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背后有过什么故事?

小姐自然醒


你好,如果你想了解校训的故事可能我会让你失望,但是你想了解校训的一些知识,就接着阅读下去。

校训其实就是一个日本舶来词,在辞海中没有对校训的解释。何为“校训”:“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在我们似乎发现没有校训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你细细品。

校训历来是一所学校珍贵的价值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所学校精神的集中表达。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独立的大学应该是有灵魂的——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创新、自由、科学、人文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

一般而言,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

我们举两个例子看一下

1.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2.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诚朴雄伟”是南大在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敦行”则取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八字校训既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和特点,又表明南大办学的追求和态度。在当今高等教育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立足国情、校情,诚朴为本,追求卓越,苦干实干是南大全校师生的共识。

虽然我们这么看待校训,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做到了吗?肯定没有。我们只是在宣传册,或者向他人介绍的时候才偶尔想起,哦,我也是有校训的人。我们会习惯的忽视校训。我们也很明白其实那就是一个口号,有些口号提的太高,我们很难做到,索性就无视啦。更别说校训有什么故事了,事故还差不多。

网络上关于哈佛校训版本好多,这也反映了校训的尴尬。

校训同质化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在教育部“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

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在师生中的认同程度降低,感召力不足。在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其中,带有“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任意一词及以上的,有147所学校,占到被调查高等学校的近六成。

我只想说一句:好可怕呀,求放过


最后我们校训欣赏一波,有没有你家的

综合大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华大学:崇德博学励志尚实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福州大学:明德至诚 博学远志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 参天尽物

湖南大学: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华侨大学:会通中外 并育德才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南开大学:允公 允能 日新月异

山东大学: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 团结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 求是拓新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四川理工学院:厚德达理、励志勤工

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求实求真 大气大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武汉理工大学: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中国矿业大学: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综合师范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南京师范大学: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福建师范大学: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河北师范大学:怀天下 求真知

哈尔滨师范大学:弘毅致远 敦品励学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山东师范大学:弘德明志 博学笃行

陕西师范大学:厚德积学 励志敦行

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

辽宁师范大学:为人师表 厚德博学

江西师范大学: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重庆师范大学:厚德 笃学 励志 创新

西北师范大学:知术欲圆 行旨须直

楚雄师范学院:笃学尚行 扬美崇善

财政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

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西南政法大学: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中央财经大学:忠诚团结求实创新

农林院校

东北林业大学:学参天地 德合自然

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

南京农业大学:诚朴勤仁

山东农业大学:登高必自

医药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

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

艺术院校

中南民族大学: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中央民族大学:团结 求实 文明 创新

北京体育大学: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

鲁迅美术学院:紧张严肃 刻苦虚心

中国传媒大学:立德敬业 博学竞先

军校

黄埔军校:三民主义,吾党所系。以建民国,发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情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国防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美国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

北美洲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加州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亚洲

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有大志

光州大学:青春开放活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强不息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欧洲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了解万物发生的缘故

牛津大学:上帝给我光明

唧哈佛校训太多了吧


遇见诗歌


我的母校是西南交通大学,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说实话,我并不清楚我们校训的来源,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条校训的深刻意义。尤其是后半句话——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我在大学的四年,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八个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如今毕业了这么多年,经历过一些真实的事情之后,越来越发现它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启示。

用通俗的话来翻译一下这八个字,就是如果一个人想要去做什么事情时,一定要果断坚毅。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隐忍、稳重和不虚荣。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其他人读起来有其他的理解。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我以前做事的时候,总是优柔寡断,也总要听这个人或那个人的意见。结果到头来变得越来越犹豫,越来越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回头一想,倒不如最开始就靠自己果断决定。

后来慢慢的我才意识到,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能力本身就是欠缺的,所以才一味地寻求别人的帮助。之所以遇到一些问题就犹豫不决,到底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后来做事总想着要靠自己去解决,哪怕多走一些弯路,多吃一些亏——到底是要自己成长起来的,毕竟年轻着,不怕做错,就怕做事情时,不会积累经验。

再往后,就意识到当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的放弃坚持了很久的一件事情。只要没有失败,这件事情就值得坚持下去。如果仅仅因为没有巨大的成功或者受到了委屈就此放弃,失去的不仅仅是岁月所积累来的荣誉和经验,也包括对自己的信心。

所以母校的校训对于我,将像是一个灯塔,指引我走完下半生。


玖抒教育


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背后有过什么故事?

大家好!我是Jabez,专注于分享数学领域相关内容!给数字、公式、图形做手术的逻辑科大夫!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你知道我是哪个学校的了吗?

哈哈,至于背后的内容和文化我还真的了解过,现在分享给大家!

对了,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

乍一看武大的校训真的没有什么特点,都是日常的正向词组,但是真正做到这四个词的人太少了!可能大家并没有放在心上吧!又或者一开始就没有理解真正的含义!


武大的校训是1993年制定的!

  • 自强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的自立图强,奋发向上。我校最早最早的前身就是“自强学堂”,同时,自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遂以此开头!

  • 弘毅

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句,意为报复远大,坚强刚毅!在学校30年代校训中“明誠弘毅”也有同词!

  • 求是

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变化,寻找真理!

  • 拓新

开拓、创新!不断向前!这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精神!

四个词合并的意思呢?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无论你是不是武汉大学的学生,都可以记住这四点!

因为这都是先辈带给我们,他们毕生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

我是Jabez!一个专注于分享数学领域相关内容的老师。大家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评论点赞关注,谢谢大家!


华极数学Jabez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西北郊外的清华园办公,并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

  清华学堂大楼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坡顶的欧式建筑,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它落成于1911年,但直到1923年成为学校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后,这组建筑才获得“同方部”的名称。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大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其实,在最初的十几年中,清华学堂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则相对薄弱。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鸣锣开张。

  此前,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以学术论文为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深以为然,首先聘请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32岁的吴宓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并让吴拿着自己签发的聘书一一聘请。

  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

  清华校方为聘请“四大导师”来校任教,可谓不遗余力,其中一个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

  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

  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是他到了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后由美国耶鲁大学赠予的。年轻的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得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许多年后,对于陈寅恪的学问人品,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其历年在中国文学、鸣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


黄河教育


给大家整理一下中国名校的校训背后的故事,以供分享!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出处:《周易》

背后的故事: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背后的故事:

张作霖于1923年组建了以兴邦御侮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的情况,力诫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因此题写“知行合一”四字校训勉励青年学子。

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在东北大学对学生的讲话中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自此,“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便成为东北大学师生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与人生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校训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

背后的故事:

193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后来几经辗转,先后更名为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在北方大学教职学员全体大会上,时任校长范文澜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

1992年6月15日,“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将其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背后的故事:

1937年,因淞沪会战打响,时任校长竺可桢带领浙大“西迁”。浙大“西迁”至广西宜山后,竺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确定“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在历次演讲中,竺校长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1989年1月,在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后,学校提出“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口号,并将其概括为“求是创新”。新时代下,“求是创新”已成为浙江大学师生们的行动指南。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出处:《论语·子夏》

背后的故事:

复旦大学校训的故事要追溯到1913年,时任校长李登辉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教育家。当年留洋归国的他效仿外国名校传统,打算为复旦制定校训。李校长从《论语·子夏》遴选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随后,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帮助遴选。在1915年复旦大学建校10周年时,这句名句正式成为复旦校训。

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校训出处:《礼记·中庸》

背后的故事:

中山大学的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当时的孙中山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的人才。中山大学的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有学者说这也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背后的故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在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后,川大明确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校训。它反映了“三强合并”前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且该校训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背后的故事: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广为熟知的北师大校训,由国学大师启功于1997年挥笔写就。校训简约义达。起初,学校曾邀请校内很多专家学者共提方案,启功自己也拟出不同训词,但最后敲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显得平易通畅且深刻含蕴。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北京大学:没有校训!

长期以来,国际国内著名大学一般都有公认的明确的校训,唯独北京大学没有明确的校训。这也许反应了北大的学术开放的特点,尊重各方各种不同意见。虽然如此,但是很多人都会将“科学、民主、爱国、进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误以为是北大校训。


凤城书院


你好,很高兴在这个平台上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让我回顾起我的母校——河北大学!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学校

我们学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 笃学诚行

校风

博学 求真 惟恒 创新

校歌

旧版校歌

科学救国,效著乎西洋;

裕民保种,端赖工商。

煌煌该校,踞柝津之阳;

乐育善诱哉,成栋梁。

莘莘学子负奇资,如圭如璋;

切磋琢磨,集于一堂。

济济青年勤学问,日就月将;

藏息修游,教亦多方。

守校训,誓永志而弗忘;

实事求是,乃成德之梯航。

知识日以进,体魄日以强。

三育完美,二科专长。

尊师敬友,所习勿荒。

幼学壮行,庶挽澜狂。

谨祝该校,如陵如冈,万岁无疆;

人才辈出,久久自芬芳。

新版校歌

我们迎着渤海日出启航,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大河吐豪气,太行铸脊梁,燕赵学府播撒着智慧之光。

实事求是,笃学诚行,慷慨悲歌,求索无疆,河北大学,桃李芬芳,桃李芬芳。

青春做伴齐奋起,青春做伴惜韶光,我们乘风击浪,驶向明天的辉煌

我觉得我们学校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八卦楼了,在里面就像迷宫一样,新同学都会迷路的,甚至有的同学快毕业了还会迷路,就算是同一层楼从不同的门口进,到的都是不同的教师,而且同一层楼的楼道是不互通的,从里面是三层,外面看起来是四层,这栋楼获得了鲁班奖,据说从上向下俯视楼顶,整栋楼就像八卦一样,传说是为了镇压不祥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传说啦!

印象深刻的还有英语角,每周五晚上都有留学生或者外教跟我们一起交流,我们会在那里学习口语,练习对话,跟国际友人聊天英语提升很快的!

我们学校还有好多好多,希望我讲的这些能勾起你的兴趣更多的去了解我们的学校相信你一定也会被我的母校吸引的哦!


菁智学堂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到现在都记得孝顺是这个,但是具体有什么渊源就不知道了,其实我们上学那会儿学校还是相当严格的,现在学校哪有那种处分哪,或者是要求退学的,我记得我们班有个同学就因为两次考试英语考试都没有及格,然后直接被退学了,想想那会儿也都是很可惜的,我们那会儿统一会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我还真的有人会因为这个而过不了,毕不了业。

虽然现在工作中英语真的用的不多,但是回想自己学英语的这些年,发现其实英语一定是要有环境的而且要坚持就像阅读一样英语其实也是语文是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的。

最怀念的是学校食堂里的巧克力冰激凌,最喜欢的是食堂里的太阳蛋,那一道菜肉馅儿和鸡蛋做的,每次吃完之后再煮上一碗方便面,简直是太香了。


悠悠妈的快乐生活


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有三个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自学校创立,华中大学一直秉持“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教育理念;中华大学坚持“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治校准则;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则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

建国初期,学校依据自身师范的定位,制定了“忠诚、奋发、博学、乐育”八字校训,以此统摄办学思想,规范育人行为。在几十年的办学中,学校一直倡导“尊师爱生”、“为人师表”。学校在筹备建校90周年校庆活动中,制定了“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新校训,1998年修订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是学校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华师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代表着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的提出意在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使之朝踏实、新颖、有德、成人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毕业多年的校友也会铭记于心。


俗世一芥子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 “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 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