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幾乎每個人都以為寶寶是懵懂無知的,就像我們記不起自己3歲以前做過什麼,難道寶寶時期沒有記憶嗎?其實剛出生的寶寶就有好記性,還是打從孃胎就開始!


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記憶從胎寶寶就開始啦

胎寶寶從媽媽肚子裡開始,就已經聽媽媽說了好幾個月的「悄悄話」,他聽到的雖然是媽媽的血流聲、子宮裡的羊水流動,和媽媽講話的音頻,媽媽真正講什麼聽不太清楚,但是媽媽說話的頻率和語調,寶寶可是聽得很熟悉的。


根據研究發現,剛出生1.5小時的寶寶,就能分辨媽媽和陌生女人的味道;即使出生才十幾個小時,寶寶也能認得媽媽的聲音。


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聽媽媽在唱歌

試試看,從寶寶剛出生開始,就放兒歌音樂給他聽,或在幫寶寶按摩、換尿布時唱給他聽,一段時間以後,當你才剛唱起前奏,正在玩耍或哭鬧的寶寶會立刻靜下來,仔細聆聽你在唱什麼,甚至還會出現獨有的互動模式,這小傢伙都已經記下來了呢!


研究也顯示,寶寶在4個月大時,已經有「物體恆存」的概念,當1個玩具從寶寶眼前經過,再從布幕後消失,寶寶還會繼續找尋玩具所在,他不會傻傻地以為「玩具不見了」,他會把布幕掀開或試著尋找玩具,因為他記得玩具,而他也知道玩具是存在於這個空間的,媽媽這點小技倆騙不過他喔!


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增強寶寶的記憶有妙招


不斷重複,不必求量多


記性的好壞與神經迴路的發展有關。當寶寶生長環境中有助於神經產生連結,而不斷重複刺激可以鞏固既有的連結,連結越牢固,記得越牢。大腦會在聽覺、視覺記憶庫中不斷進行比對,當前聽到的、看到的若是常常所見所聽,就會放在常用記憶庫裡,但若只聽一次,大腦認為沒用,就會深鎖在潛意識中,甚至修剪掉不必要的記憶。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記得3歲以前的事,大人生長至今,要記的事太多了,大腦已經自動刪除掉無數的瑣事;寶寶的大腦的運作也一樣。


與寶寶互動,爸媽不用追求「量」,只要不厭其煩地重複教導,而且每次指導語儘量簡化、與前次相同,像是不斷對寶寶說:「媽媽」、重複播放同幾種音樂給他聽,這樣寶寶才會記得住、學得快。




多重感官,深度學習


充分運用寶寶各種感官,增加線索喚起記憶,更有助腦神經產生網絡式的連結。大腦是很奇妙的器官,大腦接收各種感官傳來的信號,整合後發出指令,同時也會把信號存入「特定檔案夾」。


比方說,拿個蘋果給寶寶「看」(視覺),跟他說「吃蘋果」(聽覺)、給他聞聞蘋果香(嗅覺)、摸摸蘋果光滑、圓圓的外表(觸覺),最後把蘋果做成果泥喂他吃(味覺),這時寶寶經由各種感官深度認識「蘋果」,不但學習內容很豐富,還吃進營養喔!




快樂體會


寶寶很「現實」,特別會跟寶寶玩的人,寶寶最有反應,下次見面寶寶就會主動衝著他笑個不停。記憶是與情緒形成非常高度的連結的,特別的高興、憤怒、悲傷,都會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不管是學習或與寶寶互動,爸媽和爺爺奶奶、保姆,都應該儘可能盡興的與寶寶玩、逗他笑,不要把「學習」當作很枯燥的事,寶寶時代的學習內容應該是有趣、好玩,才能讓他願意嘗試,才記得牢。


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試試寶寶最喜歡的三個記憶的小遊戲


Game1 躲貓貓


爸媽用手帕遮住自己的臉,假裝自己不見了,下一秒再把手帕拉開,與寶寶相視而笑。或者真的藏起來,再出現在寶寶面前。


6個月大後的寶寶才會伸手把爸媽臉上的手帕掀起來,而對爸媽的依戀感也是從這時開始加強,所以這時玩「躲貓貓」比較有反應。有的寶寶玩上癮了,還會拿手帕遮住自己的臉,再自己掀開,自己「做實驗」自得其樂喔!




Game2 猜一猜


爸媽先拿個小玩具給「看官」──寶寶看清楚,再當寶寶的面,把玩具藏在一條手帕下面,再問寶寶「玩具在哪裡?」他會給你很驚喜的答案喔!


寶寶已有「物體恆存」概念,但他的視動協調還不太好,所以還不會將覆蓋玩具的手帕拿開,但是爸媽可以看他凝視的目光知道他答對了沒。6個月以上的寶寶就會主動拿開手帕揭曉答案了。搞笑一點的爸媽還可以再加上答對的聲效,讓遊戲更有趣。




Game3 魔術大師


當寶寶8個月大以後,爸媽可以模仿春晚一炮而紅的魔術師「」,拿個小乒乓球或小玩具,和3個不同顏色的不透明杯子,當寶寶的面,將其中一個杯子覆蓋住乒乓球,再慢慢移動杯子的位置(先簡單移動一兩次,再慢慢延長移動杯子的時間),讓寶寶猜猜球跑到哪個杯子了,看寶寶可以記住多久。


寶寶太小啥也記不住?經常做這三件事,從出生就開始擁有好記性

爸爸媽媽們

打開你們的“戲精”開關

開啟寶寶的好記性喲~


“請開始你的表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