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就像小树一样,是要任其发展,还是要砍掉枝桠?

曦梦妈妈


你好,我是小羽毛,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小时候的行为对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如果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从娃娃抓起还是特别有必要的。

第一,我们要从孩子一岁半到两岁就要给其树立规则意识。这也是孩子规则意识成熟的关键期。这时候行成的规则意识会伴随他一声,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之后他的各种行为都不好规范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不能任其发展,因为他的意识里没有对错,此时我们要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方式。让他有了起码的规则意识,以后,当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的考虑考虑这件事这么做对不对。

第二,当孩子五六岁时,他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是现在他的抽象思维是不成熟的,许多认知并不能一步到位,正确认识。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他模仿大人的关键期,所以,这时大人父母要给其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且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伴随着孩子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逐渐成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此时只要稍微指正孩子就不会那么费力气了。

第三,古有孟母三迁,也证明了环境和人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孟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也是需要我们及时做出正确的影响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好了,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优袭


孩子可不能任其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其中不缺少坏的影响。任其发展只能毁了孩子的前程。

我带的班级里面的孩子很多脑子好成绩成绩差,平时班级活动都不怎么爱参加他们的通病就是家庭出了一些问题。下面分享我的两个学生。


其中有一个女孩聪明伶俐,学习也挺好,但是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突然之间不学习了。上课、上自习开始说话、嬉戏玩耍。作为班主任,私下找她谈了谈,从她口中得知他爸爸妈妈离婚了,而且互相推诿孩子的抚养问题,以至于一段时间都没人管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看出了孩子对父母的恨。像这样的孩子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只能长成一株杂草。

还有一个孩子上课没有任何兴趣每天上课迟到。我私下找他谈过之后得知他的妈妈在外地打工,爸爸每天晚上打麻将,白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于是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起得很早了。这些枝丫不修剪的话孩子的未来在哪呢?

教育不是小事啊,任其发展不可取。


蓬莱岛勇士335


孩子肯定需要适当管教。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原因:

1.孩子就像小树。春天来了,又到了给树木修剪的季节,如果不修剪,旁枝消耗了过多的养分,影响树木结果实。孩子也是一样。

2.分辨是非。孩子还小,现在还分不清楚好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教导和管教。不经过管教,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3.健康成长。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批评,把坏习惯都改掉,也需要表扬,好习惯继续坚持。

总之,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当中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管教。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小甲老师


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简而言之,就是心灵,就是品格。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塑造人的心灵品格的大师!

一棵小树,无论你是什么形状生长在什么环境,都有办法让你长成一棵能够成形(型)的树木。但是,已长大的树木又不成形(型),那就毫无办法使之成形(型)。

一个人的成长亦如此。“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即是很好的说明。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中,并不断成熟。成年,并没有终于成长,更没有成熟。要说熟,实际上寿终正寝了才叫熟。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倡导的终身学习。

那么,孩子的成长还是要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准绳,并做到收放有度。是育人而不是放养饲养动物。


心晴一号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既然孩子成长像小树,以我们大家的共识,小树成长过程中任其自然发展,不砍枝桠,有几棵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如果您想要薪柴,就让小树自由生长;如果您想要栋梁,就要在它初生枝杈时狠心砍斫,给它向上生长的机会;如果您想要丰硕的果实,在它开花时要敢于掐“谎花”,在它挂果时要打掉小果。您需要什么结果,就要有什么管理方法。富有经验的老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是生活的智慧。





听雪细语


老话说:小树在砍,孩子在管。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未成年的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要惩戒,通过管与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晨墨的妈妈


不要太放任自流,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做好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


汝姿艺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问者的出发点。确实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在给一棵树不断的浇水施肥,让它一点一点的茁壮成长起来,直到能经风历雨,独自面对风吹雨打。而在这个过程中,小树的根儿就是父母的教养与品行,这是孩子一辈子的根基,根基扎得牢,说明父母的教养好品行过关。但枝桠有可能会迷失方向生出些旁枝左叶,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的发现引导其重新回归主干走向。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修理引导的过程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在修理,还是以真正爱孩子适合孩子的方式在修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多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包办代替的呢?结果孩子一点主见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一点独立性都没有,表面上是爱孩子这颗小树长得很顺利啊风调雨顺的,但是实际上却是害了孩子!想一想,我们陪伴孩子有多少年?孩子习惯了依赖的意识形态,凡事都要找个能给他做主的人,把人生的命运交给其它人左右,这岂不悲哀?所以,一定要先搞清问者的出发点,否则小树容易修理过度,这样一来还不如放手,起码还孩子自由!


大板牙说教育


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约束是有必要的,这个约束可以理解成楼主所说的“砍掉枝丫”。我姑且把楼主题目解读成: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如何教育,是应该任其发展还是砍掉枝丫。


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源于6岁前的教育方式。


一、0-3岁儿童大脑神经网络建构80%,3-6岁大脑神经网络建构剩余的20%。家长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有效科学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极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很多家长用”经济模式“养育孩子,如买了很多玩具,甚至网上传出一位妈妈一边玩手机,一边带孩子,结果3岁左右的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只要手机不给他就嚎啕大哭!地上打滚,当给到他手机立刻就不哭了,自己玩个不停!


专家指出:0-3岁儿童大脑神经网络建构80%,是大脑神经成长,构建关键期,如果孩子每天玩手机超过20分钟以上,大脑神经网络就会遭到破环!结果孩子“智商、情商、灵商”指数就会下降!严重的6-16岁时就会表现:多动、易怒、离群、孤僻、凶狠…言无应答!骂不管用!



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然而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然而是一个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的人;


建议您要考虑一下,把孩子送到专业机构,你和孩子一起参加关键期的训练,这样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6-16岁就不会表现出:自私,冷漠、不专注等状况。


专家指出:很多父母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孩子成长过程中”专注能力“极差,上学就很笨!很多家长看孩子玩耍,经常打断孩子的游戏,结果孩子天生的专注能力遭到破坏。提醒各位家长,0-6岁期间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是最好的方法。


03、你是否知道孩子身心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关键期,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身心养育”?


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哪些是基础性的身心抚养,哪些是影响一生的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会失望,后悔的是你!吃亏一辈子的是孩子!


心理和身体发展有关键期: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

专家指出:0-6岁关键期指标

0--1岁:大脑神经网络建构“八大飞跃”发展的关键期!

0--3岁:“人格、习惯、性格”的养成关键期,要不断的用环境和条件反射刺激去影响孩子的发育。

0--6岁:“九大智能敏感期”训练和激发的关键期!

0--6岁:“机会脑、环境脑、情绪脑、结构脑、网络脑、动态脑”六大脑的激发和训练培养关键期。

0--6岁:“智商、情商、体能商、环境商”进行环境影响和刺激!

抓住8大飞跃,9大敏感期,你的宝宝定成材!

做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二、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声音”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1.6-3岁“语言敏感期”,当人6岁左右就会表现出来,一般孩子不会表达、不爱说话!不是他乖,而是他的言语表达出了问题。俗话说:人怕登高当众讲话!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提示: 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3岁左右)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照顾时,言语表达一定要多…


为他读诵大量文章、经典、各种语言信息,充分刺激大脑语言神经网络建构。


当然0-6岁关键期内,不止语言关键期一个,还有4.5-5.5岁阅读关键期、3.5-4.5岁艺术关键期、2-4岁秩序敏感期等9大敏感期和0-1岁的8大飞跃期!



三、在孩子6岁前,对他说“不”!


身心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他们用全部情感和心血培养起来的宝贝,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家长不再省心了呢?


甚至,自己对孩子那么好,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几句话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了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理性的爱”,不是“过渡给予”,“过渡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在孩子3-6岁,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学会,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大闹一场,然而这样的经历是锻炼他忍耐、毅力最好方法。

提示:独生子女,确实做到很难,特别是隔代溺爱几乎无法回避!全家给孩子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很多家长不得不送到科学的专业一些的关键期训练中心,实在是明智之举!

(文章专家部分的建议来源于阳光番石榴儿童运动馆)


运动育儿团


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树,想要成才,小侧枝一定要砍,将来才能长成大树。

孩子三岁之前是性格培养最佳时期,做父母的这时候一定要牺牲一人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多感受爱,有一个健康阳光的性格。

小学三年级之前,要多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比较听话的,你怎么说就怎么做。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这时期形成以后,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受益,家长也越来越轻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