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戰國版《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

2020年2月27日0時,中國司法部發布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中國人民沸騰了,即使大家依然沒有從疫病的陰霾中徹底走出,可比起已經慢慢適應的“居家隔離”和在中國境內已經逐漸被控制住的新冠病毒,這個略顯低門檻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顯然更加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一時間,怕是全世界關注中國的人們都把目光從在世界範圍內開始擴散的新冠肺炎上移了開來——畢竟,疫病經常有,中國的大門委實難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不息的古文明國度,中國的綠卡可謂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禮物。

然而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談論的焦點,今天話題的中心是我們中國最早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代的秦穆公就推出的“客卿制”。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戰國版《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


客卿,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授予非本國人員在本國的高級官位

“客卿”,非本國人,卻在國內擔任著重要職務的人,出現於我國春秋時期。

那個時候,由於周王室式微,諸侯各自為政,紛爭迭起。為了提升自己的國力,爭奪當時並不豐富的資源,各諸侯國一時興起“招賢納士”的風氣,紛紛鼓勵個人思想創新。

而由於私學的興起,文化知識的傳播隨之打破貴族壟斷局面,下移至民間,促成了“士”階層的興起。隨著“士”群體的擴大,社會上思想流派紛呈,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知識分子多起來的時候,人類的大腦開始了空前的發育,思想流派越來越多,知識分子也越來越渴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

恰好這一時期的諸侯國們正急於富國強兵,他們對於新思潮的容忍甚至是接受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各國紛紛興起養士之風,不少貴族紛紛伸出橄欖枝,大開家門,招徠著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士回家供養,其中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衛國的信陵君就是養士貴族中的佼佼者,他們每家供養的士都在3000人以上。

可是,這些士最初在各國貴族乃至國君門下,只是被養做門客,充其量當作是個人的“智囊”角色;直至秦穆公大膽任用客卿,併為本國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作用後,各諸侯國才開始逐漸重視起客卿的作用。

然而由於各諸侯國一直與周王室一脈相承,秉持用人唯親的習慣,都沒辦法做到像秦國那樣信任和重用客卿,因此,只有秦國,從客卿的制度中獲得了最大的利益,最終發展成東周列國中最強大的帝國,並一統天下。

秦國聞名史冊的客卿有很多,例如:

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上換回來虞國人,“五羖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推薦給秦穆公的宋國隱士蹇叔;

秦穆公用計留下的晉國人由余;

輔佐秦孝公變法的衛國人商鞅;

遊說六國入秦,得秦惠王賞識的衛國人張儀;

易名張祿,隨秦使潛入秦國的魏國人范雎:

扶植秦莊襄王回國繼位的衛國商人呂不韋……

可以說這些客卿都為秦滅六國貢獻了不菲的力量,協助秦國曆任君主為秦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上百諸侯國皆從周王室,唯秦國能跳出圈子,獨樹一幟吧。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戰國版《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


上百諸侯國任人唯親,唯秦國勇於引入人才

仔細研究了周朝的歷史,我們知道,周朝奉行的是“分封制”,即按照血緣遠近逐次分封領地,以解決當時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央對各地掌控不便的窘境。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部分諸侯國都與周王室有著或遠或近的血緣關係,或者是對周朝的建立有著極為特殊的貢獻,與周王室淵源頗深,才被分封為諸侯,擁有領地。這導致他們與周王室的糾葛十分深遠,在國家的管理上也深受周王室的風格影響,很難跳出“分封制”的管理思路。

唯有秦國,由於先祖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賞識,才有了“秦”這塊遠離京畿的地方做封地;後來,又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戎狄攻入國都的時候,秦襄公保護周王室有功,這才得了周平王的恩典位列諸侯。可以說,當週王室鼎盛的時候,秦國一直屬於“邊緣人物”,想親近周王室都湊不上熱乎。

而當秦國成為諸侯的時候,周王室已經步上式微之路,已經不能再如西周時期那樣對各諸侯國有深入的影響了,甚至各諸侯國漸漸不再朝見周天子;及至最後,周天子已經成為了擺設,諸侯列國對其已是視而不見了。

這就導致秦國從始至終都和周王室沒有太多的來往,也就使他幸運的遊離在了“分封制”的邊緣,沒有被過度浸染。也因此,秦國能在諸侯皆用人唯親的大潮中能獨善其身。

當然,秦國也因此而沒辦法像其他諸侯國那樣從周王室的手中佔到太多便宜,可以說在逐鹿中原這件事上,從先天角度來講,秦國絕對是屬於“先天不足”那一類的。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窮則通,通則變”。正是由於秦國先天不足,才使得秦國的君主樂意放下一切身段兒,不擇手段的招賢納士。

這些被秦國君主們招納而來的賢士也真就沒有辜負秦國曆任君主的期望,在給予他們極高的地位和豐厚的回報後,他們也傾盡全力為秦國打算,盡心盡力的幫助秦國君主們把秦國逐步打造成了當世強國。

商鞅變法積國力,張儀連橫創雄圖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是稍有能力就開始逐鹿中原,唯獨秦國,從開始的低調壯大,到中期護衛周王室,再到後來滅西戎擴國土,一直都有那麼一些“悶聲發大財”味道。由此看來,秦國曆代國君大多都是沉得住氣的人才。

再加上秦國國君代代接力,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了改變自己國家思想、政治、國力處處落後的局面,一直廣納良才,甚至為了吸納人才做到了不擇手段,不拘一格,這才有了後邊眾多客卿為秦國出謀劃策,傾盡己力,共謀盛世的局面。

而在這些客卿之中,商鞅和張儀的作用又起了決定性作用:

商鞅儘管是跟著屍佼學習雜家思想學說出身,可他本人更喜歡法家的思想風格,所以他的很多理論主張都傾向於嚴明法治。

最初商鞅是在魏國公孫座的庶子門下做門客,他能到秦國一展抱負還真必須得感謝公孫座:

這個公孫座也不知道是不是久臥病榻,糊塗了,先是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年輕有才,可堪大用,同時又勸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可惜魏惠王當時完全把公孫座當成一個語無倫次的垂死之人,完全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無奈之下,公孫座竟然又轉而勸商鞅一定要離開魏國。

商鞅很聰明,一下就反應過來,這是公孫座向魏惠王舉薦他不成就建議魏惠王殺掉他;幸而魏惠王都沒當回事兒,給了商鞅逃離的機會。

就這樣,商鞅輾轉來到了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秦孝公君敬臣忠,一起友好快活的開始了聞名史冊的“商鞅變法”。

要說這商鞅是真有本事,在那樣一個思想落後的時代,他能首先看透“民以食為天”的實質,率先推行《墾草令》,通過鼓勵全民皆農,獎勵墾荒來解決秦國糧食短缺問題,為日後秦國征戰中原攢下了家底;又能透徹看清奴隸社會法刑不公的弊病,改革戶籍,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廢除世祿制度,制定嚴格的法律,有效增強了秦國人民的向心力,比之其他諸侯國,能更好的維護民心,為秦國日後的強大,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得不承認,他和秦孝公堪稱是千里馬與伯樂的緣分。

這張儀,也是從魏國入秦的,他師從鬼谷子,學得一手縱橫治國之術,下山之後就在各國間遊歷。可惜,任他跑斷了雙腿,磨破了嘴皮,最後窮困潦倒之下也不曾得到哪個國家的青睞。

還是他走投無路去趙國投奔同門蘇秦,中了蘇秦的激將法,想報復蘇秦的“羞辱”時才想到投靠秦國。

也幸而秦惠王也是識人明君,在任用張儀出謀劃策國幾次均看到成績之後,果斷任用他為秦國丞相,給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使他得以人盡其才,成就他所追求的事業。

在軍事上,張儀有著絕佳的觸覺,他非常清晰的看到各諸侯之間利益無法共享,彼此猜忌,彼此防備的實質;也看到“分久必合”的大勢,深知蘇秦主持的“合縱”只是在拖延弱者苟延殘喘的時間。

加之秦惠王賞識他的才能,樂於施行張儀所主張的“連橫”策略,來破解蘇秦的“合縱”,從內部瓦解諸侯們脆弱的聯合,進而使秦國達到對敵國各個擊破,逐一消滅潛在的對手的目的。

前有商鞅變法為秦國打下富國強兵的底子,後有張儀連橫為秦國掃清一統江山的障礙,再有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偉略,秦國又如何能夠不在戰國紛亂的年代中成為最後的霸主?!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戰國版《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從春秋戰國時各國的發展和秦國的“客卿”政策,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運行久了,必然會出現思想刻板,政治固化,科技瓶頸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打破這種僵局的最好方法就是引進人才。

從這一個維度來看,我國在極速奔馳了70年,無論是國力還是科技,都得到了全方位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能繼續保持這種衝勁,如何能維持這種活力,如何能使中國長足發展下去,的確是唯有“招賢納士”這一條路,才能打破我國高速發展下已成慣性的“平靜”局面,激發出新的火花,使國家發展跨入一個新的更高更好的境界。

可是細觀我國現今推出的這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中的條條款款,卻會發現其門檻設置過低,與我方給出的優待政策太不搭條:

雖說即使取得中國永久居留權並非放開中國國籍,可是,這些得到了“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卻同樣享有我國公民才可以享受的社保醫保等優待。然而我國對這些外來人口的要求竟然只是區區千萬的投資,或者與中國人結婚即可這樣輕而易舉就可以達到的條件。

這樣的《條例》如果推出,如此低的門檻無異於無差別放入,儘管這樣的確有助於中國引入人才,但卻極為可能給更多在別國混不下去,甚至是大量從事非法行為的犯罪分子機會混入中國。

縱觀歷史,哪怕是最早開放引入人才政策的秦國,也並非是什麼人都要,仔細研究他錄用的客卿,無一不是頗有來歷,才華出眾的人才。兩千多年前的國家領導者尚且明白“擇優錄用”的道理,何況是我們千年後有諸多經驗可以借鑑的後輩呢?!

因此,外國人不是不可以引進,《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也不是不可以施行,但是其中條款還需要我們慎重斟酌,細緻擬定才是。

我國比世界其他各國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我國有連綿不斷的歷史可供我們研究和借鑑。既然祖宗都明白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那麼我們這些已經站在巨人肩上的晚生後輩更要好好的學習吸納,並且舉一反三,這才不枉我們生為中國人。

下一次,我們來聊聊秦國客卿們的結局,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