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深度工作能力?


所謂的深度工作能力是指,能讓我們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進行職業活動的能力。

我們為什麼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呢?

何帆老師說,深度工作能力是我們這個加速時代最稀缺的技能,物以稀為貴,誰能掌握這個技能,誰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深度工作可以幫助我們立功、修身和求道。

立功和修身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可是為什麼說深度工作還可以求道呢?何帆老師是這麼解釋的:從哲學角度講叫求道。深度工作有助於讓我們找到一種信仰和價值。比如藝術家、工匠,甚至是熟練技工,你會發現他們越長越好看。因為他們在本職工作中體會到了一種神聖感,活得很快樂、平靜。而政治家和企業家呢,他們的臉上總是充滿疲憊和緊張,越長越不好看。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完全自己控制,天天要跟別人鬥智鬥勇,難免身心疲憊。而藝術家們決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點評國際政治,他們會逐漸懂得對自然和傳統的敬畏。

與深度工作對應的是浮淺工作,就是不專注的同時做幾件事。比如,邊開會,邊刷朋友圈;邊聽音樂,邊寫總結等等。這種浮淺工作不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和價值感,當然成果也更不會令我們滿意。

深度工作的狀態跟心理學講的“心流”感覺很像。就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睡覺,完全沉浸其中,樂此不疲。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狀態,只不過是在打遊戲的過程中體驗過,而非在工作中。

那麼我們怎樣修煉深度學習能力呢?

我們首先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哲學。紐波特列舉了四種工作哲學。

第一種是隱居哲學。顧名思義,就是幾乎切斷跟外界的聯繫,歸隱山林的感覺,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

第二種是雙峰哲學。就是將個人時間分為兩塊,一塊時間用來深度工作,另一塊時間到紅塵中走走。

第三種是節奏哲學。這種工作哲學是把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的時間分配,用一種嚴格的日程安排固定下來,也就是說每天要留出固定時間用於深度工作。

第四種是新聞記者哲學。遵循這種工作哲學的人往往事務繁忙,但具有極強的自控力,可以隨時在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之間切換,見縫插針地利用時間。前一分鐘還在和人在酒桌上把酒言歡,後一分鐘就已經開始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那麼我們到底適合哪一種呢?這取決於我們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習慣,以及我們的自控能力。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哲學,如何鍛鍊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呢?何帆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三個小竅門。

第一,不要一上來就貪多。這得循序漸進,跟健身是一樣的,先熱身。如果超過了自己的極限會產生挫敗感,反而不容易堅持下去。我們可以把時間先定在一個小時,然後一點點地增加,但最長也不提倡超過四個小時。

第二,深度工作就是讓我們在這個已經普遍聯繫的世界裡短暫地失聯。不要緊張,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關注我們的人沒有那麼多。只要家人和同事知道我們在哪裡就好。

第三,不要覺得我們的工作是需要靈感的,任何創造性的工作都應該忽略靈感。《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布魯克斯曾經講過:“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就我個人而言,我既不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也沒有那麼深厚的經濟基礎,只是一個穿梭於職場的俗人,我既沒有條件隱居,也沒有能力隨時切換工作模式。我只能好好研究一下節奏哲學了。只有這一個適合我,這一條也應該是大多數人能夠選擇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在有限的條件下儘量為自己創造深度工作的機會,分配好一天的時間,尤其要在頭腦清醒的時候進入深度工作模式。比如有的人早晨特別清醒,有的人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效率高;第二,鍛鍊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我們可以先設定一個小時,關掉手機,把自己關在獨立的房間裡,工作、思考、寫作。

我的一點小小的經驗是,如果你是上班族,就先把手頭緊急的雜事處理掉,不然總是心神不寧。雜事處理掉之後就告知同事,沒有緊急情況不要打擾,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如果沒有獨立的辦公室,也可以去書店。其實氛圍很重要,書店的環境舒適,在濃厚的學習氛圍裡,我們更容易進入狀態。

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體驗,我們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深入工作的時間段和環境場。把它固定下來,逐漸形成習慣,這樣進入深度工作模式就不是什麼難題了。多說無益,開始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