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图/王新竹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耙田的刘表叔

如今全国各地土地的耕种,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了。唯有我的家乡,还保留着原始的农耕。这是因为山乡的条件制约了农机耕种的发展,但因此也把原始的农耕文化保留了下来。

我们这儿水源好,不仅因为有顺山势而下的,贯穿整个南屏的白岩河。就每个山沟里,也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一股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它们往往在半山腰,所以水位比河水更高出很多,有的甚至高出一百米以上,人们把这些泉水用水渠引来,可以灌溉更大面积的梯田。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耙田的刘表叔

清明前,当油菜花正开得灿烂时,人们已经开始整理水渠,把里面腐草和沙土清理掉,把清澈的泉水引来,准备浆“秧母田”了。这“秧亩田”是用来培育水稻幼苗的。小秧苗要在这“秧母田里”长四十多天,到时候油菜已经收割了,正好赶上移栽。

等人们把留好的“秧母田”灌上水,就要耕田了,天还有些冷,水还有些凉,耕田人得穿上长长的雨裤。先驾上牛,细细地把水田耕一遍,在水里泡几天后,就得耙田了!耙田时,有专门的“耙子”,木头做的,宽一尺多,长大约一米二,下面有两拍尖尖的铁齿,用来把坷垃耙细。耙田的这事也是个技术活,往往得四五开外的人来耙,年轻的没人学,都不会。年老的也不行,跟不上牛的速度,又不敏捷,会落在耙子中间被上面的铁齿挂住,发生危险。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调皮的小牛犊

刘表叔就是我们附近耙田的好手,他今天在帮他妹妹家耙一块大水田,将近两亩。因为水田一头有些高,一头有些低,他赶着牛先横着耙一遍,把坷垃耙细后,再来来回回的把高的一头的稀泥向低的一头赶去,看他在这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耙着,还是颇费劲。而耕牛带得小牛犊又着实调皮,要么拦在大牛前面,要么追着大牛撅起尾巴跑。刘叔忍不住就骂起这挡道的小牛犊,可它并听不懂,依然调皮的在水田里跑着,跳着。

等把坷垃都耙细时,这水田里一下子就波光粼粼的如同镜子了!刘叔看见我正举着手机对着他进行拍摄,突然间就不好意思起来,连平时响亮的大嗓门也低了几分。直等到我离开后,他才又恢复了他往日里那嘹亮的声音,田间顿时又恢复了悠扬回牛声,如同唱着一曲山歌。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休息时的耙田人

我听着这声音,突然间就想起了小的时候,在那时,我们这儿还很少有人出去打工。不但是有泉水灌溉的水田全都耕种着,就连高山顶上的黄泥地也被改为水田,拿来种植水稻。(因为水稻比玉米产量高,还不用锄草。)那时候雨水特别多,这高山水田就全靠天上下的雨水来灌溉。因为看天收粮,没雨就得干着,所以叫它“旱田”。那时,每到夏至前后的雨天,农人们就特别地忙,每家都披蓑戴笠地去把山坡上把流下的一股股雨水堵进田里。如果是晚上下雨,男人们就得摸黑起来去堵雨水。等到一大清早,山乡里到处都回荡着吆牛声和回牛声,此起彼伏。而女人、老人、孩子们就在水田里拔着水稻秧,水田随耕好、耙好,就可以随时把秧栽上。到秋天也能收好多的水稻。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秋天的成熟的稻谷

如今,随着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不仅这些旱田荒芜了,长了一人多深的茅草。就连长年有水源可灌溉的良田也被荒芜或改种了玉米。只有少数人家还种了一些水稻。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家乡现在所种植的水稻和油菜的面积,还不及十几年前的十分之一!

其实,我还挺怀念那个时候呢!父母亲都陪着孩子身边,也守着老人。在生活中,吃饱穿暖就行,不攀比钱财、房产、衣物,精神上是也没多少压力。人们尽享天伦之乐,倒也其乐融融!

掌上中国之家乡的原始农耕

实景拍摄:如今收割稻谷的妇女老人

我是〖掌上中国v新竹〗,一个陕西汉中盆地的山区女子,喜欢文学和拍摄。有着丰富的山区生活和外出打工经历,用亲手拍摄的一手图片,记录山区的人、物、事及他乡农民工故事,带你走近最真实最原生态的农民生活。敬请朋友们点击“关注”我,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