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的合作社都经营不下去了?

补贴调查


我是自2010年创办农民合作社的,已经八年了,没拿过政府补贴,不是有补贴我们才去做什么,只有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小农户才有话语权,农民普遍学历有限,一开始就规范化运营合作社非常困难,我也是走了许多弯路,才学会了组织建设,会计管理,没团队做什么都难,起步阶段真正搞民主协商一人一票很难,能人带动型比较好!后期赢利了不民主也不行了,总之合作社具有半公益性,按公司制度行不通,按合作社章程也不行,勇于做合作社的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众人谋利才推的下去,弱性群体的合作社组织需要"陈吴″精神,但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











农村信息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这个产物,本身从出生就一身病态,要想健康成长是非常难的,存活的几率更是低的可怜。据工商总局统计,全国各类农村合作社达193万之多,可实际运营的有多少呢?运营超过三年的又有几家呢?

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以合作社的形式,把零散农户、土地、资金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本想能够看到一个,以合作社为龙头的新型农业模式,从这几年合作社的发展来看,合作社的组织者,除了盯上国家财政补贴外,真正谋求发展的几乎为零,基本上都是补贴资金到手之日,便是该合作社关门之时,这就表明了一个问题,监管不到位,有数量没质量,成立合作社的组织者,大多不是真正的农民,严格地说,不是普通农民。

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相关政策措施的不完善,每年只对合作社帐目检查,不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给钻营取巧者,创造了可乘之机,也给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灰尘,老百姓不信任合作社,原因很简单,成立合作社的意途很明显,就是冲着补贴资金去的,根本没有长远目标,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绝对不会跟这些人去趟浑水,一个挺好的农业合作社规划,就被这些以骗补为目的的人给毁了。

一些真想成立合作社并想发展下去的困难重重,与农民签定的土地流转合同或入股协议,靠真实数据很难达到要求标准,所以,很多合作社,与农民所签的合同都是假的,是骗政府的,没有实际的土地面积,没有真实数量的入股农民,一个形同虚拟的合作社,不死才怪呢!

愚人了解到,我所在乡镇共有成立了200多家合作社,一七年审核只有两家合格,真正运营的才三四家,其实际运营合格率近百分之一,大多数根本就没有运营,只挂了个空号。

农业合作社这条路,早晚还是要走的,但不能一哄而上,要干一家成一家,以点代面,逐步扩大实施推进,相关政策还需完善,有关监管部门,更应该到实地进行调查了解,真抓实干才行,一个新事物、新的生产模式,难免走一些弯路,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等把病养成了,甚至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才引起重视,才绞尽脑汁的挽救,这就让人理解不了了。



愚人多语


办合作社易,经营合作社难,毕竟是企业,需要资金,品牌,经营,管理,策划,宣传,销售等一系列的手段去推广,这件事不是申请个营业执照随便添写注册资金就完事的,需要组建团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多年的打拼才能求生存,讲发展,见效益,谁看过哪个老板坐家就能开拓市场的,所以说合作社做不起来最根本还是人的问题。

第一点:合作社理事长、发起人的动机不纯。

第二点:合作社核心人员能力不足,但还不愿易学习、不愿改变。

第三点:合作社的理念是基于人的联合,是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组织,它强调的还是人。有几个人是为了这个目标建立的合作社?又有几人是为了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寥寥无几。

除了这三个原因外,我觉得其他原因都不是最重要的。





天一阁农业


关于农村合作社,近几年来,大家听到的比较多,由于这是国家所鼓励的一种形式,所以有很多人已参与了进来,但是,随着热度慢慢的下降,一开始成立的农村合作社,有些还在经营,有些则已是个空壳,那么,这些经营不下去的合作社,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小帮手也和一些朋友聊过这些事,下面就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主要是以下4个原因:

1、宣传力度低

这里说的低,是深层次的宣传,一些农民朋友,只知道合作社,但是具体怎么参与、怎么合作不知道,导致农民采参与度降低,本来合作社,就是让农民朋友积极参与进来,一旦农民朋友参与的少了,运营起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2、目的不纯

有些人,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不是好好的在农业上大干一番,而是为了套取补贴,从一开始的精力来看,就不会经营的太长久,补贴能补多少?能补多久?所以,既然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就踏踏实实的干,小帮手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方向,那些从一开始就想歪门邪道的人,注定经营不下去。


3、种植作物大众化

在没加入合作社之前,农民朋友种植的是常见的粮食作物,比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利润空间有限,加入了合作社,本来想着能改变种植结构,谁知道,合作社还是种植这些作物,农民利润没上去,也没心情把中心放在合作社上,久而久之,就经营不下去了。

4、管理问题

合作社的管理混乱,基本上还是按照一人说了算的原则,社员都听社长的,虽然说设置的有职位,但形同虚设,这就好比开公司,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管理的公司是活不长的,所以,如果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经营不下去,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以上4种原因,小帮手个人觉得很多经营不下去的合作社,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该怎么样正确运营合作社,是一个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如果你有好的意见或想法,可以在下面评论中说说看,当然也可以说说失败的原因,让大家引以为戒,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我是农民的小帮手,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农民的小帮手


合作社虽多,坚持经营的少

前些年在国家的倡导下,为了弥补农村的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缺点,大多数的农村几乎都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其中很多合作社都是在政策补贴下匆忙建立起来的,导致了鱼龙混杂。数量虽多,但是管理上却非常的不规范。甚至有很多合作社,自从成立到现在,基本上就没怎么管理和经营过。就像皮包公司一样,都成了“空壳”。这是为什么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大多数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强。当市场好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农民统一进行议价和农产品的销售,大家一起发财。市场形势一旦不好了,农产品发生了滞销,却没有勇气合起伙来,共同承担风险。所以就各卖各的,自己去想办法。本身合作社的管理就十分松散,对农民没什么约束力,导致合作社就被彻底架空了。

其次,大部分人的合作社缺乏像企业一样的有效管理机制。特别是合作社的财务融资管理机制,除了农户的加入,对于外界合作社争取不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认为合作社没有什么信用的担保。缺少了资金支持,仅仅简单的把农户聚集在一起,想要长期运营合作社,难度非常大,到最后往往就不了了之。

其实,对合作社的监管也是问题的核心。对于目前的合作来说,成立容易,退出难,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即使在农村有能力的领导或者个人,在现有合作社的模式下也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久而久之,农民也对合作社失去了信心。希望我们的合作社今后能向企业多多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真正的为我们的农民朋友谋福利!

农民朋友们,你们家那边的合作社现在什么样了?

了解后续发展,请关注我,跟踪报道,道第一时间告诉你!


补贴调查


我有靠谱回答:合作社要想办好,必须有(除补贴外)

相关政策扶持。我就是搞合作社的,只凭亩数多、规模大能节约较小的成 本外,利润还是很微薄的。只有农产品加工或深加工才能增加利润。可合作社不是过去的生 产队,生产队不用请示就可盖仓库,盖牛棚、车库,甚至搞付业的车间。

可合作社打一片晒粮食的场地,就违反土地法,国土局就要拆违,别说盖加工车间了。

在有粮食价下跌,农资产品自由上张,种粮食没有补贴就赔本。单户种赔的少,加上自己吃,不挣钱也得种,可合作社就有始无终了。

要想办好合作社,必须有配套政策扶持。给合作社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权。


尝口常乐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没去经营就不存在经营不下去的问题,现在许多县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挂靠在县供销社下,属于两个部门一套班子。基层供销社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办公,有的还一起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资金,自有的土地不连片。

连起动资金都没有,没有担保的资源,拿自己的房子去抵给银行,农民做不到。土地不连片,土地流转,租金和租多少年,问题太多。

二、种什么才有效益。

我认为这是种当地传统作物,还是有比较优势。如果没有市场,卖给谁,作物土特产环节也是很多的。好多人种养新品种,由于当地没有配套服务,看似创新创业,死得更惨。

三、如果搞农业出发点就是套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

这种情况一般是租地时间短,规模要求越大越好。现在政府补贴省财政补贴资金来得快,地方配套资金没有三五下不来,有的空有文件精神,除非是省项目。银行贷款担保是铁律,你没资源能贷款多少?

四、搞农业租地没有二十年,你就没有长期打算。

十年以下不存在真心搞农业,搞农业除资金外还要能吃苦、能坚持,能承担责任。我做种植业口号就是“活着干死了算”。

五、政府补贴不易拿。

地方项目没有三五年拿不到补贴,有的空有文件,但地方没有补过。许多投资者就是关键时刻拿不到补贴跑路的。省级以上项目就好多了。

六、市场在那里,卖给谁的问题要明白。

当市场低迷的时候,注意不要收割农作物。自找打工保命,等待市场复苏。好多人都在认为电商,投资不好雪上加雪。

做什么都难,农业更不容易,大多合作社是空壳也不是没道理的。人有时候什么都不做,等待也是一种选择。




龙泉合作社


主要是缺人才!合作社作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本身是农村改革的产物!既然是组织,就有章程,制度,就需要管理人才,要有会计,出纳,销售等人员。但做农业本身就不容易赚钱,哪还能养得起专业人才。一般就是社长一个人说了算,其他的顶多是挂名,应付检查的。
所以,合作社能否成功运营下去,主要看社长一两个人的管理运营能力!农民是“天生的经济学家”,有利才干!什么未来,愿景,目标对他们来说都不如今天干一天就结一天的工钱来得实惠!所以,要把农民组织好,需要勇气和耐心,需要立竿见影的实惠,更需要奉献精神!但凡做得好的合作社,无不是创业者先带头干,干出点名堂来,见到了实际效益才会吸引得了会员。而这些,没有本事,没有耐心,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是做不到的!


都市家庭的乡村乐园


我已注册合作社多年,07年注册,经营项目为,肉牛养殖。但是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早年根本就没有任何支持,近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才有一些支持,但有些支持不是非得合作社,普通农户也能享受到,这两年合作社越来越规范,工商年检,报税等,需要分散不少精力。金融方面的政策,这两年刚有一些,但跟其它公司法人,还是有差距,比如,支持农村金融的农村信用社,在合作社贷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特殊政策,就是工资贷,抵押贷,五户联保。活畜和圈舍不能做抵押。五户联保,利率九厘五,没有任何优惠,比一些商业银行利率还高。一些政策支持,过程繁琐漫长,就更别提雪中送炭了。申请项目,多个部门需要沟通,村,乡,发改局,农牧业局,财政局,各种材料。


西门塔尔11


农村的合作社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生产型的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经营型的合作社、专业社、手工业合作社、信用联社。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诞生于19世纪中叶英国的消费合作社,它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为了应对市场风险,自愿成立的经济组织,成员采取入股的方式,入社自愿、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内部采取民主管理,内部不结算和三个三分之一的分配方式。在国际上有统一的机构叫国际合作联盟,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有合作经济组织。日本的农协、以色列吉布斯、北欧、印度的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比较典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国家农业合作社,有着公司化的发展倾向。




我国目前农村合作社经营不下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与农民生产生活结合不紧密,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合作社;农民入股比例小、非自愿入股,合作社与农民并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参与权、话语权、参与度都十分有限,还不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社,所以在生产、生活、产前、产中、产后,与农民脱节,没有生命力。

2、成立目的不纯、运作不规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套取项目、资金的短期行为比较突出,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明晰,行政化和市场化混合一体,市场的主体性和智能不明确。

3、经营管理简单粗放,与市场脱节。民主科学的经营管理不够,许多专业社还停留在个体户、小摊小贩的水平、简单的一买一卖的水准,成本核算、资源整合、市场意识都十分缺乏,与市场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社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领域的倾斜,将会有一个规范化和大的提升,也是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