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洪承畴算不算是英雄?

沈静轩


我今天来重点讲解下洪承畴吧。在当年学习李自成的历史中,我对洪了解比较多,他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没有本着儒家思想兵败尽节,而是投降了清王朝,还成为了反南明急先锋,让当年给他立碑到处传颂他的汉人尴尬无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绝对算不上一个英雄,用汉奸表示更恰当,可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这个人物。洪承畴,少年得志,在大明朝金榜题名,入阁封疆,位极人臣。后来在抗击清军的松山战役中,13万大军尽没,沦为满清的阶下囚。

路过锦州时,他曾写下一手绝命诗,那时候肯定想的是陷于贼手为国尽节。

大明崇祯皇帝,听说他战败后自杀的传言,以为他不辱朝廷,不负君国,更赐祭九坛,以国家礼仪安葬,并对其家人加以抚恤。

岂料洪承畴是个二五仔,在生死关头被劝说几次,加上皇太极一番礼贤下士的表演,竟然让他选择了背家弃国,剃发留缏,成为了满清的一员。

等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洪承畴和范文程一起劝说满清进取中原,为其献计献策。顺治帝勤政后,更是游走各地,为满清的大一统不辞辛苦。

史学界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一直就存在争议——或因现实利益与正义原则的冲突,或因政治观念与历史环境的枘凿,导致了不少对明清易代背景认识的偏差和对清朝历史地位认识的分歧。

评价洪承畴,其所作所为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洪承畴身为明朝一品大员,在明朝尚未灭亡的情况下,在失败的战场上投向敌对方清朝,他身后躺着的是明朝千万战死的将士尸骨。降清后,他,过河卒子往前拱,出卖明朝外交机密,替清朝招抚西北、江南,尤其是在南明与清廷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时,他在湖南前线苦支死撑四年余,为清军最后消灭南明永历政权,彻底平定西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他,为清南北东西征战十数年,一直做到“鞠躬尽瘁”,与明统彻底断绝。

评价洪承畴,还应明确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要弄清当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关系。清朝皇室先世从明初开始就是东北卫所武官,他们所代表的女真人就是明朝臣民,是明白无疑的一个中国边疆民族,虽然清朝统治者极力隐瞒这层关系——从努尔哈赤反明自立起,开始隐没与明朝的传统关系,称明为“仇国”;甚至清兵入关后,多尔衮还习称明朝为“中国”,而自称为“我国家”;顺治帝也强调过满洲与明“本为敌国”,一直到雍正帝仍坚持称明为“中国”,而自居为“外国之入承大统者”,相互间“则邻国耳”。

洪承畴降清之时,明朝和清朝的现实关系是:明末农民起义激烈,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建立政府,与明朝争夺统治权,力图取而代之,但国家并没有分裂,不存在由谁统一的问题。如果说有分裂,那就是从后金(清)自立为国开始,自外于明,互为敌国——清军入关前后,实行屠城、掳掠、剃发、易服、圈地、缉逃等民族屠杀、民族压迫和征服政策,激起明朝官民的猛烈反抗。所以,谈论明清双方的关系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就事论事,实事求是。明确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洪承畴评价问题上出现的这样一种论调很成问题——即所谓“洪承畴降清,是从腐朽的明朝转入蓬勃兴起的清朝,从镇压明末农民起义转到为清朝的统一。这一转变,对清朝,属于开国功臣;对中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减少了生灵涂炭”。说洪承畴降清为清开国,这算是历史事实的描述,但至于说他降清“对中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就有问题。

试问: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概念?明是中国还是清是中国?或者两个都是中国?如果是前者,洪承畴降清,不仅没有维护国家统一,而是挖了国家的墙角。如果是后者,说洪承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若不把明朝从中国的范围里踢出去如何说得通呢?至于说两个都是中国的话,明朝的中国原本就是统一的,是清人举起旗号硬要跟明朝划清界限!至于说“对中华民族,减少了生灵涂炭”,就更站不住脚了。怎么不先想想生灵涂炭从何而来?中华民族又是什么概念?明朝的统治的确腐朽,所以天灾人祸迭起,引发了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造成了生灵涂炭,这是一个来源;而清朝火中取栗,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生灵涂炭,而且,这一轮的生灵涂炭,无论是从时空范围论还是性质程度来看都要严重得多!因为清朝不仅要占领明朝的地盘,还要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强加于人,一切政治以“首崇满洲”为出发点,社会经济运转以满足“满洲生计”为归依,思想文化要永远保持“满洲风俗”以便维持自己特权者、压迫者、独裁者的绝对地位,而把明朝那些不腐朽的甚至是先进的、民主的平等自由、崇尚气节、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等珍贵因素彻底铲除!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降清可以说是以暴易暴、为虎作伥。因为,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专制独裁统治最强化的朝代,并非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洪承畴也并非是中华民族的救世主。如果承认洪承畴降清是丧失气节,这是承认事实。 在事实面前,人有权利沉默,甚而可以忏悔。但是,如果后来的人因为出于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等现实利益目的,拉大旗做虎皮,因为洪承畴没有气节,已经丧无可丧,却要伪造出一种假“气节”——用“中国”或“中华民族”做包装,再贴上“国家统一”的标签,就难免令人不齿。

总之,评价洪承畴绝不能从现实利益出发,绝不能离开其生活的历史环境,用现代的疆域、国土、民族、政治、意识观念来裁剪或阉割历史,或拔高或贬低。这是常识,也是底线。要知道,追求现实利益的代价是在忽略得益背后的巨大危险!因为,在这危机四伏、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旦出现强敌入侵,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问题: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究竟该怎么做?向哪一类历史人物学习?是以文天祥、于谦、袁崇焕、史可法为榜样,坚贞不屈,为国献身,还是像秦桧、洪承畴、吴三桂、方伯谦那样,奴颜婢膝,打不过则非降即逃?这值得我们深思。


悬疑飞翼


前两年,投降清朝的施琅因为收复台湾而被做了不少正面的评价,于是乎,一些投降归顺清朝的汉族大臣们也想跟着翻案,将他们评价成英雄,洗白一番,不过这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范文程和洪承畴这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

范文程对清朝统治者的贡献。

提起范文程也许很多人都嗤之以鼻,可是提起他的祖先却大部分人都了解,那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中国的很多人耳熟能详。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仲淹的格言,在后世范文程这里不起作用了)

他所服侍的清朝四代皇帝都对他评价非常之高。

1、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努尔哈赤《清史稿》)

2、范章京才诚胜此,然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皇太极)

3、大学士范文程,自太宗时办事衙门二十余年,忠诚练达,不避艰辛,朕所倚赖。......,深系朕怀,暂令解任谢事,安心调摄,特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顺治皇帝)

4、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康熙皇帝)

努尔哈赤看中他是范仲淹之后,于是礼遇他,沾了老祖宗的光。(范文程和皇太极剧照,他也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已)

范文程举家迁徙到东北的抚顺生活,18岁中了秀才,三年之后。努尔哈赤占领抚顺,范文程兄弟两个见努尔哈赤,因祖先的缘故得到礼遇,并成为努尔哈赤的幕僚。当时范文程考中秀才才三年时间,投效到努尔哈赤手下原因非常难以考证,最有可能的是保住自己的家族和财产才投效后金。

努尔哈赤欣赏他,他才得以走上政治舞台,范仲淹的恩泽确实帮助了他。从此开始到康熙五年去世,范文程对清朝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待遇非常之高。

范文程是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皇帝的核心幕僚之一,也即是说他参与了清朝入主中原的一切大计划的制定。入关之后,劝降将领、缓和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帮助清朝笼络民心也大都是他的建议,并且是他实施的,入关之后,他是汉人文臣之首,也是对其功劳的褒奖。

范文程因为个人的功利之心,投效清朝,背弃原来的祖国——明朝。虽然立下不少功勋,但个人节操有大的缺失,不宜称“英雄”。

其实很多满族权贵对汉臣也是看不起的,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在满洲时,曾经是范文程的顶头上司。他居然把范文程的妻子抢乐去,霸占了三个月之久,范文程是皇太极的核心幕僚,此时传扬出去对投降的汉人影响非常不好,范文程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汉人呐!皇太极于是出手,将多铎罚款10000两白银,所属的牛录削减了三分之一,看似是替范文程出了头,挽回了面子,实际上是皇太极要通过这一时间震慑其他满族权贵,不要任意妄为,同时拉拢归顺的汉人,也打击了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军事实力,一举三得。

由此可以看出,满族权贵也没有把他们当一回事,当“英雄”那就更不行了;汉人们对投降派更加痛恨,想做“英雄”那是做梦啊!

也有人说范文程没有进入乾隆皇帝的《贰臣传》啊,那是因为范文程不是明朝的官员,不够资格。他只是一个生员,二十出头就对大明十分不满了!归顺了!

洪承畴的那些事。

洪承畴是名副其实大明的重臣,投降之后,皇太极对他时刻防备提防,让他在镶黄旗做包衣牛录,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到了多尔衮时期也是如此,闲置他。

多铎等人因为剃发令发布的缘故,引起汉人的极端仇视,各地起义不断,弄得焦头烂额。此时,多尔衮才起用洪承畴到南方安定民心。(洪承畴剧照,统帅大明的千军万马)

多尔衮去世之后,洪承畴才得以重用,但仍然被清政府时刻防备他。1653年,洪承畴获得实际权力,顺治帝赐予宝刀、宝马,具体职位为:

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在此职位之上击败了永历政权的孙可望,趁着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之际,会同其他将领平定云南、贵州等地。

一百年之后,乾隆皇帝修编《贰臣传》,洪承畴赫然列于甲等“贰臣”,满族权贵不拿他当什么英雄;一个投降清朝的明朝大臣,老百姓也不认为他是“英雄”,何况其他文人士绅。(洪承畴清朝官员服饰的画像)

这两个人,在清朝满族人和汉人眼中都不是什么“英雄”,谁让他做的“英雄”?施琅是有特殊原因才给以正面评价,他们......!


穿越再现彼岸


范文程和洪承畴到底算不算英雄呢?

叛徒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辽东沈阳卫人。他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裔,自幼好学,精通文史政事,聪明好学。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投降归顺,从此以后为大金效力。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范文程成为他最为仰仗的谋士。借助范文程的汉人思维,皇太极攻打明朝势如破竹。范文程还帮助皇太极建立了清朝政权,将明朝的制度逐步加入到清朝统治中去。范文程多次为皇太极出谋划策,争取汉官的归降,为清军南征北战提供详细的战略方向。可以说,没有范文程,清朝制度不会那么完善,也不会发展得那么迅速,明朝覆灭还会推迟许多年。

叛徒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松山之战,明军大败,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清军。(有野史说洪承畴是因为抵挡不住皇太极的妃子孝庄的色诱才投降的。)投降后,受封为汉人大学士,1644年洪承畴随清军入关,官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一直主张儒家学术,他多次向大清朝廷提出以孔孟之道治理天下的主张,建议满洲的集团也需要学习汉文懂得汉语,为日后的满汉合流打下了基础。


毫无疑问,范文程和洪承畴都背叛了原来的祖国大明,投靠了敌人,因而被后人所唾弃。

这里来讨论一下,他们算不算英雄,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所谓英雄,就是德才过人。

德行有愧

范文程和洪承畴在德行上因为背叛祖国,沾上了洗不干净的污名。这也是没办法洗白的客观事实,但是我想说的是,古人有句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明朝政权岌岌可危,他们二人也是报国无门,一身才能无处施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权宜之计也好,苟且偷生也罢,活下来就行。从清朝统治天下之后,对待汉人的方法上来看,这一点上有着他们二人付出的心血。

止戈

倘若没有二人,明朝也许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是天下大乱的格局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范洪二人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值得辅佐的明主,尽心尽力辅佐他,安定天下才是首要任务,只是他们遇到的是满人而已。试问没有二人的辅佐,清军没办法脱颖而出,最后战争还是得延续很多年。张献忠、李自成等人还得在国土上杀戮好多年,至少最后统一天下的大清朝并没有肆意杀戮,对于天下是好事。

说到这里我想到曹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苛刻一点要求,二人的确不算英雄。可是二人至死不降,誓死效忠明朝,白白搭上性命,天下继续乱下去,二人就能算得上是英雄了吗?我看那样反而不是吧。

综上所述,不从道德制高点上看这两个人,他们的确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英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采纳!


海贼说历史


汉奸比敌人更可恨,满洲主子都看不上的奴才,岂可算英雄

范文程、洪承畴以及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是实打实的汉奸,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罪人。今天题主问的是范文程、洪承畴,那就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为什么是汉奸而不是英雄。

一、范文程: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范文程(1597年—1666年),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号称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范文程出身名门,18岁就获得秀才功名,这在明朝也算是非常厉害的了,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在科举道路上越走越远。明朝没有哪里对不起他吧?如此年轻也谈不上“怀才不遇”吧?

21岁时范文程趁着努尔哈赤攻下抚顺,隔着一百多里从沈阳去投靠,这可不是在走投无路或刀架在脖子上的情况,而是完完全全的主动投靠行为。说白了就是不想在明朝的体系里面一步一步向上爬,而希望人生走捷径的行为。

他知道投靠的是异族政权吗?当然知道,只要眼睛不瞎,从发型、服饰、语言、习俗上当时的汉人与女真人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个由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政权是一个怎样的政权?这是一个将辽东汉人都当做奴隶,动不动就对汉人进行种族清洗,以各种诸如“汉人是奸细”、“浪费粮食”的理由先后进行了多次大屠杀,在辽东估计屠杀总数不下于400万人。

请问范文程的行为,不是汉奸是什么?他是第一批主动投靠女真人的汉人知识分子,为后来者树立了极坏的榜样。他为几代满洲皇帝出谋划策,不过都是在帮助异族政权更好的祸害当时的汉人。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二、大明辜负了很多人,从未对不起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家境贫寒但幸遇名师教导,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陕西布政使参事,洪承畴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这些职位都是文臣体系的巅峰了。

看看这份履历表就能明白,明朝虽然腐朽,对不起黎民百姓,可没有任何一点对不起洪承畴。

松山一战十数万明军全军覆没,曹变蛟等将领都壮烈牺牲,作为饱读诗书,一天到晚把忠君爱国当做基本信条的士林领袖,文臣魁首,居然就投降异族了。

这是当时明朝这边谁都没有想到的,崇祯皇帝甚至带领群臣为他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追悼仪式。为什么?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卖身投敌。可没想到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居然也……

他既对不起君,难道就对得起民吗?且不说满洲军队在关外对辽东汉人的屠杀,我们仅仅看看崇祯年间清兵多次入关劫掠的相关暴行吧。

可以说,如果他投降农民起义军,还可以说是民族内部矛盾,可是投靠对汉人穷凶极恶的清朝,回过头来更加凶残的屠杀自己的民族,这样的人不是汉奸是什么呢?

三、清朝入关都都干了什么?

明朝灭亡、清兵入关,这一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剧变。野蛮的清兵入关后将屠杀当做是常规操作,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只是一部分。据多位学者考证,清兵入关后的多次屠杀,被杀的汉人以及各民族无辜人民数量估计在2个亿!很多次的屠杀,正是由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们亲自实施。下面的表格记录了部分入关后的屠杀行为。

这一桩桩一件件,全是禽兽行为。满清的江山建立在亿万汉人的尸骨只上,范文程、洪承畴们可是立下了“大功”啊。真不知满清大肆屠杀辽东、福建地区的汉人时,看到家乡父老乡亲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时,他们是何种感受?

四、就算认贼作父,尽心尽力,主子还不一定看得上。

范文程算是最早投靠满洲人的汉人知识分子,据说皇太极如何如何尊重他,可当多铎见色起意,强行霸占他老婆三个月,给老范带了顶大大的绿帽,范文程能干什么?而多铎受到什么惩罚了,罚了点款,暂时夺了些牛录而已。可见在皇太极等清朝皇帝眼里,你也不过是一个汉人狗奴才而已。

好在范文程入行早,死得也早,清朝皇帝在他死后还给了点哀荣。洪承畴可就没那么好运了。按说洪承畴为清朝立了那么大功劳,按道理应该受到清朝的重赏,但是在洪承畴退休的时候,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在清朝接受了儒家文化以后,乾隆皇帝认为他是“叛明”,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

至于其他著名的汉奸们也很少有好下场的,孔有德死在农民起义军手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也最终被逼饭,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历史课肖老师


站在清朝的立场,洪文成洪承畴是英雄,没有他们,满人不一定能入得了关,即便入了关,也不一定能坐稳天下,可谓是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站在明朝的立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汉奸,人人得而诛之,其罪足以千刀万剐,灭九族。

因为苟且求生,投降了后金,范文程洪承畴成了叛贼,他们无颜愧对祖宗,他们成了天下人唾弃的对象。在无人时,独自一人坐在寂寥的房间里时,他们的内心也很羞愧,自责,甚至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自我了断。待到痛悸的心平复,他们会想,到了这一步,即便现在自我了断,也不过徒让天下人耻笑罢了。

对他们的政敌,或许也会这样想,那些小人现在看我的笑话,等以后轮到你们投降时,且看你如何。

抱着这样的心理,他们比他们的主子更希望被俘的人投降,用主子对他们的手段对待他们以前的同僚、手下,让他们也投降,投降的人越多,也就越能减轻他们心中的负罪感。

当后金入关,改国号为清时,他们内心一下子燃起了希望,对投降的人来说,这是洗刷他们罪过的大好时机,他们肯定会这样想,只要全天下的人都投降了满清,谁都一样了,谁还会说三道四吗?

他们对灭明的态度,是负罪感的挣扎中带着另一种病态的渴望。最终渴望占据了上风。至此他们想方设法为满清统一天下扫清障碍,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洗清身上的骂名,不过间接地为满清灭明立下了不世功勋。当然,满清也投桃报李,洗清了他们身上的骂名,成了后世的大英雄。

他们,是一群被负罪感苦苦折磨,心理呈病态的投降者。




历史趣味多


我的观点是,范文程、洪承畴不仅不是英雄,而且是民族罪人。

先说洪承畴,作为大明帝国的高级将领,1642年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在皇太极的多次安抚下,最终投降清军。洪承畴不是一般的将领,他是与清军作战的最高统帅,也是崇祯的爱将。

洪承畴兵败后,崇祯以为自己的爱将战死沙场殉国,大为悲痛,并下令建立专祠堂纪念。没想到,洪承畴转过身来变成崇祯的敌人,并且在随后进军江南攻打南明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之劳,颇受皇太极欣赏,最终加官进爵至太傅太保。

只是,他的高官厚禄是用背叛大明换来的,沾满了南明老百姓的鲜血。

和洪承畴不一样,范文程是主动投靠后金,并且是在他21岁的时候,足见此人本质上就三观不正。此人智谋过人,被称为“中国十大谋士”,为后金积极出谋划策,在努尔哈赤屠杀辽民和四次入关抢夺的过程中,都要他的影子,也为清朝最终夺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出卖同胞,投奔敌人,换取荣华富贵,不可饶恕,洪承畴和范文程都是十足的民族罪人!


春秋笔谈


这两个都不是英雄。范文程自己说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此事出自他的求饶之口,不能做准。

努尔哈赤时代的建州,是个非常野蛮残忍的政权。1618年,范文程主动投敌,只是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即使真的是范仲淹的后代,也是个忘却祖宗的汉奸。

洪承畴就更不是了英雄了。兵败被俘,可以投降,这一点上无可指摘。但他不该因此而决心让全中国都变成建州的奴才。而建州对他也是看不起,对他的评价就是十个字:不重要,无高位,是个小人。


甲申十七年


  • 范文程洪承畴是重要历史人物而不是英雄,要是他们这样的人都算的上英雄,那么英雄这个词汇真的就太廉价了,让那些真正的英雄作何感想?第一,英雄的定义是什么:


  •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 2、指具有英勇品质的人。

  •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 这三点范文程洪承畴算吗?他们配不上这三点。让我们翻开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的。《贰臣传》

  •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俱曾跻显铁,入本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


  • 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声桓,及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

  • 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 连他们所投靠的满清王朝都为这些人而感到不耻,他们又有何颜面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但是洪承畴和范文程这两个人性质又有些不同,范文程是沈阳人后金攻下抚顺之后,他为了自身的考量主动投靠了后金,为他们出谋献策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他深受满人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他想要博取一个封妻荫子。他算是不得志的读书人为自己找出路。算是清朝开国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于他我从个人情感上认为他是汉奸,客观上来讲他也是个人物。
  • 对于洪承畴这个人如果是英雄,那么着呢就玷污了英雄这个词。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他真正被人所熟知是镇压农民军起义,颇有成效,然后,崇祯十二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后于崇祯十五年战败投降,投降前洪承畴还刻意营造一个英勇赴死为国效忠的英雄形象,但是内心早已有了投降的打算,何必做作一番呢?令人可笑。投降以后积极绞杀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势力以及镇压反清民族起义,他对待同胞比满人还要狠毒清兵的多次屠杀都有洪承畴的参与,他忘了自己姓甚名甚了。著名的少年抗清人士夏完淳被俘虏后有这样一幕: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对夏完淳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 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色像死灰一样,不敢再审问下去,一拍惊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乾隆帝:“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 总结,民族英雄或者英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着重贡献的人物,他们或为国尽忠或舍身忘死,他们是中华先烈,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荣光。,那些人是张煌言张同敞李定国郑成功。而范文程洪承畴等人,他们在危机的关头选择了做一个最现实的人,他们或委曲求全或为新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或对同胞痛下杀手,诚然他们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但是死后无论何人无论满汉都对这些人感到不耻嗤之以鼻,他们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是他们不是英雄。

陈郡忱某人


当然要算了!

他们凭一己之力,顺应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王朝更迭,带给人民相对的安定,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日趋蘩荣,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如此种种还不是吗?

评价历史人物万勿以小家国情怀论之,要看看是否利于人类发展方向,看看对大世界的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