的妹妹因恐惧离家出走。


而导演在细节处体现了这个男人对待女主和姐姐的两种态度,在确认父母无法抚养她们姐妹俩时,只有姐姐被带走了,而在莉兹准备离家时,他略带得意地说:“正合我意,反正你也是个垃圾,跟你父母一样!”因为姐姐柔顺女主叛逆,时代烙印的自大与自私让男人认为自己掌控一切,任何反抗都是不可饶恕的。


在莉兹想收留朋友时,他咆哮出声:“你妈妈快死了,你那垃圾爸爸跑了给我丢下这些,我这把年纪能顾得了这么多吗?”

他自私的毫不掩饰,他意识不到对子女的伤害,看不到后辈的痛苦,只是一味抱怨自己的利益受损。在这个男人身上我只看到了兽性,丝毫没有人性。


显然,这样的父母无法教会孩子什么,而面对这样的长辈,莉兹做了与母亲同样的选择——逃离!


《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02一直逃避,我们终生都会困于原地


导演给了童年这样一个片段:莉兹的母亲毒瘾犯了,为了能拿到救济金购买毒品,她和两个孩子展开抢夺,在她们怒吼“我们需要食物”时视而不见,表情冷漠麻木,而当她抢夺失败时,却崩溃的呐喊:“你们为我做了什么吗?我给了你们生命!你们想让我死吗?想让我去做妓女吗?”而他的父亲在一旁面无表情的看着电视,一题又一题的抢答问题。


画面看的我不寒而栗:阴郁的天空、凌乱的房间、奔溃的母亲以及无动于衷的父亲……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吧!


母亲的童年是悲惨的,这勿须置疑:小小年纪离家出走,没有能力、无家可归。父亲强奸姐姐的事实给了她巨大的打击,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有了精神分裂症。而且整片都没有提及她母亲的存在,由此可以推算,她的一生都没有母亲的参与。


《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樊登在解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时说过,孩子叛逆的性格来自与母亲的关系,成瘾的性格来自与父亲的关系。母亲终其一生都在与毒瘾酒瘾做斗争,可见父亲对她的伤害有多大!


我不知道她离家之后是如何成长的,但可以想象生活并不容易。显然苦难没有让她变得坚强,孩子的到来让她振作一点,一段温馨的时光过后她继续自暴自弃,吸毒酗酒,她走不出童年的村庄!


面对孩子,她痛苦、内疚、嘶吼,表现得像婴儿一样脆弱,她想要的是被爱而不是去爱别人。所以对子女而言,她不是好妈妈,而她教给两个女儿的也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被爱的渴望!


莉兹的父亲无疑是聪明的,对知识的掌握得心应手。但他也是失败的,在这个家庭中,夫妻倆是心智最不成熟的,母亲是走不出童年的阴影,父亲是拒绝长大。父亲对家人的态度非常奇怪:推崇和回避。这个家庭中,他最听话,不管是谁的命令他都听从,可也像珠子一般,拨一下才动一下。他总是把自己边缘化,安静的呆在角落,需要应景时吆喝两声。


这个男人的智慧都用在答题和推卸责任上面,他认为女性都很强大,都是女权主义者。我猜他应该有个强势的母亲,才会导致这种奇怪矛盾的性格。


《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03人不愿意改变是觉得还有希望,绝境处才会放手一博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你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不幸复制给下一代。母亲活着已是拼尽自己,所以她总是告诉女儿:“生活总是不太容易!”女主的生活也印证这一点:吃不饱穿不暖、被收容被领养、流浪街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母亲还是给童年的莉兹留下了美丽的回忆,整部影片,母亲带女主用纸皮从山上滑滑梯下来的场景反反复复出现,莉兹说的最多的话也是:“mom,I love you.”她一直坚守着这句诺言,哪怕离家流浪,也兜转在母亲的身边,隔段时间就回来看看她。


母亲是羁绊也是枷锁,因为她总是渴望母亲好起来照顾她,这样渴望让她回避全世界。所以,影片之初,她拒绝去上学,拒绝别人的帮助也就可以理解了。但17岁时母亲去世,她在50区的坟场离开时,已然了无牵挂。她拒绝和朋友一起去孤儿院,开始真正的为自己做打算了。


不称职的父母给了她太多的苦难,也留下不少珍贵的东西:母亲给了她人生一点温暖的底色,这让她变得宽容;父亲传承给她的是知识,以及处事不惊的态度;童年的谋生让她学会冷静与思考。她一次一次扣响学校的大门,一次一次推销自己,被拒绝了就换一家,没有沮丧没有哭泣。争取到机会就做到极致:参加早读班、常规学习班、课后补习班、夜校的独立学习、连续学习班……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多悄无声息,只是努力了,然后迈过去。


当她以第一名的成绩去哈佛大学参观时,明亮的天空就仿佛她的人生一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代人都有各自的不幸:祖辈选择伤害别人来转嫁痛苦,代价是其子女的人生,大女儿自杀小女儿离家出走;父辈选择的是麻痹自我,让苦难摧毁自己,代价是自己的生命以及子女的童年;主人公的选择最初是逃避,当避无可避时她愤然反击。


《风雨哈佛路》:若家不是港湾,必是苦难的来源


总结一下:


励志的故事总是有相同的套路,贫苦人士的逆袭,仿佛苦难是成功的标配。可是正如女主希望的:我愿意用现在的一切却换家庭的复原。如果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谁愿意接受苦难的人生?每一场逆袭,不过是为自己找一个可以容身的港湾而已!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代人都有各自的不幸:祖辈选择伤害别人来转嫁痛苦,代价是其子女的人生,大女儿自杀小女儿离家出走;父辈选择的是麻痹自我,让苦难摧毁自己,代价是自己的生命以及子女的童年;主人公的选择最初是逃避,当避无可避时她愤然反击。


是非对错与旁观者而言无关紧要,但对深陷其中的人而言却是终身的伤痛。“我心安处即是家”,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地方,还是心的归属,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