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戰初期德國把重心放在俄國,有沒有可能取得一戰的勝利?

先說結論,不能。

首先第一點,

我的假設是建立在英國加入了世界大戰的基礎之上,當然如果德國沒有西進英國也沒參戰,那麼德國取得勝利的機會是非常大的。當然我們清楚這種可能性也真的不大,因為英國很可能會放棄俄國,但不太會放棄法國,一旦法國淪陷,那麼武力建立的中歐同盟下一個針對的目標就是英國了,這一點英國那些比猴兒都精的政客肯定看得清楚。

雖然我本人在軍事上也主張東線優先的決策,但這個思路是建立在總參長法爾肯海因建立的“一線和平,一線勝利”的基礎之上,這個結果不符合“同盟國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這一命題,真正的勝利是“雙線勝利”,其餘的都算不上。

因為拖得越久雙方就越不能和平,一旦“屈辱”的和平降臨到那個國家,革命就是唯一的結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戰爭才會進行到1918年以一種極為難看的方式結束。

所以我拋出結果:

雙線勝利的根本在於擊敗英法,而非擊敗俄國。開始優先東線,則只能導致提前失去主動權和優勢。

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最根本的一點在於他們遭受著長期的封鎖。同盟國的工業實力可以支持戰爭繼續打下去。但是他們的農業實力卻根本不行,曠日持久的戰爭導致的勞動力大量缺失,加上同盟國本身也不能自給自足,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直接給他們判了死刑。

饑荒出現在同盟國是必然的情況,而同盟國集團潛在的貿易國裡,丹麥荷蘭和的出口量十分有限,而瑞典則遭到了和同盟國一樣的封鎖,甚至瑞典自己都出現了饑荒,所以同盟國根本沒法從海外進口糧食。

還是老證據,看膩的就別看了,可以往下劃過

“在大戰前,我們每年要進口小麥一百多萬噸,據一份備忘錄記載,最高數額甚至達到了一百八十三萬噸,飼料國內只能滿足五分之二,必須進口八百萬噸。


我國在穀物和飼料方面竟然沒有任何儲備,一方面是政府對這個問題缺乏認識,另一方面是他們認為戰爭只是短時間的事情,同時也缺少約十億馬克的經費,同時商業和農業方面也表示反對,他們擔憂政府會在更新庫存的時候調節糧食價格。
其他食品和生活用品之中,如蔬菜,扁豆,豌豆,米,咖啡,茶葉,以及雞蛋牛奶黃油等等,在戰爭初期都沒有足夠數量供人民和軍隊在較長一段時間食用。”
——埃裡希·馮·魯登道夫 《總體戰》

德國在1918年開始的情況是什麼樣?人均卡路里攝入從3000掉到了1400,這個數字是人的基礎代謝數字,就是你這一天啥都不幹的情況下。正常人要維持生活和工作大致需要2200-2600卡路里左右,你更別提那些從事鍊鋼,製造炮彈等一些重體力勞動的工人,他們一天至少需要攝入4500卡路里。麵粉的配給量只有和平的一半,營養不良間接導致新生兒死亡率翻了兩番,為了活下去德國發明瞭無數種甘藍的烹飪方法。

若一戰初期德國把重心放在俄國,有沒有可能取得一戰的勝利?

德國的蕪菁甘藍菜單

一線士兵在戰爭末期吃的都是什麼?鋸末做的麵包,甘藍煮的湯,以及蘿蔔,腹瀉和營養不良充斥著一線官兵。這些糟糕的食品和惡劣的戰壕環境,導致了士兵們失去了健壯的體魄,最後僅僅是1918年的5-7月,德軍就有100萬人感染了流感,而英軍則只有5萬人

所以要避免戰爭導致的餓肚子,進而爆發營養不良,瘟疫和革命。那麼就必須打破封鎖,或者從敵對國土地上搶糧食吃。

那麼打破封鎖的事就還是洗洗睡吧,不是我瞧不起公海艦隊,德國人花重金打造的東西根本就不能打破英國人的封鎖,這一點無論是數據還是歷史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更不要說開局人家英國人不僅戰列艦比你多,時時刻刻保持2:1的優勢,人家潛艇保有噸位也是世界第一,所以公海艦隊宅在威廉港和基爾港不是平白無故的。

那麼從土地來看,搶糧食要搶哪的糧食?

若一戰初期德國把重心放在俄國,有沒有可能取得一戰的勝利?

答案肯定是法國,別對俄國的土地抱有太大的希望,雖然俄國是糧食出口國,可是你從邊境開始打,一直打到烏克蘭才會有你想要的的糧食。在工業革命之後,俄屬波蘭地區獲得了長足發展,華沙成為了重要的冶金中心,但是俄國人自己心裡都清楚這個地方不能當做糧食供應中心。

“在波列西耶以北的地區,居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這裡展開的俄軍口糧幾乎全部要靠運送。波列西耶以南的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一些糧食來源。
戰役區域內的俄軍地區在軍事經濟方面做得較差,邊境地帶只有軍隊動員時所需的儲備品,所有的倉庫都設置在遙遠的後方;在博羅哥耶、斯摩稜斯克、戈梅立、基輔、克列緬楚格、葉卡特琳諾斯拉夫。”
——[蘇] 羅斯圖諾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那麼我們所說的,開局集中兵力在東線,我們到底能集中多少人?在1914年開始的時候,法國可是在兩週之內就集結283萬人參軍入伍,並且主力第一時間就撲向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所以要集中兵力到東線,我們必須防禦這個地區,

因此由威廉皇儲的第5集團軍和阿爾布雷希特的第4集團軍是不能動的。

能集中到東線的兵力只有第1,第2 ,第3集團軍。這些部隊進攻的方向也只能是從西里西亞到華沙這條線。然而無論是平推,還是試圖通過圍殲來消滅對手,這麼打絕對是虧本的。

在我們這個為位面,德軍先靠坦能堡大捷吃掉了俄國第2集團軍,重創俄國第1集團軍,這是利用了東普魯士的優勢地形和俄軍無線電不足的缺點。也就是因為這場戰役,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書寫了自己的神話。但是同一時間,奧匈軍隊在加利西亞戰役中遭受重創,普熱梅希爾要塞被圍。

為了挽回東線劣勢的局面,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先發動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然而戰略構想出現問題,兵力不足失敗。再發動羅茲戰役,獲得戰術性勝利,戰略上依然有些許不足,最終未能達到目的。之後發動第二次馬祖裡湖戰役,又一次擊敗西北方面軍,但是因為惡劣的天氣依然未能全殲對手。

若一戰初期德國把重心放在俄國,有沒有可能取得一戰的勝利?

俄軍在1915年9個月中丟掉的土地

最後在這一系列大戰結束時候,俄軍被糟糕的鐵路和後勤給拖垮了,順而在戈爾戈採—塔爾努夫突破戰役中,俄軍才徹底的扛不住,最後總指揮尼古拉大公決定發動大撤退,避免了被圍殲的命運。到了1915年9月,形勢才逐漸明朗,然而同盟國得到的只不過是飽受摧殘的波蘭地區,難以恢復生產的加利西亞,以及白俄羅斯的廢土與森林。

如果開局在東線選擇進攻,就錯失了德軍動員快的優勢。俄軍可以利用空間換時間,為自己的動員爭取更多時間。俄軍的總指揮官並不是酒囊飯袋,尼古拉大公,亞努科維奇等人很快會執行備用的19G計劃,將第4集團軍調往北上,然後在加利西亞省執行防禦計劃,這樣很可能連坦能堡戰役都不會有了。

同時德軍快速的動員與進攻很快會被龐大的俄國空軍發現,那麼俄軍可能會縮小防禦面積與戰線,以華沙為核心進行屯兵固守,

隨著戰線的後移,第9集團軍和第10集團軍以及第12集團軍也會被迅速動員到戰場上,而不是像我們歷史中直到1914年後期才加入戰場。

我們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是德奧聯軍的配合天衣無縫,他們也很難做到憑藉兩條腿合圍數百萬俄軍。而俄國的鐵路不是執行完兩個五年計劃之後的蘇聯鐵路,運送糧食靠的是騾馬,不是像二戰一樣擁有汽車(雖然德三二戰運輸主力好像還是騾馬),也沒有坦克能做突破武器。即使打下了基輔和烏克蘭,鐵路也需要大量的時間重建,而大批糧食運往德國這一景象,並不會比歷史上快多少。

與此同時,德軍還徹底丟掉了西線的主動權,280萬法軍將會不斷地衝擊阿爾薩斯-洛林,並且隨時有機會跨過萊茵河,威脅魯爾區。德軍的後備力量也會捉襟見肘,一方面是東線如同一塊海綿一樣在不斷地吸收德軍人力,另一方面是攻若狂瀾的法軍。與此同時,英軍還啥都沒幹,等到德國真的把俄國擊敗了,那麼西線面對完好

成百萬的基奇納軍團,德國人能不能打贏呢?

相反,德軍在歷史上,佔據西線主動權,同時用小規模部隊吸引龐大的俄軍,不斷地消耗他們的鬥志與人力,是正確的。我認為的東線優先,指的是在馬恩河戰役失利之後,在穩定前線的情況下,開始大規模的支援東線,儘快的結束東線戰局,在打得頭破血流沒有和談餘地之前,結束世界大戰,拿東線廣袤的地盤,彌補西線可能損失的土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